樓德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樓德鎮 |
中文名: 樓德鎮 行政區劃代碼: 370982110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 地理位置: 新泰市最西部 面 積: 93.84 km² 下轄地區: 36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樓德東村 電話區號: 0538 郵政區碼: 271212 著名景點: 柴縣故城、懷德書院、濱河公園 車牌代碼: 魯J 人 口: 76465人(2019年) |
樓德鎮,隸屬山東省泰安市新泰市,地處新泰市最西部,東臨禹村鎮,南與濟寧市泗水縣相鄰,西鄰寧陽縣,北與泰安市岱嶽區接壤,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93.84平方千米。
截至2019年末,樓德鎮戶籍人口76465人。
1956年,撤徂陽縣劃歸新泰縣,設鎮。1958年,撤鎮成立樓德公社。1984年,改設樓德辦事處。1985年,析設樓德鎮。
截至2020年6月,樓德鎮轄36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樓德東村。
2011年,樓德鎮財政總收入5709.6萬元,比上年增長34.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876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96萬元,增值稅572萬元,企業所得稅34.6萬元。人均財政收入760元。
截至2019年末,樓德鎮有92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63個。[1]
目錄
歷史沿革
春秋時,名為」菟裘」。
明代,改稱樓德。
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隸屬泰安縣。
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屬泰泗寧縣。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年10月,屬泰寧縣。
1952年9月,改為徂陽縣,縣政府駐樓德。
1956年,撤徂陽縣劃歸新泰縣,設鎮。
1958年,撤鎮成立樓德公社。
1984年,改設樓德辦事處。
1985年,析設樓德鎮。
行政區劃
2011年末,樓德鎮轄東村、西村、南泉、新莊、顏莊、埠前、水坡、寺嶺、苗莊、赤坂、力里、東王莊、西王莊、東城前、西城前、薛家莊、東封家莊、西封家莊、前柴城、後柴城、西柴城、霄嵐、甘露村、興隆莊、楊家莊、燕家莊、東安門、西安門、仁義莊、西營西、西營東、東營、前泗溝澗、後泗溝澗、東嶺、黃泉溝36個村民委員會。
截至2020年6月,樓德鎮轄36個行政村,
鎮人民政府駐樓德東村。
樓德鎮地處新泰市最西部,東臨禹村鎮,南與濟寧市泗水縣相鄰,西鄰寧陽縣,北與泰安市岱嶽區接壤,
全鎮行政區域面積93.84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樓德鎮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以蒙館路為界,南部為丘陵,北部為平原。平均海拔高度120米左右,最高點位於南部霄嵐山,海拔200米以上;最低點位於赤坂村,海拔100米。
氣候
樓德鎮屬暖溫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多年平均氣溫12.6℃,無霜期年平均195天,年平均降水量760毫米。
水文
樓德鎮境內河流屬柴汶河水系,主要河流有柴汶河、泥溝河、禹村河、甘露河、柴城河。河道長44.5千米。
自然災害
樓德鎮的主要自然災害有乾旱、冰雹、大風等。
自然資源
樓德鎮的主要礦產資源有煤炭,花岡片麻岩,寒武紀頁岩,石灰岩。境內地下水資源優質豐富。
人口
2011年末,樓德鎮轄區總人口75044人,其中城鎮常住人口36210人,城鎮化率48.3%。另有流動人口2674人。總人口中,男性37487人,占49.95%;女性37557人,占50.05%;18歲以下11944人,占15.9%;18~35歲20496人,占27.3%;35~60歲30639人,占40.8%;60歲以上11965人,占15.9%。總人口中,以漢族為主,有回族133人。2011年,人口出生率11.0‰,人口死亡率6.3‰,人口自然增長率4.7‰,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799.7人。
截至2017年末,樓德鎮常住人口78453人。
截至2019年末,樓德鎮戶籍人口76465人。
2011年,樓德鎮財政總收入5709.6萬元,比上年增長34.5%。其中地方財政收入4876萬元。從各主要稅種看,完成營業稅396萬元,增值稅572萬元,企業所得稅34.6萬元。人均財政收入760元。
截至2019年末,樓德鎮有92個工業企業,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的超市或綜合商店63個。
農業
2011年,樓德鎮有耕地面積7.6萬畝,人均1畝,其中水澆地7萬畝。
2011年,樓德鎮農業總產值8.5億元。
樓德鎮的糧食作物以小麥、玉米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6.2萬噸。蔬菜種植面積7.2萬畝,產量32萬噸。
樓德鎮的畜牧業以飼養奶牛、生豬、肉禽為主。2011年,生豬存欄5.0萬頭,奶牛存欄量6934頭,家禽22.9萬羽。
工業
樓德鎮的工業以化工、食品加工、紡織、服裝、機械加工、飼料加工、屠宰為主。2011年,工業總產值達20億元。工業企業110家,職工1.8萬人;實現工業增加值9億元,比上年增長5.6%。
商業
2011年末,樓德鎮有外貿進出口權企業5家,商業網點700家,職工1.5萬人。
2011年,樓德鎮社會商品銷售總額達3.7億元;專業批發市場10處,年貿易成交額15億元。
金融
2011年末,樓德鎮有3家金融機構開設了分行。各類存款餘額7.6億元,各項貸款餘額2.4億元。
郵政業
2011年,樓德鎮郵政業務總量340萬元,其中計費120萬元。
電信業
2011年,樓德鎮電信業務收入1800萬元。
交通運輸
2011年,樓德鎮境內09國防公路、蒙館公路、磁萊鐵路交會,距京滬高速入口20分鐘車程。
2011年末,樓德鎮有客運站,日發客運汽車220班次,日均客運量3000餘人次。
2011年末,樓德鎮有綜合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36個;各類文化專業戶46戶;各類圖書室56個,藏書38餘萬冊;音樂、美術、書法、攝影及文學業餘創作人員202人。
教育事業
2011年末,樓德鎮有幼兒園12所,在園幼兒2126人,專任教師87人;小學9所,在校生4816人,專任教師265人;初中1所,在校生2438人,專任教師323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小升初升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2011年,樓德鎮財政預算內教育經費3320萬元,占財政總支出35%。
科技事業
2011年末,樓德鎮有市級高新技術企業1家,泰安市級、新泰市級技術研究中心各2家,各級科技人才152人,省級高新技術產品一項,承擔省級科研項目一項。
醫療衛生
2011年末,樓德鎮有二級醫療衛生機構1處,門診部(所)34個;病床602張,每千人擁有醫療床位8張,固定資產總值4473萬元。專業衛生人員510名,其中執業醫師56人,執業助理醫師12人,註冊護士136人。
2011年,樓德鎮醫療機構(門診部以上)完成診療20.4萬人次。36個村實行合作醫療,參合率100%。
體育事業
2011年末,樓德鎮有學校體育場4個。80%的村安裝了健身器材,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員占常住人口的30%。
社會保障
2011年,樓德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5戶,人數38人,支出8.2萬元,月人均180元;醫療救助197人次,民政部門資助參加合作醫療3000人次,共支出68.7萬元。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戶數1345戶,人數2498人,支出260萬元,月人均87元。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305人,撫恤事業費支出135.4萬元。社會福利費46萬元,敬老院床位200張,收養農村五保人員177人。社區服務設施12個,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個,社區服務站4個。慈善分會1個,全年接受社會捐款6.7萬元,使160人(次)困難群眾受益。五項社會保險基金收入合計484萬元,支出484萬元。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3.7萬人,參保率94%。
基礎設施
廣播電視
1958年,樓德鎮建成廣播站。
1993年,樓德鎮建成電視差轉台。
2011年末,樓德鎮有線電視用戶2萬戶。
郵政電信
2011年末,樓德鎮有郵政局1個,代辦所36個。報紙、期刊累計發行2萬份(冊)。電信企業3家,服務網點60個,電話交換機總容量6萬門,固定電話用戶1.8萬戶,移動電話用戶3萬戶,寬帶接入用戶4000戶。
水利
2011年末,樓德鎮有小(一)型、小(二)型水庫各2座。
給排水
2011年末,樓德鎮有自來水公司1個,深井3眼,年供水量6萬立方米,排水管道6千米。
園林綠化
2011年末,樓德鎮有綠化池(壇)180個,綠化面積2萬平方米,綠地1.2萬平方米。
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樓德鎮因鎮人民政府駐樓德而得名。
風景名勝
漢朝柴縣故城遺址
漢朝柴縣故城遺址位於前柴城村。因孔子弟子高柴居此,故名柴城。漢代置柴縣。柴汶河亦由此而名。
古菟裘城遺址
古菟裘城遺址位於樓德西村,泰安-樓德公路東,柴汶河南岸。
懷德書院遺址
懷德書院遺址位於樓德鎮會館大街89號,清咸豐三年(1853年)泰安通判許蓮君捐俸銀並,勸所屬官吏及26地方商民捐資籌建。
山西會館遺址
山西會館遺址位於樓德鎮會館路。樓德鎮自古地理位置優越,自清朝起此地商零售業較為發達,於是吸引了眾多山西晉商在樓德雲集,於是晉商在此成立了山西同鄉會,山西會館由此建立。
著名人物
馮清宇,字棟臣。樓德鎮人。清代詩人,少有才名,詩、文、書俱秀,著有《雲山香雪堂詩稿》。他的詩多吟詠家鄉泰安風物,如他詠泰山詩:「凌雲志願平生足,今古乾坤一覽收」(《登岱》)、「山圍洞壑三千里,天掛雲梯十八盤。歷盡許多封禪主,依然太古色蒼寒。」(《由天門登岱頂》);詠新泰名勝詩:「一片荒煙迷柳下,四周雲樹拱柴城;高風讓國今何在?猶指菟裘羨美名。」(《徂陽懷古》)。
馮平(1903.3.14~1986.11.8)樓德鎮東村人。 山東省政協原副主席。曾用名馮廣智、馮若愚,民國八年(1919年)3月考入省立曲阜二師講習班讀書。 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參加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併入黨。同年3月,隨省委書記黎玉赴延安向黨中央匯報工作。 曾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四支隊供給部長、山東省戰工會財政組副組長、山東省財政廳副廳長、山東省接管委員會生產部部長。建國後歷任山東省工業廳廳長,中共山東省委工業部部長。1957年,任淄博市市長。1962年,任省委統戰部部長。1978年後,任政協山東省委員會副主席、黨組成員。是中共山東省委員會第一屆候補委員、第二屆委員,山東省第一、二、三屆人大代表,政協第四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封振武(1904~1997年) ,樓德鎮封家莊村人。開國大校,濟南軍區公安軍原副司令員。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8月參加馮玉祥領導的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2月入黨。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參加徂徠山起義。抗日戰爭時期,歷任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四支隊第二中隊中隊長、二團一營營長、泰泗寧自衛團團長、魯南尼山軍分區司令員、魯中泰山軍分區副司令員、魯中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解放戰爭時期,任魯中第二分區司令員兼兗濟警備司令員。建國後,歷任泰安軍分區司令員、山東省軍區黨委委員、山東省公安總隊總隊長,濟南軍區公安軍副司令員兼參謀長,山東省公安廳副廳長兼武警山東總隊總隊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校軍銜,同時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和二級解放勳章。 1997年在濟南去世。
馮愷(1921~2006年),樓德鎮東城人。無銜將軍,瀋陽軍區陸軍40軍原政委。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參加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四支隊,同年入黨。歷任山東省委幹校學員、山東縱隊蒙山獨立支隊教導員、東北民主聯軍3縱7師20團營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師政治委員、政治部主任、陸軍40軍副政委、40軍政委。1975年,任瀋陽軍區軍政幹校政委,1978年,任大連陸軍學校政委,1981年,任瀋陽軍區後勤部顧問。1983年,離職休養。曾榮獲獨立自由勳章、三級解放勳章,朝鮮三級國旗勳章、二級自由獨立勳章。1988年,授予獨立功勳榮譽章。
李子敬(1909~1941年) 樓德鎮東封家莊人。著名革命烈士,原山東省戰工會審計處主任。民國三十三年(1934年)考入濟南鄉師。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任山東省戰工會財政處、審計處主任, 他認真執行黨的政策, 堅持原則,遵守財經紀律,在後勤保障方面做出了傑出貢獻。民國三十年(1941年)11月30日深夜,部隊駐地突遭日寇合圍,他本來已經突出重圍,但為搶出機密文件和公款,又奮不顧身跑回住地,當找到文件和公款時,敵人已經逼近。在無法擺脫的情況下,他毫不畏懼,與日寇展開了頑強的搏鬥,由於寡不敵眾,最後壯烈犧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下。
吳欽平 (1919~1948年) 樓德鎮西城前村人。戰鬥英雄,「搶渡洛河七勇士」之一。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參加八路軍魯中第三軍分區新泰縣大隊。在中上冶戰鬥中擔任爆破手,成功炸毀日軍碉堡,被評為「戰鬥模範」。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孟良崮戰役期間,吳欽平獨自殲敵一個班。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在洛陽戰役搶渡洛河的戰鬥中,他率尖刀連冒着敵人的密集炮火,乘木板、抱木頭奮勇搶渡,率先登岸,占領了橋頭陣地,為部隊順利渡河開闢了道路。吳欽平等七人被8縱司令部授予「搶渡洛河七勇士」榮譽稱號,時任華野8縱24師72團3營8連副指導員。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1月,在淮海戰役攻打碾莊圩的戰鬥中,吳欽平負傷十多處,胳膊被炸斷,他用繃帶吊着斷肢,仍繼續指揮戰鬥,連續打退敵人20多次進攻。在組織撤退時,胸部中彈犧牲。
范安良(1925~1952年) 樓德人。抗美援朝一等功臣。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10月,參加解放軍。在上海戰役中榮記三等功。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1年2月,在一次戰鬥中,與其它戰友配合,活捉6名美國士兵。4月,在朝鮮鐵源金鶴山阻擊戰中榮立一等功。1952年2月,部隊奉命回國整編,在返回途中,遭美國飛機襲擊而壯烈犧牲。
李忠富(1928~1950年) 樓德鎮新莊村人, 抗美援朝二等功臣。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2月,入伍。1950年參加抗美援朝戰爭,榮立二等功,時任志願軍第26軍副排長,1950年12月犧牲。
榮譽稱號
2018年10月,樓德鎮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樓德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20年7月,全國愛衛會決定命名樓德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