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父吟·豪俊昔未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耒(zhang lei)(1054~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北宋時期大臣、文學家,人稱宛丘先生、張右史[1]。
“ |
豪俊昔未遇,白日無光輝。隆中臥龍客,長嘯視群兒。 九州英雄爭着鞭,黃星午夜照中原。君看慷慨有心者,乃是山東高帝孫。 老瞞赤壁抱馬走,紫髯江左空回首。世上男兒能幾人,眼看袁呂真何有。 永安受詔堪垂涕,手挈庸兒是天意。渭上空張復漢旗,蜀民已哭歸師至。 堂堂八陣竟何為,長安不見漢官儀。鄧艾老翁夸至計,譙周鼠子辨興衰。 梁父吟,君聽取, 擊節高節為君舞。躬耕貧賤志功名,功名入手亡中路。逢時兒女各稱雄, 運去英雄非歷數。梁父吟,悲復悲。古今人事半如此, 所以達士觀如遺。龐公可是無心者,何事鹿門招不歸。 |
” |
— [北宋]張耒 |
人物生平
張耒(1054~1114年),字文潛,號柯山,亳州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後遷居山陽縣(今淮安市淮安區,原縣級淮安市)。馬端臨《文獻通考》作"譙郡人",秦少游《書晉賢圖後》記載:"獨譙郡張文潛與余以為不然……",他在《思淮亭記》中稱"予淮南人也,自幼至壯,習於淮而樂之。"。祖父任職於福建,父親中進士後,遊宦四方,官至三司檢法官,因親老,乞請離京做吳江知縣。母親李文安。外祖父李宗易先以著作佐郎為譙縣知縣,歷官尚書屯田員外郎,知光化軍事,仕至太常少卿,以詩文名世,長於寫詩,深受當時的大詩人晏殊的賞識。
少小好文
張耒從小就受着正統的封建詩禮的薰陶,加之受業於"山陽學官",少年時即表現出對文辭的靈感,"十有三歲而好為文"(《投知己書》),十七歲作《函關賦》,傳誦人口。此後,他遊學於陳州,得到當時在陳為學宮的蘇轍的厚愛。熙寧四年(1071年),蘇軾出任杭州通判前,來陳州與其弟話別,張耒得以謁見蘇軾,頗受青睞,自此便成為蘇氏兄弟的門下客,並在東坡引薦下,應舉姑蘇。熙寧六年(1073年),即張耒二十歲時,由神宗親策為進士,王安石負責提舉,授臨淮(今安徽泗縣)主簿,開始步入仕途。熙寧八年,蘇軾在密州修"超然台",張耒應約寫了《超然台賦》蘇軾稱他"超逸絕塵",有秀傑之氣,這是他們詩文交往的開始。與此前後,張耒與秦觀、晁補之也有詩文唱和,結為知交。
著有《柯山集》、《宛邱集》、《柯山詩餘》。列為元佑黨人,數遭貶謫,晚居陳州[2]。
視頻
梁父吟·豪俊昔未遇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張耒簡介,古詩文網
- ↑ 煙雨夜讀 | 請君試采中塘藕,莫道心空卻有絲,搜狐,2019-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