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梁成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姓名 梁成柟
别名 子嘉,号钝庵
出生年 不详
死亡年 不详
官宦经历 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编著作品 不详

梁成柟(?~?),字子嘉,号钝庵,清广东三水诸生。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𦈡,以诗唱和,相谈甚欢。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


生平

少怀才负气,应制科时因得罪有司,离乡出走;遍游长江中下游,曾于吴、楚一带担任幕客。厌刑名、钱谷之俗,后东渡来台。居台十馀年(约1885~1895),入巡抚刘铭传幕下,并在中部统领林朝栋军队担任书记,掌理开山抚番之相关文书,深得刘铭传器重。光绪十二年(1886)负责东势角抚垦事宜,亲自走访各番社,询问民众疾苦,并纳番女为妾,甚得当地住民爱戴。光绪十三年(1887)安抚万社番民,并有意开发卓兰一带,置产台湾。乙未(1895)割台,委署彰化县令;未几,日军至,携妾从刘永福内渡,在台之家产尽失。

日治后,再度来台,寓居雾峰林家;曾走访鹿港洪𦈡,以诗唱和,相谈甚欢。后因在台不得志,郁郁离去,客死于香江。

著作

洪𦈡《寄鹤斋诗话》评云:“钝菴诗法,盖由昌黎入手而上溯杜公,旁及苏、黄也;故健而峭,宗派甚正。”。近人李渔叔认为梁成柟诗,即境抒思,吐词真切,能摒除浮词伪语,有清明亢爽情致。兹以连横台湾诗荟》收录梁氏六十八首诗为底本,参照洪𦈡《寄鹤斋诗话》、许铁峰《铁峰诗话》、郑鹏云《师友风义录》、赖子清《台湾诗醇》、陈汉光《台湾诗录》等编校。

七言古诗

台中县房里大甲两溪
鸟嘴尖山[1]何崿崿[2],白龙两缕排空落[3]

卷尽泥沙入海波,弥迤[4]盈眸石珞珞[5]

千年水石恣击搏,水飞石立相为虐。

有时水强挟石走,风雨声中猛虎作。

有时石强水波怒,龙蛇拗触势尤恶。

有时敌石潜师退,分道侵争夺掠[6]

飞沫怒流震万霆,巧乎有道难容脚。

昔年乙酉初临渊[7],九十月交水始涸。

舟人捩柁[8]舟如驶,急睨岸人抛缆索。

岸人齐力身手好,一声邪许[9]无前却。

水推之行人力挽,不尔船同鱼纵壑[10]

劳生何啻百经过,今日孤云竟何托[11]

藤县中丞[12]真好事,驻军大甲为筹度[13]

谬谓投鞭足断流[14],岂知铸铁空成错[15]

人谋不遂鬼谋空[16],徒峙神祠称锁钥[17]

今年丁酉[18]我重游,日本工师事绳削[19]

积木高齐火焰山[20],一溪一溪成略彴[21]

真从枕席过鲜水[22],差拟复道萦剑阁[23]

万事始知难见巧,馀生所见今非昨。

寄书南北两飞鸿,行路虽艰艰亦乐。

【题解】
本诗为七言古诗,收入《梁钝庵诗稿》,亦载于1897 年8 月10日《台湾新报》。在还没有现代桥梁建造之前,渡溪是十分惊险的事,一般在水量充沛时,利用渡船过河,但若遇河水干涸期,则在河床的沙洲开辟道路,或于有水之处架设简易桥梁。只是每年到夏天,豪雨夹带土石,往往将河床上的道路和桥梁冲毁,以致年年必须重新辟路架桥。房里溪发源于火焰山和三义乡苑里交界的火炎山西坡之水,全长约14 公里,清朝时期即在此设有渡口,“房里溪义渡碑”记载了当时渡溪之艰难,直到日治时期开建纵贯道铁桥,始解决渡溪问题。至于大甲溪福建抚岑毓英于光绪7 年(1881)利用枯水期,以铁笼装石为墩,兴建大甲溪桥及蜈蚣堤,但不久即为大冲垮。日治时期也一再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兴建溪桥,直到明治41 年(1908)4 月20日大甲溪铁桥始开通。此诗描写明治30 年(1897)左右作者第二度行经房里、大甲两溪的感受,全诗可说是一场水与石的激动对话,水动石静,水是烈水,石是磐石,彼此阻挡纠缠,对立争执,诗中连续三次用“有时”来说明这场对话的激烈与不测。尽管作者第二次来此已是十二年后,日本技师也使尽各种技术造桥,但造桥渡溪还是一件难事。

【延伸阅读】
1.  杨廷理〈宛里溪阻水待渡〉,《全台诗》第参册。

五言律诗

由大湖至罩兰经八分林校栗林各处畏途也
肩舆入深菁[24],蓬蒿四围合[25]

尽日不逢人,山风惊飒飒[26]

崖危猿跳啸[27],林密鸟呼答[28]

佃屋[29]半倾欹[30],逃亡两三腊[31]

【题解】
本诗为五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拾贰册,约作于光绪12年(1886)。大湖与罩兰分别是现在苗栗县大湖乡与卓兰镇,卓兰镇位于大安溪北边,与台中县东势镇隔大安溪相对。卓兰在日治时属大湖郡卓兰庄,大湖与卓兰,比较靠近深山,刘铭传曾经为了开抚生番政策,镇压泰雅族北势八社,而于光绪11年(1885) 派遣大军驻扎罩兰,并开路四十里至大湖,因此可知罩兰与大湖均是汉人与原住民杂居之地。诗题中的八分林与校栗林,应是大湖往卓兰途经之处,所谓“畏途”,则是指艰难可怕不易行走的道路。此诗内容描写路途人烟稀少,并且在途中遇到废弃无人居住的屋舍,更增添了此处荒凉的气氛。

【延伸阅读】
1.   陈衍〈寄兰生大湖营次〉二首,《全台诗》第拾壹册。

注释

  1. 鸟嘴尖山:位于苗栗县泰安南方,山形类似鸢嘴而称之,标高1437 公尺,与虎山和横龙山合称为苗栗的水云三星。
  2. 崿崿:高耸锐利的样子。
  3. 白龙两缕排空落:排空,凌空之意,此指房里、大甲两溪奔腾直泻。
  4. 弥迤:音ㄇㄧ ˊ ㄧ ˇ,地形平坦延绵貌。
  5. 珞珞:音ㄌㄨㄛ ˋ ㄌㄨㄛ ˋ,坚硬貌。
  6. 分道竂侵争夺掠二句:此处以敌石、潜师喻石与水相激荡后,水分两路继续奔腾前进。
  7. 昔年乙酉初临渊:乙酉,光绪11 年(1885),谓作者于光绪11年初次渡溪。
  8. 捩柁:捩,扭转。指拨转船舵,行船之意。
  9. 邪许:音ㄧㄝ ˊ ㄏㄨ ˇ,劳动时众人一齐用力所发出的呼声。
  10. 不尔船同鱼纵壑:不尔,不然,不如此。即不如此做,人船将如同游鱼般纵身入水底。
  11. 孤云:喻客居之人
  12. 藤县中丞:指福建巡抚岑毓英(1829-1889),字彦卿,号匡国,广西人。
  13. 筹度:谋画,想办法。全句指岑毓英于光绪7 年(1881)秋渡台巡视,有鉴于大甲溪之险,曾筹募20 万两(一说30 万两),征调民夫万人,以铁笼装石为墩,上筑以石拱桥,桥、堤全长150丈,建在后里庄(今台中县后里)通往葫芦墩(今台中县丰原市)的大甲溪上,以利商旅往来及疏濬溪水,该项工程浩大艰钜,为清人领台二百馀年仅见。光绪8 年(1882)春竣工,然6、7 月几次风雨来袭,溪水暴涨,桥堤全告冲毁,前功尽弃。
  14. 投鞭足断流:典出《晋书.苻坚载记下》。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云:“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比喻军队众多,兵力强大,阵容非常强盛。
  15. 铸铁空成错:语出《资治通鉴• 唐纪• 昭宗天祐三年》罗绍威“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之典故。唐末魏博节度使罗绍威借朱温之力,欲除心腹大患,最后反遭要胁,造成重大而无可挽回的错误。此指岑毓英铁笼装石为墩,上筑以石拱桥事。
  16. 人谋不遂鬼谋空:《周易.系辞下》:“天地设位,圣人成能。人谋鬼谋,百姓与能。”本句人谋指岑毓英筑铁桥事;鬼谋空,指天意难料,铁桥刚成不久即被冲毁。
  17. 徒峙神祠称锁钥:指空留神祠峙立在这险要的地方。
  18. 丁酉:明治30 年(1897)。
  19. 绳削:原指木工弹墨、斧削,此引申为修改。
  20. 积木高齐火焰山:谓造桥的木头堆积如山。
  21. 略彴:音ㄌㄩㄝ ˋ ㄓㄨㄛ ˊ,指小木桥。
  22. 枕席过鲜水:此处用《汉书.赵充国传》:“治湟陕中道桥,令可至鲜水,以制西域,信威千里,从枕席上过师”的典故,形容道路极其平坦安稳。
  23. 复道萦剑阁:复道,即栈道,古代在川、陕、甘、滇诸省境内峭岩陡壁上凿孔架桥连阁而成的一种道路。剑阁,指在四川省北部剑门关,自古以“剑门天下险”闻名,为自秦入蜀的要道。此喻渡溪之险状可比拟四川的剑门关。
  24. 肩舆:轿子。菁,草木之统称,深菁泛指深林。
  25. 蓬蒿四围合:蓬蒿,泛指草丛。四围合,四面环绕。
  26. 飒飒:飒,音ㄙㄚˋ,飒飒,象声词,指风声。
  27. 跳啸:跳跃叫啸。
  28. 呼答:指鸟声此起彼落,有如应答。
  29. 佃屋:佃户所居住的房子。佃户乃租种地主土地的农民。
  30. 倾欹:欹,音ㄑㄧ。倾欹,倾倒歪斜。
  31. 腊:古代农历12月要举行祭祖的“腊祭”,因此以一腊来代称一年。两三腊,意即两三年。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