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戴颙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戴颙

出生 浙江台州府太平县
逝世 京师
籍贯 浙江台州府太平县
亲属 (兄)戴豪

戴颙(?-?),字师观,浙江台州府太平县(今温岭市)人,军灶籍,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正德五年(1510年)庚午科浙江乡试第一名(解元)。选翰林院庶吉士,历官兵科给事中。劾奏光禄寺卿冯兰不称职,冯兰因此谪官。武宗欲南巡,百官伏阙哭谏,大理寺少卿吴堂喝令勿哭,戴颙又上章弹劾,直声鹊起。卒于官。有《倦歌集》、《筠溪杂稿》。

家族

曾祖父戴世周;祖父戴尚兵;父亲戴允载。母孙氏;继母周氏。

简介

戴颙生活的时代,正值南北分裂,朝代迭易,战乱频繁,戴颙与其父兄一样,无心功名利禄,遁迹山林,以琴书自娱,是隐逸人物。他从父亲那里学得书法、雕塑和琴艺,能弹奏多首乐曲。396年其父去世,他极为悲痛,不忍再弹父亲传授的乐曲,遂另作新曲15首和大型乐曲1首。立即流传开来,今已无存谱。他创作的新曲有《三调游弦》、《广陵止息》等,都与当时流传的同名乐曲相异。此外,他还将汉代歌曲《何尝》、《白鹄》合为一曲,起名《清旷》,带有玄学意味。

古文记载

戴颙字仲若,谯郡铚人也。父逵,兄勃,并隐遁有高名。颙十六遭父忧,几于毁灭,因此长抱路羸患。以父不仕,复修其业。父善琴书,颙并传之。凡诸音律,皆能挥手。会稽剡县多名山,故世居剡下。颙及兄勃并受琴于父,父没,所传之声不忍复奏,各造新弄。勃制五部,颙制十五部,颙又制长弄一部,并传于世。中书令王绥尝携客造之,勃等方进豆粥,绥日:“闻卿善琴,试欲一听。”不答,绥恨而去。

戴颙,字仲若,是谯郡铚县人。父亲戴逵、哥哥戴勃,都是隐士,有很高的名望。戴颙十六岁时父亲去世,戴颙悲痛欲绝,身体也日渐衰弱。由于他的父亲没有做过官,他继承了父亲的技艺。他的父亲很会弹琴和书法。所以戴颙也很擅长这些技艺。无论哪种乐曲,他都能挥指弹奏。会稽郡剡县境内有许多名山,所以他家世世代代都居住在这里。戴颙和他哥哥戴勃的弹琴技艺都是由父亲戴逵亲自传授的,父亲去世后,他们不忍心再弹奏父亲生前传给他们的琴曲,以免引起更大的悲痛。所以兄弟二人开始独立创作乐曲,戴勃写了五部,戴颙写了十五部,同时还谱写了一部大型乐曲,都在世上流传。中书令王绥带领门客来到戴家,戴勃等人正吃着豆粥,王绥说道:“听说你很会弹琴,你弹奏一下,给我听一听。”戴勃等人没有理睬,于是王绥遗憾地离开了。

桐庐县又多名山,兄弟复共游之,因留居止。勃疾,患医药不给。颙谓勃日:“颙随兄得闲,非有心于语默,兄今疾笃,无可营疗,颙当干禄以自济耳。”乃求海虞令,事垂行而勃卒,乃止。桐庐僻远,难以养疾,乃出居吴下。吴下士人共为筑室,聚石引水,植林开涧,少时繁密,有若自然。乃述庄周大旨,着《逍遥论》、注《礼记·中庸》篇。三吴将守及郡内衣冠,要其同游野泽,堪行便去,不为矫介,众论以此多之。

桐庐县内也有很多名山大川。戴勃和戴颙兄弟俩一起去游玩,并且住在这里。戴勃得了病,又缺医少药,戴颙对他哥哥说:“我跟随哥哥闲居,并不想就这样默默无闻。哥哥现在病得这样厉害,又没办法治疗,我想出去当官来解脱暂时的困难。”于是托人请求任海虞县令,眼看事情快要成功了,戴勃还是死去了,戴颙做官的事情也就自然搁置下来。桐庐县地理位置很偏远,不利于养病,戴颙于是离开这里,在吴县居住。吴县的读书人合力为他建造房屋,聚石引水,植树开沟,不久,林木便生长得郁郁葱葱,风景简直像自然形成的一样。于是,戴颙研究庄子的思想,并著书立说,写出了《逍遥论》,又注释了《礼记》的《中庸》篇。三吴地区的将军、郡守以及吴郡的名流邀请他去野游,他认为合适就去,绝不虚情假意、矜持自高,大家都很赞赏他这一点。

宋国初建、元嘉中征,并不就。衡阳王义季镇京口,长史张邵与颙姻通,迎来止黄鹄山,山北有竹林精舍,林涧甚美,颙憩于此涧。义季亟从之游,颙服其野服,不改常度。为义季鼓琴,并新声变曲;其三调《游弦》、《广陵》、《止息》之流,皆与世异。文帝每欲见之,尝谓黄门侍郎张敷日:“吾东巡之日,当宴戴公山下也。”以其好音,长给正声伎一部。颙合《何尝》、《白鹄》二声以为一调,号为清旷。

宋朝建国之初和元嘉年间戴颙被征召,都不就任。衡阳王刘义季镇守京口,长史张邵和戴颙是亲家,把他接来,住在黄鹄山。山北有大片竹林,旁边有僧人和道士居住的房屋,林边的山洞,风景优美,戴颙就生活在这条山涧里。刘义季很快就和他交上朋友,戴颙仍是一身普通百姓的装束,不改往常的仪度。戴颙为刘义季弹琴,都是经过改编的新曲子,他弹奏的清平侧三调《游弦》《广陵》《止息》等曲目,都和世人的奏法不同。宋太祖常常想去看他,曾对黄门侍郎张敷说:“我去东方视察时,当在戴公住的山上欢宴。”因戴颙爱好音乐,长年配给他一个正声乐队。戴颙把正声与《何尝》、《白鸽》二调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声调,称为清旷调。

自汉世始有佛像,形制未工,逵特善其事,颙亦参焉。宋世子铸丈六铜像于瓦官寺,既成,面恨瘦,工人不能改,乃迎颙看之。颙日:“非面瘦,乃臂胛肥耳。”及减臂胛,瘦患即除,无不叹服。十八年卒,时年六十四,无子。景阳山成,颙已亡矣。上叹日:“恨不得使戴颙观之。”

从汉代才开始有佛像,但造型不精,戴逵特别擅长塑佛像,戴颙也参与其事。宋世子在瓦官寺铸造了一座一丈六尺高的铜佛像,铸成以后,佛像的面部显得很瘦,铸造工人没有办法,于是把戴颙接来察看。戴颙说:“并不是面部瘦,而是肩臂太肥的缘故。”待把肩臂锉减以后,面部瘦的毛病随即消失了。对他的技艺,没有不佩服的。元嘉十八年,戴颙去世,终年六十四岁。他没有儿子。景阳山堆成以后,戴颙已经去世了,宋太祖感慨地说:“遗憾的是不能让戴颙看上一眼了。”

参考文献

相关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