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貽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貽祥 |
張貽祥(1908年-1999年5月22日),安徽省金寨縣人。1929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轉入中國共產黨。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委員。
1999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基本內容
中文名:張貽祥
國籍:中國
性別:男
籍貫:安徽省金寨縣
信仰:共產主義
出生日期:1908年
軍銜:少將
逝世日期:1999年5月22日
逝世地:北京
所獲榮譽:榮獲二級八一勳章、榮獲二級獨立自由勳章、榮獲一級解放勳章、1988年榮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展開
人物生平
1908年,生於商城縣丁家埠區南溪鄉(現屬金寨縣) 。
1929年,加入赤衛隊,同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
1931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同年參加紅軍。
1930年3月,根據中共中央指示,成立了中共鄂豫皖邊特委,由郭述申、何玉琳、王平章、徐朋人等9人組成,郭述申為書記,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前敵委員會,由軍長許繼慎、政委曹大駿、副軍長徐向前等組成,曹大駿為書記,並將原分屬3塊根據地的紅31師、紅32師、紅33師改編為紅1軍1、2、3師。
8月,張貽祥在2師97團3營7連當班長,參加了紅1軍冒雪奔襲新洲的戰鬥,這一仗全殲守敵第2混成旅兩個團。張貽祥擔任排長時,紅1軍攻打金家寨,他所在的3營在上碼頭與敵激戰,接着拿下下碼頭,攻到金家寨街中心。後來他升任紅25軍副連長。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紅四方面軍第七十三師二一八團副連長,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一軍第九十一師二七一團營政治委員,團政治處主任,軍教導隊政治委員,援西軍特務團政治處主任。參加了長征。
抗日戰爭時期,從事兵工工作,任太行軍區第一軍分區支隊政治委員,太行軍區獨立支隊政治部主任,八路軍一二九師司令部參謀處政治協理員,八路軍總部軍工部政治處主任,軍械部政治部主任。
解放戰爭時期,任晉冀魯豫軍區軍工部政治部主任,華北軍區企業部兵工廠政治委員。
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兵工廠廠長、華北軍區後勤部軍械部副部長、政委,中央軍委軍械試驗靶場場長,第20訓練基地副司令員、司令員、國防科委顧問等職。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初,中央軍委決定組建我軍第一個軍械科學試驗靶場,任命張貽祥為軍械靶場場長,他在當時艱難困苦的條件下,帶領全體人員,堅持邊建設、邊試驗、邊培訓的方針,在日軍廢棄的飛機上,打響了兵器試驗的第一炮,為中國常規兵器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1957年,奉命到西北邊疆參加中國國防尖端武器試驗基地建設。在重重困難面前,張貽祥努力實踐「死在戈壁灘,葬在青山頭,誓與戈壁灘共存亡」「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誓言。
1958年,進住戈壁灘,直到1979年七十一歲才離開。他先後參加和組織了中國第一枚自行研製的運載火箭,第一枚導彈核武器和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發射試驗任務,為中國國防科技事業的發展付出了自己的心血。他是基地導彈武器和衛星發射試驗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1999年5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
人物榮譽
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獲二級八一勳章 、二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
1988年獲一級紅星功勳榮譽章。
人物評價
張貽祥作為中國常規兵器試驗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為中國常規兵器事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在祖國的西北戈壁艱苦奮鬥了22個春秋,把全部心血傾注到了基地的試驗工作中,為發展中國國防尖端技術事業做出了突出貢獻。[1]他是基地導彈武器和衛星發射試驗的開拓者和奠基人之一。
參考文獻
- ↑ 導彈試驗靶場籌建「我們從朝鮮戰場走來」,我們的太空, 20-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