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性三角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建设性三角洲是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术语。
历史名词是历史上曾出现的事件及事物的名称[1],例如“禅让”,传说古代实行举荐贤能之人为首领继承人的一种制度,据文献记献:有尧举舜、舜举禹[2]、禹先举皋陶、皋陶死禹又举益等历史故事。
名词解释
当河流注入沉积盆地,在河口处由河流带入的沉积物不断堆积、不断扩大它的堆积体积,这个时期称为堆积期。在堆积期以河流作用为主、泥砂在河口区的堆积速度远大于波浪的改造速度”条件下形成的三角洲沉积体,具有增长快、沉积厚、面积大、向盆地方向突出、砂泥比低和常成鸟足状或朵状外形的建设性特点。湖泊三角洲几乎都为此类型,在海洋三角洲中,大型河流入海的河口处多以发育建设性三角洲为主。
破坏性三角洲由于河流入海的河口处潮汐和波浪作用强烈并而超过河流作用时,沿岸流活跃,海流的能量大于或等于河流输入泥砂的能量,因此对河口三角洲堆积体有强烈的加工、破坏和改造作用,这个时期称为三角洲的破坏期或侵蚀期。被侵蚀改造的三角洲称破坏性三角洲,常具有形成时间短和面积小、外形呈鸟嘴状(波浪改造的) 或港湾状(潮汐改造的) 的特点。此类型三角洲仅发育于海洋三角洲中,多出现在中、小型河流入海处的海侵地区。
科技名词
科技名词,是指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类名词、术语,属于科技术语。是科学技术形成、记录、积累、交流、传播的前提和基础,是科学思维的基础和工具。
统一、规范科技名词是国家科技基础条件的重要内容,是推动科技创新和构建新时代中国科技话语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也是中国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性举措,意义重大而深远。
1990年6月23日,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使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科技名词的通知》。
2020年6月2日,教育部、国家语委在京发布2019年中国语言文字事业和语言生活状况,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近6万条科技名词。
参考文献
- ↑ 文字记载前的1500年的历史都发生了什么,搜狐,2020-10-14
- ↑ 尧舜禹时期之中国和大禹之都及夏代都城之变迁,搜狐,2018-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