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小萌娃的金色梦(易晓燕)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小萌娃的金色梦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图片网

《小萌娃的金色梦》中国当代作家易晓燕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小萌娃的金色梦

拙文《面向未来的儿童本位小说:爱的教育和自我成长——评易晓燕长篇儿童小说<小萌娃的金色梦>》微刊《夷陵评论》发布,与易晓燕同是教育出身的本区一文友留言说:“这是一种最大偏见,中国当前最需要是惩戒教育,被宠坏孩子将来是社会毒瘤。一个作家,应该有社会责任的,正是中国这种毒鸡汤,将会让我们得到报应。爱的教育,必须在一种规则范围内。”

这不只涉及拙文,而且上升到一个作家的责任感高度,我不能装聋作哑。“感谢你能参与这个问题!但你才没想明白或是偏见了。因当前问题而迷失望眼。惩戒的出发点不是爱而是恨吗?高层的出发点和底层的惩戒手段是一回事吗?道之器与道之用是一回事吗?爱是目的,不仅是教育手段,惩戒与目的能相提并论、本末倒置吗?到底是爱管规则,还是别的规则管爱,是孙中山与的秦始皇问题。现代教育难道是始皇意志去管未来人,而不是启发引导未来人自己站起来?如果教育对未来人施予的不是爱,而是一味惩戒,未来只能更可怕!你所说的爱,是溺爱,不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的大爱。”

作家的社会责任感体现在立意的正确和出发点的善良,作品经得起历史检验,才能盖棺定论。仅就文本来说,易晓燕的主张并非偏见,更不是最大的偏见。她表达的教育理念包括四个基本层次:儿童本位,面向未来,爱的教育,自我成长。排除这些,教育还剩什么?总不能只剩“棍棒教育”、“严厉教育”、“苦难教育”、“应试教育”吧?我文中虽然没说易晓燕并无主张全部放弃惩戒,但明写了“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享有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同时必须承担选择的后果。犯错必罚,也是爱心教育的一部分”,丝毫没有主张溺爱,难道表达得不够清楚?

好一句“中国当前最需要是惩戒教育”,击中中国教育的要害了吗?没有!只是击中了局部表浅现象。让你自由惩戒,学校能解决教育的主要问题、根本问题吗?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教会孩子懂得爱、会爱、有能力爱。教育的体制机制不改,师道尊严不立,教育自主权不是掌握在懂教育的专家学者手里,而是掌握在急功近利的喜欢投其所好的人手里,教育的长期性效益能显现出来吗?教育走不出“应试教育”的单轨制,不给每个受教育者成才的环境条件和上升空间,最终形成全民族“终身教育”“自我教育”的民族习惯;单凭某一种手段,都会“力尽关山未解围”。难道不是吗?

一些家长飞扬跋扈地溺爱孩子,一些地方因畏惧这股社会势力而放弃必要的惩戒,是社会的价值观出了问题。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当然也必要。但与评价易晓燕的长篇小说没有关系,因为易晓燕在小说中,包括我在评论中,丝毫没有主张放弃惩戒。不信可以再读。而且恰恰相反,小说主人公杨豆豆因为小错不断几乎一直在受惩戒,不过惩戒的度一直把握在爱心包容的范围内,治病救人,没有一棒子打死。

文学批评不要曲解本意,一个强调的四位一体的儿童教育和儿童文学理念,一个批评的是溺爱,不一个层面的问题,扯到一起站不住脚,“最大偏见”的结论是强加,这对作者不公平。

教育的本质是爱的施予,没有师爱,就没有师道尊严。前提是师道有爱,推之应“师道尊严”。这个铁律能破得了吗?一个教育家,一个教育职业工作者,一个涉及儿童教育的作家,如果忘记了这个铁律,把溺爱归结于爱的教育原则,那才是出了大问题。我相信作为教育工作者不会忘记,只是在批评时,把作为教育出发点的爱当作了溺爱。

人稍不注意,就犯逻辑错误,容易拘泥自我小经验看错错靶子,这倒没什么。自己动动脑筋就好。联想到社会思维方式,就值得引伸开说一说。

现代人要有现代人的视野心胸,一个民族必须不断检点反省,自我教育,自我成长。所以,有些思维逻辑要改,有些文化习俗要改。尤其不能曲解原意,随便找一个立面,把人家摆上对立面,批评要有文字依据。

对此类社会现象,我学着易晓燕的腔调说:现代成才,要立足“人本位,面向世界未来,德政爱民,自我教育成长”。[1]

作者简介

易晓燕,宜昌夷陵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