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堂兄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堂兄弟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中文名:堂兄弟

源 出:《旧唐书》

同义旧称:同堂兄弟

关联称谓堂姐妹(堂姊妹):堂兄弟姐妹

意 义:共祖不共父的平辈兄弟

泛 指:五代之内的兄弟

堂兄弟是共祖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互称,这是“堂兄弟本义”。出自《旧唐书》。

晋人称同堂兄弟。唐时称堂兄弟。[1]

现代,称堂兄弟,是指在一个大家庭共同生活的亲兄弟,以及以外的同辈兄弟。严格来说,堂兄弟并不是按照血缘辈分划分的,而是以共同生活的家庭为标准的。在一个大家庭内,如果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祖宗,并且祖宗以下的各个房头之间的孙辈、重孙辈的兄弟,都可以称为堂兄弟。[2]

诠释

古述

(1)清·赵翼《陔馀丛考·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为堂兄弟。按《礼经》曰从兄弟,无堂兄弟之称也。其称盖起于晋时。”

(2)清·梁章钜《称谓录》“同堂兄弟”条:……又《北齐书》孝昭帝曰:“须拔是我同堂兄弟。”钱大昕曰:“《通典》载宋庾蔚之说:‘今又谓从父昆弟为同堂’。盖六朝人犹称同堂,至唐时方省去同字。《旧唐书》载中宗即位,以堂兄千里为成纪郡王。又,张献诚请老,荐其堂弟献恭自代是也。“

今释

【堂兄弟本义(狭义)】共祖不共父的平辈兄弟互称为堂兄弟,即伯父/叔父的儿子。又有人将该义称为亲堂兄弟。

“堂兄弟本义”——亲堂兄弟在九族以内,属于我国古代亲属宗亲范畴,在古代五服以内为大功服。堂兄弟本义与从父兄弟、同堂兄弟以及叔伯兄弟属于同义称谓。

隋唐以前一般将这一亲属关系称为从兄弟从父兄弟,常用作从兄/从弟(多见于魏晋人的书籍)。晋代出现了同义称谓“同堂兄弟”,而唐代又将其简称为堂兄弟,并开始逐渐取代先前的“从父兄弟”和“同堂兄弟”而成为主流称谓。

【堂兄弟裹义】由于语言的地域习惯等因素,有人也把血缘上比“亲堂兄弟”隔得更远的平辈兄弟(同出一源)笼统地称为堂兄弟。又有人将该义称为远堂兄弟。

广义上的堂兄弟包括“堂兄弟本义”和“堂兄弟裹义”,泛指“亲堂兄弟”和“远堂兄弟”,自此也不必再作过多解释了。

划分

堂兄弟中年幼者谓年长者为堂兄,反之为堂弟。

典例分析

为“堂兄弟”与“同堂兄弟”的词义作比较,特给出例子以作分析。

出处

(1)《旧唐书·韦縚传》:“己未,封堂兄左金吾将军,郁林郡公千里为成纪郡王”。

(2)巴金《秋》二:“还有淑华底堂兄弟觉英 、觉群都在这里。”

同堂兄弟 附

(1)《魏书》:欣〖元欣〗曰:“北海、长乐俱是同堂兄弟,今宗祏不移,我欲受赦。诸君意各何如?”

(2)《魏书·列传第二十一》:邃〖公孙邃〗,叡〖公孙叡〗为从父兄弟,而叡才器小优,又封氏之生,崔氏之婿;邃母雁门李氏,地望县隔。钜鹿太守祖季真,多识北方人物,每云:“士大夫当须好婚亲,二公孙同堂兄弟耳,吉凶会集,便有士庶之异。”

适用语境

随着说话语境的不同,对自己堂兄弟的称谓词也会表现的不同,以下试分为两大类分别加以讨论。

口头形式

口头称谓语具体可分为三种来讨论。

(1)直呼面称,称谓对象本人身处说话语境中,由于堂兄弟属于互称称谓语,所以自己当着堂兄弟面一般不称呼“堂兄弟”,主要称呼堂兄弟的名字、表字(或者小字)以及乳名(或者小名)。

(2)自谓面称,称谓对象本人身处说话语境中,由于堂兄弟属于互称称谓语,所以该语境不适用。

(3)转述面称,称谓对象本人身处说话语境中,自己向陌生人介绍堂兄弟时可说成“堂兄弟”,故该语境适用。

(4)背称,称谓对象本人不在场,自己提起堂兄弟时可说成“堂兄弟”,故也适用于“背称”。

书面形式

书面称谓语具体可分为两种来讨论。

(1) 转述叙称,书籍向陌生人说明称谓对象本人与自己的关系时,可写成“堂兄弟”,故适用。

(2)直呼叙称,寄发给称谓对象本人的书信电报等,多写成堂兄弟的名字、表字(或小字)以及乳名(或小名),也可作“堂兄”或“堂弟”,故也适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