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圣三一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来自 全景视觉网 的图片

圣三一堂位于江西中路九江路口,是上海最老的基督教堂之一,也是闻名亚洲的基督教教堂。大堂始建于道光二十七年,专供英国侨民进行圣公会仪式礼拜之用。同治五年拆毁原堂建新堂,事先专门举行盛大的安放基石仪式。新堂于同治八年竣工,耗白银7万两。因全用红砖砌筑,俗称红礼拜堂。

圣三一堂由教堂建筑师司考特仿照西欧13世纪哥特式的礼拜堂设计。堂成长方形,长约47米,宽约18米,高约19米。堂内外有带拱圈的石柱长廊,石柱和窗顶的发圈都是哥特式的尖拱。堂内至圣所是安立甘式半穹顶结构,大理石铺地,西南侧有副堂、小圣台、东北入口内侧有洗礼廊,圣坛、讲台、洗礼池等都有精工雕刻的装饰。光绪十九年,在堂的北侧增建1座哥特式锥顶钟塔,中间1个大尖顶,四角有4个小尖顶。塔内装置8口大钟,能按圣诗的音韵打钟。光绪三十四年全堂装了电灯。民国3年后又置办电动鼓风的大型管风琴。

清光绪元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把圣三一堂升格为英国圣公会主教座堂,由坎特伯雷大主教主管。民国37年,坎特伯雷大主教同意将该堂的教政权划归中华圣公会江苏教区主管,但实际的行政权和产权,都仍在旅沪英侨们的手中。1950年春,英国侨民因无法负担地产税,才将教堂交给中国政府,人民政府把它移交给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筹委会,后该会将该堂交给中华圣公会总议会使用。圣公会将该堂作为中华圣公会的主教座堂,由主教院主席主管。

抗战期间,大堂未获保养,1949年后英侨更无心照管,以致屋顶破漏,地板腐坏,石木风化、虫蚀严重。1955年人民政府拨款6万元进行过一次大修,使红色的钟塔再一次耸立在上海市中心区。1958年,该堂成为黄浦区联合礼拜的场所之一,仍名圣三一堂,崇拜沿用圣公会仪式。

文化大革命”中教堂建筑遭严重破坏。80年代后大堂由黄浦区人民政府租用。

1989年9月25日,圣三一堂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优秀近代建筑。

哥特式特点

哥特式教堂型制由罗马式教堂[1]发展而来,基本仍采用拉丁十字巴西利卡平面,但摆脱了罗马式教堂的沉重感而朝向轻巧、雅致甚至矫饰的方向发。哥特式较罗马式教堂出现这样的改变,主要是由于在建筑结构上将承重结构变成了框架式的,由罗马式的扶壁演变成飞扶壁,罗马式教堂的扶壁为两侧沉重的墙。

哥特式教堂出现的飞扶壁[2]则由竖直向上的支撑扶壁和水平向上的弧形飞券组成。承重墙变成了框架,框架之间的空挡就可以开窗。建筑的结构明显变轻了,教堂可以建的更高。因此那个看起来像想要上天的教堂就是哥特式教堂。

哥特式教堂的设计结构具有以下特征:1.平面一般为十字架形。2.高耸入云的塔楼多为笋状。3.斜柱加固支撑较薄的墙面,形成一种特殊的外墙结构。4.薄壳般的穹顶正中有三个大门,中间的大门为主要通道。5.内部为轻盈、裸露的棱线飞肋骨架穹隆。6.高大、宽敞、明亮的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性能。7.窗户多位植物的叶片式,窗户上以五彩玻璃镶嵌图案。8.正门上为大圆形的玻璃蔷薇纹样,正门为若干层次逐步向内收缩的门道,每层均有雕像。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