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杨齐伯韵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和杨齐伯韵》是宋代诗人郭印的作品之一。
诗歌起源于上古的社会生活,因劳动生产、两性相恋、原始宗教等而产生的一种有韵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形式。《尚书.虞书》:“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早期,诗、歌与乐是合为一体的。诗即歌词,在实际表演中总是配合音乐、舞蹈而歌唱,后来诗、歌、乐、舞各自发展,独立成体,诗与歌统称诗歌。如今诗歌按照不同的表现形式分为白话诗和旧体诗词,白话诗更多称为新诗或自由诗,但“诗词”连称时一般指旧体格律诗、词[1]。
“ |
邪师挟幻术,念念皆狂图。 化出一切象,形容乃甚都。 佛光亦幻成,非有与非无。 烟霞异明晦,寥廓元太虚。 离娄塞其目,象罔得玄珠。 脱能如是解,安用空睢盱。 宇定天光发,岂关七尺躯。 痴儿生谤语,往往堕眉须。 乃知西方圣,勇猛真丈夫。 圣人与人同,此道谁不如。 归来但宴坐,反照自有馀。 |
” |
— [宋]郭印 |
诗歌特点
诗歌是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它饱和着作者的思想感情与丰富的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具有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韵,富于音乐美,语句一般分行排列,注重结构形式的建筑美。
我国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何其芳曾说:“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这个定义性的说明,实际上概括了诗歌的几个基本特点:
第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第二、抒情言志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第四、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语言特别要求富有音乐性,音乐美可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诗歌语言的音乐性因素,包括节奏、音调、韵律等。诗句要求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符合一定韵律,吟诵动听感人,具有音乐美[2]。
作者简介
郭印,字不详,史籍无传。据本集诗篇知其晚号亦乐居士,成都(今属四川)人。二十岁入太学肄业。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进士。历摄铜梁县,知仁寿县,州府管库,学校教官,亦任过短期朝官。积阶至左请大夫(《文定集》卷一五《与陈枢密书》)。官终知州(《宋元学案补遗》卷四)。一生活动主要在蜀地。高宗绍兴四年(一一三四)前后即在故乡云溪营别业,后即退老于此,年八十尚存世。所着《云溪集》,不见宋人着录,且于明代失传。清四库馆臣据《永乐大典》辑为十二卷。郭印诗,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为底本。新辑集外诗附于卷末。
视频
和杨齐伯韵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豆丁网,2019-11-16
- ↑ 诗歌的特点,天奇教育,2021-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