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炊烟(李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又见炊烟》是中国当代作家李莉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又见炊烟
一日,好友在朋友圈发一照片,配文字曰:人间向晚,炊烟正暖。
照片里,依山的民居、土坯的围墙、斑驳的门窗,在层林叠翠的映衬下,美得像童话里小红帽的外婆家,温馨、静谧;那袅袅上升的缕缕炊烟,薄雾般扶摇着,给图片平添几分朦胧的色彩。
我出神地坐着,任凭这轻烟薄暮,将我拉进了时光隧道,似乎在梦境里,奶奶的炊烟,袅袅袭来……
在我自小生活的山乡村野,炊烟是清晨的第一缕温暖。在每一个看不见一丝光亮的黎明,奶奶都会摸黑起床,麻利地点火、烧水、切菜,为上工的家人做一锅清香的疙瘩汤。用力搅拌过的面絮儿滑溜溜的,嚼在嘴里特别筋道,最神奇的是大锅里浮着的蛋花。每每把面疙瘩下了锅,奶奶便熟练的握起一只鸡蛋,锅沿儿一磕,金黄的蛋液便滑进了碗里,奶却并不着急打蛋花,筷子搅呀搅,鸡蛋起了沫,面疙瘩也快熟了,蛋液如细丝般淋进锅里,瞬间便黄灿灿漂满了整个锅面儿。在炊烟的笼罩中,那一碗又一碗的面疙瘩汤赶走了困倦和早起的慵懒,让家人们在热乎和满足中开始一天的忙碌。
奶奶不识字,但有一双巧手。缝衣、做饭、剪窗花、农家活,里里外外一把好手。最爱吃奶奶做的南瓜合旋,两张擀得精薄的面皮,嫩南瓜洗净、叉丝,佐料腌了摊平夹在中间,周围压成花边,不露馅,又好看。炊烟在院子里弥漫起来,似乎连叽里咕噜的肚子也情不自禁地表达对这烟熏火燎的味道的喜爱。我便赶紧抢上前添柴:“奶,大火小火?”“小火,馋丫头”,奶奶笑眯眯地把合旋下到铁鏊(平底锅)里,熟练地翻转着,须臾,鲜香味便扑鼻而来,我忍不住吞咽着口水,眼巴巴地望着奶奶。可慈眉善目的奶奶并不妥协,总是郑重地说:“干活的还没下工哩,回来了才好开饭的。”等着奶把南瓜合旋一张一张烙好,再熬一锅粘稠软烂的玉米襂襂粥,一家人端坐在小圆桌旁,我才能抓起盘子里切好了码得齐齐整整的南瓜合旋,狼吞虎咽地吃了一张又一张。
怀念奶奶做的炸鱼。有一年夏天,亳清河发了水,河水放肆地冲刷着两岸的庄稼、树木、水渠,应该还有鱼塘。因为,下午时分,好运气的四叔竟然从泛滥着河水的河岸上捡回一条大鱼。我们小孩子们才不管鱼的来历,都围着大竹篮看稀奇,奶找来秤杆、秤砣,老天,足足有十八斤重。要知道,虽然家住河畔,从小就在河里泡来泡去的我们,也不过吃过几次寸把长的小干炸鱼和小螃蟹腿儿,这么大的鱼,可怎么吃呢?奶有办法,把鱼剖开、洗净,切成段。葱姜蒜切成丝,和着盐、调料把鱼块细细抹一遍,再腌制半天,一切准备就绪,架起了油锅,火烧得旺旺的,一会儿功夫,油冒了热烟,“嗞啦嗞啦”,随着一声声悦耳的音响,炸鱼那浓郁的香气便四溢开来,袅袅的炊烟啊,一直上升到院子的上空,回旋、飘摇、散失、再上升……一起上升的,还有童年快乐而满足的欢声笑语。
寒冷的冬天,南瓜、西红柿、黄瓜统统吃光了也不打紧,奶奶会把秋天里晒好的干萝卜片、干豆角儿、干野菜苗下在锅里,入一把圆滑的粉条,小火熬制出一大锅筋头巴脑的烩面,亦或是煮了各样杂粮小豆的米粸,感谢亲爱的奶奶,在那个粮肉缺乏的年代,让我不仅没有饿肚子,还留下了如此这般美食的记忆!
时代发展的多快呀,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蜂窝煤炉、煤气灶、电磁炉,不断更新换代,做饭越来越方便快捷。可是我们一回家,奶奶还是执意点起院子里的炉灶,屋里屋外的忙活着,为我们做一顿纯正的农家饭。这袅袅的炊烟,成了一种团圆的仪式,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表达爱、感受爱的方式。我们就这样年年月月的沉浸在爱的炊烟里,直到有一天,常年的劳作使勤劳能干的奶奶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站不起来了,再也不能给回来看她的儿孙们做美味的饭食了。轮到乖巧的我们每次回去都给奶奶带回县城里各样美味的吃食,可我知道,无论哪一样,都比不上院子里炉灶台上做出的柴火饭……
走笔至此,泪流满面。我的亲爱的奶奶,鼠年又到了,又一个轮回开始了,您在天堂里还好吗?您可知道,孙女又望见了老家院子里袅袅的炊烟,又闻见了满院子的饭香扑鼻,又看见了您屋里屋外为我们忙活的身影,又听见了您质朴的教诲……
这山村的炊烟呵!如此的亲切、撩人,满载着儿时的幸福、流年的记忆、红尘的温暖,冉冉上升!
作者简介
李莉,山西垣曲人,现任教于垣曲县新建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