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醫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網絡 的圖片

醫草(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別名:蕭茅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蕭艾蒿艾蒿蓬藁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株有濃烈香氣。

莖單生或少數,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上部萆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葉厚紙質,

上面被灰白色短柔毛,基部通常無假託葉或極小的假託葉;

上部葉與苞片葉羽狀半裂、頭狀花序橢圓形,花冠管狀或高腳杯狀,

外面有腺點,花葯狹線形,花柱與花冠近等長或略長於花冠。瘦果長卵形或長圓形。

花果期9-10月。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

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分布於亞洲及歐洲地區。

基本信息

中文名:艾草

學名:Artemisia argyi H. Lév. & Vaniot

別稱:冰台、遏草、香艾、蘄艾、艾蒿、艾﹑灸草﹑醫草﹑黃草﹑艾絨等[1]

二名法:Artemisia argy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菊亞綱


目:菊目

科:菊科

亞科:管狀花亞科

屬:蒿屬

種:艾草

命名者及年代:H. Lév. & Vaniot, 1910

英文名稱:Chinese mugwort

形態特徵

艾草是多年生草本或略成半灌木狀植物,植株有濃烈香氣。

主根明顯,略粗長,直徑達1.5厘米,側根多;常有橫臥地下根狀莖及營養枝。

莖單生或少數,高80-150(-250)厘米,有明顯縱棱,褐色或灰黃褐色,基部稍木質化,

上部草質,並有少數短的分枝,枝長3-5厘米;莖、枝均被灰色蛛絲狀柔毛。

主要價值

藥用

艾草與中國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關係,每至端午節之際,人們總是將艾置於家中以「避邪」,

乾枯後的株體泡水熏蒸以達消毒止癢,產婦多用艾水洗澡或熏蒸。

《本草綱目》除記載有「白蒿」及「白艾』外,還記載有「蘄艾」(產蘄州,今湖北省蘄春縣蘄州鎮),

可入藥。此系艾的栽培品種cv. qiai,與原種(野生種)的區別在於:

栽培品種植株高大,高150-250厘米,香氣濃烈;葉厚紙質,被毛密而厚,

中部葉羽狀淺裂,上部葉通常不分裂,橢圓形或長橢圓形,

最長可達7-8厘米,寬1.5厘米,葉揉之常成棉絮狀;入藥,性溫、苦、辛、微甘。[2]

全草入藥,有溫經、去濕、散寒、止血、消炎、平喘、止咳、安胎、抗過敏等作用。歷代醫籍記載為「止血要藥」,

又是婦科常用藥之一,治虛寒性的婦科疾患尤佳,又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與哮喘,

煮水洗浴時可防治產褥期母嬰感染疾病,或製藥枕頭、藥背心,防治老年慢性支氣管炎或哮喘及虛寒胃痛等;

艾葉曬乾搗碎得「艾絨」,制艾條供艾灸用,又可作「印泥」的原料。

此外全草作殺蟲的農藥或薰煙作房間消毒、殺蟲藥。嫩芽及幼苗作菜蔬。

艾草性味苦、辛、溫,入脾、肝、腎。

《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具回陽、理氣血、逐濕寒、止血安胎等功效,亦常用於針灸。

食用

艾草也是一種很好的食物,在中國南方傳統食品中,有一種糍粑就是用艾草作為主要原料做成的(參見艾糍)。

即用清明前後鮮嫩的艾草和糯米粉按一比二的比例和在一起,

包上花生、芝麻及白糖等餡料(部分地區會加上綠豆蓉),

再將之蒸熟即可。在廣東東江流域,當地人在冬季和春季採摘鮮嫩的艾草葉子和芽,作蔬菜食用。

每逢立春時分贛州客家人有採集艾草做成艾米果的習俗。艾米果的形狀與餃子有點像,但體積更大內有餡,美味可中可當主食。

染料

可以做天然植物染料使用。艾草染色還具有功能性作用。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