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刺尾巨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刺尾巨蜥

学 名 : Varanus primordius

寿 命 :50~80年左右

分布地理 : 澳大利亚的中部、西部和北部,从西海岸的布鲁姆岛,通过的金伯利和卡奔塔利亚湾的顶端,以及一些离岸岛屿的北部海岸。

保护级别 :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0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低危(LC)。

科学分类

界: 动物界

门: 脊索动物门

纲 : 爬行纲

目: 蜥蜴目

科: 巨蜥科

属: 巨蜥属

种: 刺尾巨蜥

亚种: 3亚种

形态特征

脑部

脑袋呈三角形,鼻孔呈裂目状,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体大,头长,吻长;眼睑发达,瞳孔圆形;鼓膜裸露;舌细长,先端深分叉,可缩入基部舌鞘内;头顶无对称大鳞。

头部以暗褐为底色,并布有黄色或乳白色斑点,可延伸至颈部而形成接续的直纹。暗褐色背部布满由无数的小到中型浅棕色和黄色的眼状斑点,在眼状斑纹的中央位置上,覆有1~2枚暗褐色鳞片。 具附肢2对,具外耳孔,鼓膜位于表面,眼具活动的眼睑和瞬膜(第3眼睑)。

鼻孔浑圆,位于眼睛至吻部间之中央,开口朝向侧方。舌发达,扁平而富肌肉。下颌骨左右两半靠骨缝牢固相联,口的张大有限。

身长

总长度在60-70厘米。四肢强壮。尾部的鳞片具有棘状突起。[1]

背部的纲目上,带有黄色或乳白色斑点。有较小而突起的圆粒状鳞;腹鳞四边形,排成横行;鳞下承以真皮骨板。尾长,但不易断;有肛前孔。

体内有前肢带和胸骨,肾脏后伸,甚至超过泄殖肛腔的水平,两侧对称排列。

雄雌差异

雄性比雌性超重42%以上。

幼体

幼体背面黑色,腹面黄白色,两侧有黑白相间的环纹。四肢粗壮,指(趾)上具有锐利的爪。尾侧扁如带状,很像一把长剑,尾背鳞片排成二行矮嵴,有肛门前窝一对。

繁殖方式

刺尾巨蜥卵生,每窝产5至12枚卵。

卵,25毫米长,直径为13毫米。重约3~4克。

在蛭石或珍珠岩上孵化。温度在27至30℃之间。

经过约120天孵化期,小刺尾巨蜥长约12厘米,体重3.5克。

栖息

陆地生活为主,喜欢栖息于山区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库等地。最常见的生存环境是落叶,半落叶,常绿的热带雨林

刺尾巨蜥在遇到敌害时有许多不同的表现,如立刻爬到树上,用爪子抓树,发出噪声威吓对方;一边鼓起脖子,使身体变的粗壮,一边发出嘶嘶的声音,吐出长长的舌头,恐吓对方;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喷射出来引诱对方,自己乘机逃走等等。

但更多的时候,是与对方进行搏斗。通常将身体向后,面对敌人,摆出一副格斗的架势,用尖锐的牙和爪进行攻击,在相持一段时间后,就慢慢地靠近对方,把身体抬起,出其不意地甩出那长而有力的尾巴,如同钢鞭一样向对方抽打过去,使其惊慌失措而狼狈逃窜,甚至丧身于巨蜥的尾下。

食性

捕食鸟类昆虫、蛙、蛇、鼠及各种动物的卵等。

饲养环境

刺尾巨蜥人工饲养的比较少,所以为它们准备一个适合的活动空间是非常重要的。刺尾巨蜥主要以陆地生活为主,可以参考其野生环境为它们布置人工饲养环境。[2]

刺尾巨蜥的雄性比雌性超重42%以上,所以在喂食的时候需要注意它们的性别来给予食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