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刘氏兄弟故居纪念馆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刘氏兄弟故居纪念馆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中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刘氏兄弟纪念馆位于江阴市西横街49号,它坐西朝东,前后二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宅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与古兴国塔、文庙南北呼应,浑然一体,构成江南古城的一个游览区。小型民居成了江阴城区积淀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建筑,故宅修复保护的每一步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简介

用省专家组组长、江苏省文物局文保处处长束有春的话说,这确在是几间再普通不过的江南民宅,但就因为这里诞生了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兄弟“三杰[1]”,这座小型民居成了江阴城区积淀了深厚人文底蕴的建筑,故宅修复保护的每一步都成为市民关注的焦点。

据了解,故居自1989年对外开放以来,一直没有进行过整体大修,屋面、地面、地板等都已出现了不同程度损坏。吴良镛、郑孝燮等五名学部委员率先发出了保护呼声。当故居保护与城市道路建设再度发生矛盾时,闵慧芬等30余名全国政协委员再度联名呼吁保护,提升其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国内各界的呼声,引起了江阴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决定在道路改造进程中改变原有道路规划设计,在原址保留故居,并进行全面修复。

整修

过修缮的故居保留了原来的风貌和格局,依旧是三开间两进两侧厢八个小天井,只在外墙转角等三处作了细微的改动。进门的墙角边,当年由刘氏兄弟父亲刘宝珊植下的两簇红天竺也依旧灿烂。之前倾斜的门柱已然“扶正”,破碎零落的方块被重新整合,与新添的方砖结合成新铺的地面,新旧分离,独具特色。为了减少车辆过往对故居建筑带来的频繁震动,修复中还专门作了减震处理。据了解,这次重新布置,不再恢复之前刘氏兄弟纪念馆的功能,而是纯粹复原故居功能,即展示刘氏兄弟的生活起居环境,分别布置序厅、私塾、思夏堂、纺织间、卧室、厨房等经。

更令人耳目一新的是,为了使旧民居在周边高楼大厦的现代环境下不过于孤立突兀,故居所处的交通岛被打造成一个光明园绿岛,除了故居本体建筑外,还包括半农圃、流芳曲、北茂苑三个花园以及《光明行》下沉广场、音乐桥、光明街等系列景观。修复后的故居,得到了刘氏后裔的一致首肯。 刘氏兄弟纪念馆是江苏省江阴市人民政府为纪念我国现代文化名人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而利用刘氏后裔捐赠的祖籍故居改建的。

人物

刘半农

(1891~1934),名复,原名寿彭,是我国“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之一,着名的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他一生追求真理,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了许多震惊文坛的进步论着,成为新文化运动中一位“斗士”和“闯将”。他是白话诗歌的拓荒者,现代民歌研究的带头人,具有开拓精神的杂文家。他又是我国语言学及摄影理论奠基人,是我国第一个获“康士坦丁语言学专奖”的语言学家。

刘天华

(1895~1932),原名寿椿,半农二弟,中国现代民族音乐事业的开拓者,作曲家、演奏家、教育家,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一代宗师。他是民族乐器的革新者,第一次将二胡、琵琶的表现力发挥前所未有的境地。他在我国音乐史上,第一个沿用西方五线谱记录、整理民间音乐,不仅创作了《病中吟》、《良宵》、《空山鸟语》、《光明行》等不朽名曲,而且还培养了大批二胡、琵琶[2]演奏传人。

刘北茂

(1903~1981),原名寿慈,半农三弟,是我国现代着名的二胡演奏家、作曲家、教育家,是刘天华事业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天华逝世后,刘北茂继承其兄“改进国乐”的遗志,先后创作了《汉江潮》、《小花鼓》、《流芳曲》等一百多首二胡演奏曲,是我国现代音乐史上一位多产的作曲家,被誉为“民族音乐大师”。

在江阴市人民路与君山路的交叉路口,车水马龙、高楼林立。有几进黑瓦白墙的江南民居,依旧安静、固守在道路中央。这里是刘氏三兄弟故居。在经过一番波折之后,这座江南民宅终于完成一次历史性的修复,成为江阴市西大门的一个亮点。刘氏兄弟故居的修复工程通过了省专家组的竣工验收,随后正式进入布展阶段,春节期间正式对外开放。

馆内建筑

纪念馆由文化部部长朱穆之题写馆名,着名女作家谢冰心为纪念馆写了序文。陈列分“事迹介绍”和“故居景点”二大部分六个展室,共陈列展品300余件。

视频

刘氏兄弟故居纪念馆 相关视频

江阴刘氏兄弟故居,出了三位杰出的人物:刘半农、刘天华、刘北茂三兄弟
刘北茂儿子刘育熙口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