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之战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六合之战 |
名称: 六合之战 地点: 六合 时间: 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 主要指挥官: 赵匡胤;李景达 |
六合之战为五代后周显德三年(南唐保大十四年,956年),在后周攻南唐之战中,殿前都虞侯赵匡胤率军打援,以少胜多,于六合击败南唐军反攻的作战。[1]
过程
显德三年正月,后周攻南唐正阳之战获胜后,周世宗柴荣即乘势率领诸军进抵寿州(治寿春,今安徽寿县),御营淝水(今安徽寿县北肥河)之北,令徙正阳(今安徽寿县西南正阳关)浮桥于下蔡(今安徽凤台);征召宋、陈、许、蔡(今河南商丘、淮阳、许昌、汝南)与毫(今属安徽)、颍(今安徽阜阳)等州丁夫数十万,配合诸军攻打寿州。二十二日,柴荣亲督诸将攻城,昼夜不息。南唐清淮军节度使刘仁赡坚守抗击,屡挫后周军攻势。相持数日不克,柴荣乃部罟围城打援,易李重进为淮南道行营都招讨使,以李谷判寿州行府事,继续围城;遣赵匡胤、韩令坤等将分路出击。
二十六日,赵匡胤以诱伏歼敌之策,于涡口(今安徽怀远东北)首战胜捷,斩南唐军都监何延锡,缴获战舰50余艘。继率数千兵倍道疾趋清流关(今安徽滁州西北)。二月初,与南唐北面行营应援使皇甫晖、应援都监姚凤所部万余兵相遇。皇甫晖持重整军,列阵山下;赵匡胤引兵出山后邀击,南唐军大惊,且战且退,入滁州城后断桥自守。赵匡胤访村民并用为向导,夜蹑其后,穿行山背小径,跨马浮西涧(又名上马河,今安徽滁州城西北)水,直抵城下,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斩关而入,巷战获捷,攻克滁州,生擒皇、姚二将。此时,诸路将领所向克捷,南唐主李璟惊恐,求和遭拒,乃部署反攻。三月,命齐王李景达、监军使陈觉率兵2万渡江,自瓜步(今南京六合南)北上;柴荣亦调整部署,命赵匡胤率兵2000屯六合,迎击南唐军反攻。四月,李景达率军进至距六合一舍(30里)处扎营,观望不进。后周军诸将欲出击,赵匡胤知寡不敌众,乃示形用谋,决定以逸待劳,俟南唐军出战,动中破敌,使其难辨虚实。未几,南唐军果出战。赵匡胤挥师奋力拼杀,终以少胜多。南唐军丧师近5000人,余众争舟渡江南逃,慌乱中又溺死甚众,南唐精兵大损。
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字元朗,宋朝开国皇帝。
后唐明宗天成年间(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祖籍涿郡,父亲赵弘殷,母亲杜氏。赵匡胤于后汉隐帝时投奔郭威,其后郭威废汉建周,得任东西班行首,始入宦途。后从征南唐,多有功绩。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于北征回京后不久驾崩,逝世前任命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掌管殿前禁军。次年(960年)元月初一,北汉及契丹联兵犯边,时任归德军节度使、检校太尉的赵匡胤受命前往御敌。初三夜晚,大军于京城汴梁东北二十公里的陈桥驿发生哗变,将士于隔日清晨拥立赵匡胤为帝,史称“陈桥兵变”。大军随即回师京城,后周恭帝柴宗训禅位,赵匡胤登基,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北宋”。
开宝九年十月二十日(976年11月14日),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谥曰英武圣文神德皇帝,庙号太祖,葬永昌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