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是弄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從詩人節說到屈原是否是弄臣》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一九四一年在重慶的一大部分作詩的人不期然地把舊曆端午節定為「詩人節」,立地便得到普遍的響應。但只公開地紀念了一年,以後便只好由少數人靜悄悄來舉行紀念了。原因是文運大員不高興這個舉動,據說是,節日很多,為什麼要把端午定成詩人節?詩人很多,為什麼要紀念屈原?在這前後關於屈原也就展開了政治上的鬥爭。有的人說,屈原那樣的人根本值不得紀念的,恃才揚己,誹謗當道,而終於獨善其身,消極自殺,這樣狂誕偏激的人,在我們目前的中國根本不需要。當然在今天還要來紀念屈原的人,也就是狂誕偏激之徒,有意恃才揚己,有意誹謗當道,而最好是跟着屈原消極自殺,也就樂得乾淨的了。太不安分了,公然要紀念屈原!

我自己就是這不安分的一個人,而且也就是被人們最希望我趕快自殺的一個。然而我的不安分卻真是到了家,對於屈原的一切我都喜歡,而獨於不喜歡他的自殺,因此要想我跳進揚子江或黃浦灘,那恐怕就只好等待「自行失足落水」了。

真的,除掉自殺這一點之外,我對於屈原的一切,可以說都是喜歡的。首先我喜歡他是尊重人民的人,例如他說:

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

怨靈修之浩蕩兮,終不察乎民心。

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願搖起而橫奔兮,覽民尤以自鎮。

為多災多難的人民而痛哭流涕,而怨天恨人,而克制自己,不作逃避現實的隱遁,試問不是真正尊重人民、愛護人民,而且這尊重愛護之念既深且切的人,誰個能夠這樣?屈原無疑是一位政治性很濃重的詩人,而他的政治觀點就是替人民除去災難,對內是摒棄壓迫人民的吸血佞幸,對外是反抗侵略成性的強權國家,要依人民的意見來處理國政,團結善鄰,對於強權拒絕屈膝。這無論怎麼說應該是很正確的主張,然而卻為當時的當道所不容,而採取了相反的道路以致「民離散而相失」,就在屈原在世的當時幾乎要到了國族淪亡的慘痛。他是愛國愛民的人,你叫他怎麼能不誹謗,能不怨望?愛得深便恨得切,他的誹謗和怨望,要使千載的大員們都感覺着震恐,這是理所當然,而在今天一些不安分的人要崇拜他,唉,那也就是勢所必然了。

另外值得注意的一件事,是他的詩形式。那完全採取的是民歌民謠的體裁,而把它擴大了,更加組織化了。他所創造的「騷體」以「兮」字的反覆出現為其特徵,這本來是古代民歌民謠的唱誦口調。在今天讀音變了,雖然顯得文謅謅,甚至文人的別名也就叫作「騷人」,但假如懂得古音去讀,那秘密便立地解釋了。「兮」字古音是讀如「啊」,這是清代音韻學者孔廣森的一個發明。曉得了這個發音,你去讀《楚辭》以及凡有「兮」字的古歌謠,便可以知道那完全是和言語近親的音調。

跟着你也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發,便是在《詩經》中屬於廟堂文學的《大雅》、《小雅》、《周頌》、《魯頌》、《商頌》等何以不用「兮」字(用者極少),而屬於民間文學的《國風》,何以多用「兮」字了。跟着你更可以得到一個重要的啟發,便是用「兮」字的民間歌謠是無分南北的,以前的人認《楚辭》為南方文體,不同於北方的「雅」、「頌」,從地域上來解釋二者的差異,那完全是錯誤的見解。《楚辭》與「雅」、「頌」的不同是平民文學與貴族文學的不同。《楚辭》式的平民文學在北方也有,「雅」、「頌」式的貴族文學在南方也有。前者有《國風》及其他古歌謠可證,後者有徐、楚、吳、越的有韻的鐘鼎銘文可證。

從這兩方面來考察,我們便可以看出屈原的偉大,他的詩意識是人民意識,他的詩形式是民間形式,他是徹內徹外的一個人民詩人。他要享受兩千多年來的民族崇敬,那並不是沒有理由的。今天的詩人們正是意識着要遵守這樣的道路。屈原在詩人們的心中便形成了莊嚴的形象,而把相傳是他的死日的端午節,由人民的節日更規劃為詩人節,而加以雙重的紀念,那也並不是沒有理由的。

無可否認,屈原是成為了一個偶像。他是人民意識的形象化,人民文藝的形象化。這樣的偶像,不僅不應該打倒,而且也沒有方法打倒的。屈原在生前雖然受着迫害而終至於自殺,但他死後兩千多年,人民一直都沒有忘記他。願與人民為敵的人,覺得這個偶像是眼中釘,要想用政治的力量來加以再毀滅,那只是徒勞的幻想。詩人節在今年,又全國規模地復活了,這對於那些文運大員們的反抗,不是一首朗誦詩式的洪亮的回答嗎?

但也有一種與政治的逆流無直接關係的偶像破壞的主張,那便是「屈原是文學弄臣」的嶄新學說的出現。這學說在三年前在成都紀念詩人節的時候,由孫次舟教授在紀念會的演說上公開發表了。孫先生是一位學者,他是以一位史學家的立場來發表他的新說,也和十幾年前胡適發表他的屈原是虛構人物說一樣,在孫先生本人可能沒有什麼政治的意義。不幸孫先生的新說,恰好發表在政治逆流激盪的時候,仿佛就和大員們在相呼應的一樣,要摧毀這個人民意識的形象,人民文藝的形象,因而便遭受到劇烈的反擊。這可以說是孫先生的不幸。今天讓我們平心靜氣的來檢討孫先生新說的根據吧。

原文不在手邊,恕我不能作詳細的徵引,大體上的論證是這樣的。在古希臘、羅馬凡是從事於文藝工作的多是奴隸,中國古時也有這種傾向,所謂「文史星曆近乎卜祝之間,固主上所戲弄,倡優畜之」。故如漢代的司馬相如、東方曼倩之流是文學弄臣,而在秦前如淳于髡是齊之贅婿,宋玉是楚之小臣,和倡優之為弄臣,實在是並無差別。屈原是文學之士,已然逃不脫這樣的命運,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他的《離騷》,把君臣的關係比成男女的關係,而敘述自己的身份時如婦人女子。例如:「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諑謂余以善淫」,大有搔首弄姿之態。這就足證屈原不僅是一位文學奴隸,而且是楚懷王的一位男妾了。

這樣的一番偶像破壞實在是相當徹底。假如純粹出諸感情來加以反譏,實在是不能使孫先生心服,而且也不能解決問題。因此繼孫先生之後也就有聞一多的《屈原問題》出現(《中原》雜誌二卷二期),聞先生承認孫先生的說法,但加了一個轉語,便是屈原誠然是文學弄臣,但他能夠革命,所以愈見值得崇敬。這問題似乎也就可以相安無事了。的確,那樣崇高的一位革命文學家,他的身份本來是一位弄臣,比起本來是一位貴族的來,似乎更值得尊敬了。不過我嫌這個說法,論證依然不夠。

在奴隸社會裡面搞文藝的多是奴隸,而不必都是奴隸。屈原是楚國的貴族三間大夫,畢竟和淳于髡、宋玉等不同。問題應該在「蛾眉」與「善淫」這樣的字面了。《詩經·衛風》里有「螓首蛾眉」是形容衛莊姜的容貌的,後世辭人便把這樣的字面作為了形容女性的專詞,但在古時這樣的字面還沒有這樣特殊化的時候,應該可以有更廣泛的使用的。女子的眉毛秀麗,就跟蛾子的那樣,自然可以稱為「蛾眉」;男子的眉毛秀麗,也就跟蛾子的那樣,難道就不可以稱為「蛾眉」嗎?古人質實,自己美就說自己美,美得怎樣就說美得怎樣,我們不能因為屈原自述「蛾眉」,便斷定他自比女子。

善淫的謠諑倒應該和宮廷的女性有關的,特別是那位寵姬鄭袖,我倒感覺着她對於屈原這位美男子起過野心,唯因野心不遂,後來才加以反噬。《卜居》裡面不是透露了這個消息嗎?「將呢訾栗斯,喔咿儒兒,以事婦人乎?」這位「婦人」,不應該是泛無所指。因此我感覺着屈原是文學弄臣,甚至是龍陽之說,證據不夠。並不是想在這兒替屈原爭身份,只想求其真實。假使真是一位文學弄臣而能懷抱着那樣強烈的人民意識,這比本來是貴族的還要難於說明,因為那樣的見解是過於以意識決定存在了。

1946年5月24日[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