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基地。

基本情況

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試驗基地。下屬三個研究所、兩個製造廠、一個計量站和五個保障單位,現有員工四千多人。自1962年創建以來,該公司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無私奉獻、嚴謹務實、勇於攀登」的航天精神,研製出20多個型號、50多種配方的戰略、戰術及宇航用固體火箭發動機。1970年,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返回式衛星制動固體火箭發動機連續17次成功地將返回式衛星從太空送回地面。

組織介紹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又名中國河西化工機械公司)是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製生產基地。1962年7月,國防部五院在四川瀘州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固體火箭發動機研究所;1964年4月,改稱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四分院;1965年1月,改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同年北上,搬遷到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1978年10月,改稱內蒙古自治區第七工業局;1981年5月,改稱第七機械工業部第四研究院駐內蒙指揮部;1999年7月,國防科技工業十大集團公司成立,內蒙基地改為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第六研究院。

六院下屬六個骨幹單位:41所、46所、210所、601所、602所和紅崗機械廠、紅峽化工廠。四十年來,六院共研製出30多個型號、50多種配方的戰略、戰術及宇航用固體火箭發動機。1970年,長征一號第三級固體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1]」送入太空。返回式制動固體火箭發動機連續17次成功地將返回式衛星從太空送回地面。我國第一代、第二代陸基戰略導彈兩級發動機的研製生產,壯國威、揚軍威,功載史冊。六院研製的上面級固體發動機――EPKM,兩度準確地將「亞洲二號」衛星和「艾科斯達一號」衛星送人36000千米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是我國第一個打入國際衛星發射市場的固體火箭發動機;隨後開發研製的銥星變軌發動機將美國摩托羅拉銥星系統的12顆衛星準確釋放在預定軌道,為中國航天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貢獻。四十年來,六院交付飛行的固體火箭發動機成功率為100%,獲得全國科技大會獎、國家科技進步獎、部級科技進步獎和重大科技成果獎300多項。以自己的實力成為民用航天有限公司的主體成員,承擔固體火箭發射小衛星的任務。

六院根據自身的特長和優勢,面向市場,積極拓展,開發生產了P507稀土萃取劑、反相乳液共聚型聚丙烯酰胺、鋁粉漿、壓力容器、汽車後橋、森林滅火彈、纖維纏繞氣瓶、高回彈泡沫塑料[2]等民用產品,產品銷往十幾個省區。新成立的旅遊公司、建築公司、物業管理公司,在市場運作中,已顯示出競爭的旺勢。軍品、民品、三產「三足鼎立」的態勢,在六院初步形成。

六院現有職工5000餘人,其中專業技術人員2000多人,高級技術人員400多人。六院擁有先進的生產、測試設備和精密的分析儀器,具備完善的質量保證體系。1997年1月,六院榮獲中國航天系統惟一一塊「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1998年被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黨組授名為「航天精神教育基地」;1999年評選為內蒙古自治區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9月,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授予六院「全國質量管理先進單位」稱號;2001年,六院黨委獲內蒙古自治區「全區黨的基層組織先進單位」稱號。

面對機遇和挑戰,六院與時俱進,確立了「質量立院、科技強院、效益富院,建一流研究院」的建院方針,制定了「十五」發展規劃,確立了六大發展戰略,開展了企業文化建設工程,繼續弘揚「兩星一彈」精神和航天傳統精神,為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的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在新世紀的征程中,六院願以其高質量的產品、精湛的技術和誠信守約的企業精神,竭誠為國內外朋友提供產品和服務,並不斷開拓新的合作領域

航天風采

河西公司,是我國固體火箭發動機的搖籃。30多年來,「河西」人艱苦奮鬥,研製、生產的各類固體發動機用於衛星、戰略和戰術導彈,保持着難能可貴的不敗紀錄:「長征一號」運載火箭末級固體發動機,於1970年4月24日將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送入太空;返回式衛星用制動火箭發動機,連續17次使衛星安全返回地面。1997年,河西公司榮獲航天總工業公司惟一的一塊「優質固體火箭發動機」金牌。近兩年,「河西」的固體發動機又參與27次飛行試驗,發發成功,保持着100%的成功率誰能想到,這些成績是在一個曾被定為「不投入、不支持、不發展」的單位取得的。80年代後期,河西公司陷入沒有新型號牽引,沒有預研課題,沒有技改資金的窘境。此時,公司黨委卻自己提出了火箭發動機「全軸擺動噴管」等一系列超前的預研課題。在最困難的時候,職工只拿70%的工資,並沒有影響他們攀登科技高峰的積極性。他們處處精打細算,需用幾百萬元資金的試車課題,僅用幾十萬元就完成。有的項目還獲得重大突破,有些技術成果成為國內外首創,榮獲國家科技進步獎。為了打破歐美對變軌發動機市場的壟斷,提高我國在國際發射市場中的競爭力,在沒拿到合同的情況下,河西公司冒着風險,開始研製近地點變軌發動機。沒想到,在兩次成功後,地面旋轉試車失敗穿火,國際宇航界對我們的科研實力產生了懷疑。此時,「河西」人明白,後退,就意味着被擠出國際市場;只有奮鬥,才有生路。30個不眠之夜,「河西」人終於找到了穿火的原因,否定了法國顧問關於頭部密封失效的推斷,繼而採取了改進絕熱結構的措施。第三次試車開始了,河西公司的職工和家屬幾乎全都在試驗場邊翹首以盼。發動機噴射着巨大的火龍,規定的90秒試車時間順利通過,監視屏上顯示出與理論曲線完全吻合的性能曲線995年年底,由河西公司研製的近地點變軌火箭發動機與「長二捆」火箭配合,將亞洲二號和艾科斯達一號衛星準確送入預定軌道,結束了「長二捆」發射衛星必須配用外國變軌發動機的歷史。

如今,河西公司迎來加速發展的大好時機。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精神將伴隨「河西」人走向明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