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作者:陳平原 著,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日期:1998-02-01,ISBN:9787301035924。
北京大學出版社年出版新書約1000種,重印書2700餘種次,出版物已覆蓋人文科學、社會科學、自然科學[1]和工程技術各領域。現有產品中,大中專教材占35%,學術圖書占45%,一般圖書占20%。在文史哲、法學、經濟管理、學術普及、漢語教學等出版領域具有比較明顯的優勢和特色[2]。
內容簡介
該書除導言「西潮東漸與舊學新知」外,計分9章,各章的標題依次是:「求是與致用」;「官學與私學」;「學術與政治」;「專家與通人」;「作為新範式的文學史研究」;「關於經學、子學方法之爭」;「晚清志士的游
俠心態」;「現代中國的『魏晉風度』與『六朝散文』」;「現代中國學者的自我陳述」。著者在「導言」中寫道:「本書希望涉及的問題很大——『中國現代學術之建立』,可論述的着眼點卻很小:極而言之,不過討論了章太炎、胡適之的文化理想、學術思路、治學方法以及晚清、五四兩代學人的文化心態。」「入手處為個案分析,着眼點卻是學術轉型—
—這一『以小見大』的論述策略,使本書的體例,既不同於『通史』,也不同於『學案』,乃是以問題為中心的專題研究。」這一點也顯示出該書在研究視角、研究方法和體例框架方面不同於其他學術著作的獨特之處。需要指出的是,陳平原是當代較早開始學術史研究的學者,他的這本書動筆於1991年春,完稿於1997年夏,前後6年半時間,其間他以「現代學術史」為題,在北京大學講了三輪專題課。陳平原在《後記》中自言:「將學術史作為一項研究課題,更作為一種自我訓練。」
本書由章太炎、胡適的個案出發,對於二十世紀的學術轉型進行論述,從而展開專題研究。為了展現中國學術轉型的複雜性,尤其是發掘各種被壓抑、被埋沒的聲音,挑戰已經相當嚴密的以西學東漸為代表的「現代化敘事」,作者提出了一個基本設想:晚清及五四兩代學人的共同努力促成了中國學術的轉型,並以大量的論據、嚴密的論證證明了這一點。
作者介紹
現為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導師。1993年9月至1994年7月作為日本學術振興會訪問學人在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從事研究。1997年3月至7月應美中學術交流基金會之邀在哥倫比亞大學從事研究。主要著作有《在東西方文化碰撞中》(1987)、《中國小說敘事模式的轉變》(1988)、《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第一卷(1989)、《千古文人俠客夢》(1992)、《小說史:理論與實踐》(1993)、《學者的人間情懷》(1995)、《陳平原小說史論集》(1997)、《陳平原自選集》(1997)、《中華文化通志·散文小說志》(1998)等。治學之餘,撰寫隨筆,藉以關注現實人生,並保持心境的灑脫與性情的溫潤,結集有《閱讀日本》等六種。另外,出於學術民間化的追求,1991年起與友人合作主編人文研究集刊《學人》。
參考文獻
- ↑ 第十講科學學派_圖文,豆丁網,2016-10-18
- ↑ 規模現狀,北京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