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哪裡(穆旦詩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原文
作者:穆旦
1
有新的聲音要從心裡迸出,
(他們說是春天的到來)
住在城市的人張開口,厭倦了,
他們去到天外的峰頂上覺得自由,
路上有孤獨的苦力,零零落落,
下着不穩的腳步,在田野里,
粗黑的人忘記了城裡的繁華,揚起
久已被揚起的塵土,
在河邊,他們還是蹬着乾燥的石子,
俯着身,當船隻逆行着急水,
哎唷,——哎唷,——哎唷,——
多思的人替他們想到了在西北,
在一望無際的風沙之下,
正有一隊駱駝「艱苦地」前進,
而他們是俯視着了,
靜靜,千古淘去了屹立的人,
不動的田壠卻如不動的山嶺,
在歷史上,也就是在報紙上,
那裡記載的是自己代代的父親,
地主,商人,各式的老爺,
沒有他們兒子那樣的聰明,
他們是較為粗魯的,
他們仔細地,短指頭數着錢票,
把年輕女人摟緊,哈哈地笑,
躺下他們睡了,也不會想到
(每一代也許遲睡了三分鐘),
因而他們的兒子漸漸學會了
自己的悲觀的,複雜的命運。
2
那是母親的痛苦?那裡
母親的悲哀?——春天?
在受孕的時期,
看進沒有痛苦的悲哀,那沉默,
雖然孩子的隊伍站在清晨的廣場,
有節拍的歌唱,他們純潔的高音
雖然使我激動而且流淚了,
雖然,墮入沉思里,我是懷疑的,
希望,系住我們。希望
在沒有希望,沒有懷疑
的力量里,
在永遠被蔑視的,沉冤的床上,
在隱藏了慾念的,枯癟的乳房裡,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我們必需扶助母親的生長
因為在史前,我們得不到永恆,
我們的痛苦永遠地飛揚,
而我們的快樂
在她的母腹里,是繼續着……
作者簡介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錚,中國現代主義詩人、翻譯家,九葉詩派成員之一,祖籍浙江省海寧市袁花鎮,出生於天津,畢業於美國芝加哥大學。[1]
穆旦6歲即發表習作,青年開始詩歌創作,之後一直寄情於現代詩,聯大畢業後,曾參加了中國遠征軍。國外深造回國後,擔任南開大學外文系任副教授,文革中遭受迫害調圖書館工作。1977年穆旦因心臟病突發去世,享年59歲。[2]
穆旦早在四十年代就成為當時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他的詩在上海詩人中產生了強烈的反響。四十年代初期,聞一多遍選《現代詩鈔》時,選入了他詩作十一首,數量之多僅次於徐志摩一首。1948年初,方宇晨的英譯《中國現代詩選》在倫敦出版,其中就選譯了穆旦詩九首。1952年,穆旦的兩首英文詩被美國詩人赫伯特·克里克莫爾(Hubert Creekmore)編選入《世界名詩庫》(A Little Treasury of World Poetry)同時入選的其他中國詩人只有何其芳。穆旦詩作的藝術風格、詩學傳統、思想傾向和文學史意義,在四十年代就被一些詩人和評論家較為深入地討論着,並被介紹到英語文學界。
五十年代初以來,穆旦頻受政治運動的打擊,身心遭到極大的摧殘,被迫從詩壇上銷聲匿跡,轉而潛心於外國詩歌的翻譯,直到驟然去世。穆旦去世多年以後,才逐漸被人們重新認識。人們出版他的詩集和紀念文集,舉行「穆旦學術討論會」,給予他很高的評價。「二十世紀中國詩歌大師」的排行榜上,他甚至被名列榜首。這種種的不尋常,被稱為「穆旦現象」。[3]
袁可嘉在《詩的新方向》中認為,穆旦「是這一代的詩人中最有能量的、可能走得最遠的人才之一」,現在看來這一判斷是準確的。
袁可嘉回憶了現代文學史上現代化新詩潮的由來和發展,認為「穆旦是是站在40年代新詩潮的前列,他是名副其實的旗手之一。在抒情方式和語言藝術『現代化』的問題上,他比誰都做得徹底」。不過袁又指出,這樣的「徹底性」難免在某些尚不成熟的詩作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生硬和晦澀,使他的作品到今天還不能為更多的人所理解和欣賞,是我們應當吸取的教訓。[4]
王佐良認為「無論如何,穆旦是到達中國詩壇的前區了,帶着新的詩歌主題和新的詩歌語言,只不過批評家和文學史家遲遲地不來接近他罷了」。王佐良還談到了穆旦晚年的詩作,認為詩人經過將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無可企及的詩才。他認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