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末日之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世界末日之戰》作者: 〔秘魯〕巴爾加斯·略薩,出版社: 江蘇人民出版社,譯者: 趙德明,趙振江 / 段玉然,出版年: 1983,頁數: 648,定價: 2元,統一書號: 10100-659。
書籍的歷史[1]和文字、語言、文學、藝術、技術和科學的發展,有着緊密的聯繫。它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2]、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
內容簡介
19世紀80年代,一個名叫安東尼奧·貢塞也羅的傳教士在腹地鄉村遊蕩,他宣傳原始基督教義,預言「世界末日的審判即將來臨」。深受天災人禍之苦的農、牧民看到今生無法脫離苦海,便把希望寄託來世,因而汪熱地信仰並追隨安東尼奧。不久,他們便會聚成一股聲勢浩大的力量。於是,安東尼奧就以卡奴杜斯鎮為中心,建立起一個近平原始公社式的營地。四鄉的饑民、逃犯和盜匪也紛紛來投。
此種形勢大大地震動了政府及其代表的貴族階級。於是,軍事當局決定派兵圍剿。首次戰鬥發生在烏亞烏亞:「狂熱的信徒們一面高呼『好耶穌萬歲!』和『安東尼奧萬歲!』,一面挺着牛叉和彎刀向敵人猛撲過去」。政府軍遭到突然襲擊,慌忙應戰,但終應寡不敵眾而敗走。第2次交戰發生在康巴奧山,這一次圍剿是由布里陀指揮的,他率領543名士兵和14名軍官,攜帶大炮和機關槍,向卡奴杜斯進發。但起義者有基督精神做支柱,在足智多謀的「司令」阿巴德領導下,經過三次較量,使政府軍遭到慘重傷亡,最後不得不撤出戰鬥。第3次圍剿發生在1887年2月3日,由西塞上校率領1300名官兵,攜帶四門克虜怕大炮,向卡奴杜斯進軍。但阿巴德「司令」及其部下早已撒下天羅地網;他們一面修築了許多防禦工事,一面派出小股部隊去襲擾政府軍,致使敵人在廳軍路上就有了不少傷亡。結果當政府軍到達卡奴杜斯外圍時,早已因驚恐、炎熱和饑渴而疲憊不堪了。而當他們勉強發起進攻時,起義軍給予迎頭痛擊,隊伍眼看就要敗下陣來。西塞上校為挽救敗局,連忙策馬上陣,但還沒走到半路,就被槍彈打中。這時起義軍又發起了進攻,失去了指揮的政府軍便全線潰敗了。第3次圍剿的失敗使資產階級為之震動,輿論大嘩,人們紛紛猜測,這樣一支人數眾多、裝備精良的大軍,怎麼會遭到如此慘重的失敗呢?涼恐萬狀的統治階級深知這場烈火的危險性,便決心不惜任何代價要將其撲滅下去。於是政府委派了一名元帥和3名將軍,統率兩路縱隊6個團的兵力,發動了又一次圍剿。經過一百天的大小戰鬥,政府軍以傷亡2500人的巨大代價,攻陷了卡奴杜斯鎮。他們以十倍的仇恨和百倍的瘋狂進行了大屠殺,一個軍官對部下說:「每塊石頭都要過過刀槍!」全鎮的居民,除少數婦孺外,幾乎都被殺害;全鎮5000座房屋都被夷為平地。廢墟、瓦礫、死屍橫陳遍地,禿鷹、野狗、老鼠到處在啄食和撕咬着腐肉,一片慘絕人寰的景象。這次起義雖然失敗了,但廣大農民堅信「算總帳的日子」一定會來到。
在介紹圍剿與反圍剿鬥爭同時,作者還用了較長的篇幅講述了一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和普魯東的信徒、蘇格蘭醫生加利雪奧在巴西腹地的奇遇,此人曾經參加過巴黎公社的戰鬥,在西班牙組織過暴動,在法國、美國、土耳其,埃及等國宣傳無政府思想,幾次被捕並判處死刑,都僥倖逃脫。1894年,在他擔任一艘德國貨船的醫生時,由於輪船在巴西海面觸礁,他方在巴伊亞州首府薩爾瓦多上岸。但是他並不甘寂寞,又企圖在巴西組織顛覆活動,結果被巴西政府發覺,命令他立即離境。這時他獲悉了卡奴杜斯事件的發生,便認為起義農民正在實現「全人類解放的偉大事業」,很想親身參加革命,但是苦於沒有門路。這時巴依亞州進步共和黨主席、消息報社長、眾議員埃巴米農出於不可告人的目的,主動願意為加利雷奧提供方便,並請他給卡奴杜斯運去一批槍枝,企圖以此誣陷執政的自治主義黨通過「英國間諜」與扳亂分子勾結。這樣,加利雷奧便帶着槍枝跟着一個名叫魯菲諾的嚮導上路了。誰知這是一個陰謀,埃巴米農為了向軍方證明自治主義黨與卡奴杜斯有勾結,便派遣殺手去謀害加利雷奧,準備連同屍首與槍枝一道交給軍隊。不料,加利雪奧已有察覺,在搏鬥中他打死了兩名殺手。但是第三名將他擊傷了。多虧嚮導魯菲諾將他救出並安排在自己家中養傷。出人預料的是,滿口革命的加利雷奧竟然趁魯菲諾外出之機將嚮導的妻子胡萊瑪給姦污了。魯菲諾聞訊後立刻回家報仇,但這時加利雷奧已經帶着胡萊瑪向卡奴杜斯走去。魯菲諾當即跟蹤前往。不久便在叢林裡追上了加利雷奧和胡萊瑪。結果兩個男子漢在搏鬥中同歸於盡。只剩下可憐的胡萊瑪在兵慌馬亂中東躲西藏。可是後來還是被潰兵輪姦了。就在她欲死不能、欲活無望的情況下,一位吉卜賽侏儒幫助了她。後來他們在戰火中遇見了有高度近視的記者。從此三人互相幫助,輾轉來到了卡奴社斯。這位記者本來是隨政府軍做戰地採訪的,來到起義者中間以後,他對這場戰爭的態度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從敵視起義農民到懷疑政府的做法,進而反對圍剿,支持卡奴杜斯群眾的英勇鬥爭。在全書的最後一章里,近視記者採訪了大貴族的代表人物卡尼亞布拉沃男爵,後者表現了對起義農民的刻骨仇恨,而記者則以大量的事實說明農民造反是有理的,二人的態度截然相反。
全書是這樣結尾的:巴依亞州警察大隊的馬塞多上校到俘虜營地去追查起義者首領若安·阿巴德的下落。他問一位老婦人阿巴德是否死了。老太太搖搖頭,一面咂咂嘴唇。他又問:「是不是逃跑了?」老人家再次搖搖頭。最後,她環視着周圍的人群說:「天使已經把他接到天上去了,這是我親眼看見的。」
作者介紹
略薩,著名作家,世界小說大師,被譽為「結構現實主義大師」和拉美「文學大爆炸」主將之一。
1936年3月28日生於秘魯第二大城市阿列基帕。早在出生前父母即已離異,出生後一年隨母去玻利維亞的柯恰潘帕,與外祖父住在一起。1945年其父母重歸於好,他隨母返回秘魯,在皮烏拉定居。1946年全家遷居利馬。1957年他畢業於利馬聖馬可大學文學系,1959年到法國深造。
略薩的第一部小說獲得1962年簡明叢書獎和1963年西班牙文學批評獎;1965年他的第二部小說《綠房子》問世,並獲得西班牙文學批評獎和首屆羅慕洛•加列戈斯國際小說獎(1972年馬爾克斯以《百年孤獨》成為第二位得主);其後又發表了小說《酒吧長談》、《潘達雷昂上尉與勞軍女郎》、《胡利婭姨媽與作家》、《世界末日之戰》、《公羊的節日》、《天堂在另一個街角》和《壞女孩的惡作劇》等。
略薩1985年獲海明威文學獎,1986年獲西班牙阿里圖里亞斯王子文學獎,1988年獲美洲金質獎章,1994年獲西班牙文學的最高榮譽——塞萬提斯文學獎,1999年獲以色列耶路撒冷文學獎,2000年獲第13屆梅嫩德斯•佩拉約國際獎,並多次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在1976年第41屆國際筆會代表大會上,略薩被推選為主席。2010年10月,略薩因其「對權力結構的製圖般的描繪和對個體人物的反抗、反叛和挫敗的犀利描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是1990年以來第一位獲得該獎項的拉美籍作家。
視頻
世界末日之戰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書的發展史,簡書,2019-05-05
- ↑ 始建於17世紀的棕櫚葉書籍圖書館——傣碧朵宮,網易,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