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寒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寒夜》

《寒夜》巴金1944年開始創作的一部長篇小說,作者在小說中成功地塑造了汪文宣、曾樹生、汪母這三個人物形象,深刻地寫出了抗戰時期勤懇、忠厚、善良的小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

內容簡介

小說主人公汪文宣和曾樹生是一對大學教育系畢業的夫婦。年輕時曾經編織過許多美麗的理想,希望能用自己的知識和力量辦一所「鄉村化、家庭化」的學堂,為國家為人民做點有益的事情。但抗戰爆發後,他們逃難到重慶,汪文宣在一家半官半商的圖書文具公司當校對,曾樹生在大川銀行當「花瓶」。汪文宣的母親為了減輕兒子的生活負擔,趕來操持家務,但汪母與曾樹生婆媳關係不和,汪文宣夾在中間兩頭受氣,且又患上肺病,家庭經濟非常拮据。最後曾樹生跟隨銀行年輕的經理乘飛機去了蘭州,汪文宣在抗戰勝利的鞭炮聲中病死,汪母帶着孫子小宣回了昆明老家。兩個月後,曾樹生從蘭州回到重慶,但已物是人非,傷感不已。

人物形象

汪文宣:善良、膽小、懦弱。他的性格和心理已經具有了某種病態。他對周圍世界充滿驚懼,反應高度敏感,總是沒有根據地胡思亂想和猜測。他對自己與妻子的感情也是充滿了擔心,時常為猜測所苦惱,但卻沒有勇氣與妻子交流。當他發現妻子在跟一個年輕男子一起走進咖啡廳時,他想問個究竟,卻又「不敢迎着他們走去」,想等他們出來再說,又怕妻子難堪,也使自己難堪,最後猶豫再三,「只有垂頭掃興地走回自己的辦公地方去了」。

曾樹生:年輕美麗、思想開放、富有活力,內心孤獨苦悶;意識與潛意識的矛盾與衝突。

創作歷程

巴金在《寒夜》中寫出了知識分子的悲慘命運以及他們的懦弱。巴金在《關於〈寒夜〉》一文中說:「關於《寒夜》,我過去已經談得不少。那麼在小職員汪文宣的身上,也有我自己的東西。」「我自己身上本來就有毛病。我幾次校閱《激流》和《寒夜》,我越來越感到不舒服,好像我自己埋着頭立在台上受批判一樣。」 這種毛病是什麼呢?他認為就是「作揖哲學」。如果從歷史的角度看,《寒夜》繼續着「五四」時代借描寫愛情以思考知識分子「個性解放」的寫作傳統,深入探究了「五四」一代知識分子的命運問題,以對人性的深刻把握反觀了「五四」新文化傳統,顯示了20世紀40年代知識者題材小說繼承又超越「五四」的一面。

作品鑑賞

首先在於真實。作品所寫的人和事,都是作者耳聞目睹非常熟悉的。

其次,精巧的藝術構思。整個小說緊扣「寒夜」的命題,開始是汪文宣在寒夜中尋找樹生,結尾是樹生在寒夜中回到舊居。其中人物的活動,情節的展開也大都在寒夜,首尾貫串,意境悲涼,以點染烘托的手法,使平淡的故事波瀾起伏,引人入勝,富有魅力。

第三,出色的心理描寫。對人物心理描寫再不是靜態的,孤立的,而是透徹地顯示了那些隱秘的心理過程,並揭示出人物的心理活動是怎樣在對立的情勢下運動的。

《寒夜》代表了巴金在小說寫作上的最高藝術成就,尤其是在心理描寫上達到很高的境界。如果說,巴金在早期作品裡常常直接向讀者一瀉無餘地傾吐其奔放熱情的話,那麼,在後期作品中,他則是通過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描寫來表現人物豐富而複雜的情感。巴金在小說中緊扣人物的獨特個性,較多地採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來揭示人物的內心矛盾,充分發掘和描寫了人物內心情感的豐富性和深刻性,尤其是常常抓住人物內心世界中兩種對立的因素,從動態中加以剖析,寫出它們的起伏消長。 {{Infobox person

作者簡介

巴金,1927年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滅亡》,1929年在《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陽》《新生》《砂丁》《索橋的故事》《萌芽》和著名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時報》上連載著名的長篇小說「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1982年獲「國際但丁文學獎」。散文集《隨想錄》(包括《隨想錄》《探索集》、《真話集》、《病中集》、《無題集》)。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1]


參考資料

  1. 作家巴金的資料簡介2015-08-04 來源: 愛裝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