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薯黑斑病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甘薯黑斑病

甘薯黑斑病
原圖鏈接

甘薯黑斑病又称黑疤病,群众称为“黑膏药”,是甘薯的主要病害之一。病薯中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等物质,家畜食用后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用病薯块做发酵原料时,能毒害酵母菌和糖化霉菌,延缓发酵过程,降低酒精产量和质量。

分布和为害

世界各甘薯产区均有发生。1890年霍尔斯特德(Halsted)首先于美国发现此病,1905年日本亦有报道。1937年由日本鹿儿岛传入中国辽宁省,逐渐自北向南蔓延为害,现有26个省(自治区)、市发生,成为中国甘薯产区为害普遍而严重的病害。据统计,中国每年因该病造成的产量损失约为5%~10%。此外,由于黑斑病菌侵染薯块后,在病斑及其周围组织可产生甘薯黑疱霉酮(Ipomeamarone,IP.)等呋喃萜类(Furanoterper penolols)有毒物质,家畜食用病薯后,常引起中毒死亡。

多图

育苗期如种薯或苗床带菌则侵染幼芽基部,产生凹陷的圆形或梭形小黑斑,后逐渐扩大,环绕薯苗基部呈黑脚状,地上部叶片发黄,或使幼芽变黑腐烂。温湿度适宜时,病部可产生灰色霉状物,即病菌菌丝体分生孢子,后期病斑丛生黑色刺状及粉状物,即病菌子囊壳和厚垣孢子; 苗根受害,往往成段黑腐。带病薯苗栽植田间1~2个星期后,基部叶片发黄脱落,根部腐烂,残存纤维状的维管束,薯苗枯死。块根在收获前后感病较多,病斑多发生于虫伤、鼠咬、裂口处,黑褐色,圆形或不规则形,中央稍凹陷,生有黑色刺状物及粉状物。切开病薯,病斑下层组织呈黑色或黑褐色,薯肉有苦味。贮藏期薯块受害,病斑多发生在伤口和根眼上,初为黑色小点,逐渐扩大成圆形或梭形黑斑,中间产生刺状物,贮藏后期,病斑可深入薯肉达2~3厘米,与其它真菌和细菌并发,引起腐烂。[1]

病因

病原物为甘薯长喙壳(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见图),属子囊菌,球壳目。菌丝初无色,老熟呈深褐色,生于寄主细胞内或细胞间,直径约3~5微米。子囊壳呈长颈烧瓶状,基部为球形,直径约102.96~166.48微米,颈喙极长,约489.96~764.60微米。子囊为梨形,内含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单胞,钢盔状,大小为5.65~7.91×3.39~5.65(微米),成熟时由于子囊壳吸水产生膨压,将子囊孢子排出孔口,成团聚集于喙端,初为白色,后呈黄色。子囊孢子不经休眠,即可萌发,在传播上起重要作用。无性态产生内生分生孢子和内生厚垣孢子。内生分生孢子无色,单胞,杆状或长圆形,大小为10.17~29.38×2.26~6.78(微米)。内生分生孢子生成后,可立即萌发,有时生成一串次生内生孢子,如此可连续产生2~3次,然后生成菌丝,也可在萌发后生成内生厚垣孢子。成熟的内生厚垣孢子为暗褐色,球形或椭圆形,具有厚膜,大小为10.17~13.56微米,大量产生在病薯皮下维管束圈附近,度过不良环境,在贮藏窖或苗床及大田的土壤内越冬。

病菌在培养基上的生长温度,最低为9~10℃,最高为34.5~36℃,最适为25~30℃。病菌接种于薯块,14℃时易生厚垣孢子,23℃则易产生子囊壳。生长的pH范围为3.7~9.2,最适为6.6。培养基中加入低浓度的维生素B1,有助于生长和促进子囊壳的产生。三种孢子如在薯块伤损处或1%蔗糖液中,萌发率较高。

甘薯黑斑病发生轻重与温湿度、土质、耕作制度、甘薯品种和薯块伤口、虫鼠为害状况等有密切关系。甘薯受病菌侵染后,土温在15~30℃之间均能发病,最适温度为25℃。甘薯贮藏期间,最适发病温度为23~27℃,10~14℃较轻,15℃以上有利于发病,35℃抑制发病。土壤含水量在14%~60%时,病害随湿度的增高而加重,超过60%,又随湿度的增加而递减。一般地势低洼、土质粘重的地块发病重,地势高燥、土质疏松的发病轻。连作田的甘薯发病较重,春薯发病比夏、秋薯重,薯块裂口多或虫、鼠为害有伤口的薯块,病害也相应加重。目前甘薯对黑斑病尚无免疫品种,但品种间抗病性有差异,薯块易发生裂口的或薯皮较薄易破损,伤口愈合速度较慢的品种,发病较重,济薯7号、南京92、华东51、夹沟大紫、烟薯6号等品种(系),抗病性较强。

甘薯黑斑病菌在自然情况下的主要寄主为甘薯,人工接种能侵染月光花牵牛花绿豆豇豆四季豆大豆橡胶树椰子可可菠萝等植物。

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病菌以厚垣孢子、子囊孢子或菌丝体在薯块或茎蔓上越冬。据测定在室温5℃以上干燥条件下,厚垣孢子和子囊孢子均可存活150天,在水中,子囊孢子可存活148天,厚垣孢子可达128天。病菌在田间土壤内能存活两年零九个月。病害传播途径,即种薯种苗、土壤肥料和人畜携带。利用带病种薯育苗,在苗床上即产生病苗,病苗又侵染健苗,病苗栽植田间后,进而污染土壤。用病土育苗、垫圈,均可造成苗床和肥料带菌传病。土壤带菌主要来自病残体和带菌肥料。在甘薯收获、贮藏时,病菌可藉人畜、昆虫、田鼠和农具等媒介传播,主要从薯块的伤口、裂口、根眼侵人。

防治技巧

农业防治

栽插无病薯苗

大田栽插时要严格汰除病苗粉剂3000倍液浸薯苗基部(6厘米左右)243分钟;或剪取春薯蔓扦插,均可收到良好防效。

适时收获,安全贮藏

同贮藏病害,然后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3000倍浸薯苗基部般温床育情,剪苗后浸药

建立无病留种地

黑斑病严重发生区,应建立无病留种地。选用3年代末种过甘薯的地块,采用高剪苗或插春蔓,施无病粪肥、净水,并注意防治地下虫。单收、单运、单藏。[2]

药物防治

该病防治的关键是培育无病薯苗。温水浸种,51-54℃浸种10-12分钟,注意严格掌握温度,贮藏期受冷害的薯块不能用温水浸种。药剂浸种,50%代森铵,200-300倍液;25%多菌灵300倍液;50%托布津200倍液浸种10分钟,入窖前排种前均可浸种。药剂浸苗,栽插前用25%多菌灵1000-1500倍液、50%托布津1000-2000倍液浸基部3分钟。三高一圃一留制,亦是防治黑斑病的有效方法,即入窖高温愈合,排种时高温催芽,栽插时高剪苗,种好无病采苗圃,建立无病留种田,留种需选择三年以上没种过甘薯的地。[3]

相关视频

红薯黑斑吃了可致死煮熟了也没有用?科普告诉你不可掉以轻心


红薯长黑斑了!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