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李仲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李仲唐
古琴大師
出生 1933年
國籍 中國
知名作品 《關山月》
《憶故人》

李仲唐(Li Zhong Tang) (公元1933年-- ),陝西西安人,現代琴家。李仲唐師從吳景略查阜西,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學院

個人簡介

李仲唐,生於1933年,陝西西安人,現代琴家。李仲唐師從吳景略和查阜西,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古琴專業,為中國九三學社社員、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上海今虞琴社社員,曾任陝西樂團古琴演員、西安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副教授。李仲唐熱心於琴事,曾多次舉辦古琴講座,並曾為《桃花扇》、《李清照》、《東陵大盜》、《天寶軼事》等十餘部影視片擔任古琴配樂[1]

作品

關山月》 《憶故人

琴路坎坷知音難求

核心提示

現居西安音樂學院的李仲唐先生,是中國具有「化石」意義的古琴大家。這個和琴打了半輩子交道的老人,彈琴教琴的歷程,如同古琴在今天的傳承一樣坎坷。

從某種意義上說,他與琴坎坷的交匯,折射出古琴這一中國古老文化在現代社會中的尷尬處境。古琴曲高和寡的屬性和落寞的現狀,讓這位老人心存憂患——

「泱泱乎高山,澹澹兮流水。」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傳唱了兩千年。是怎樣的琴聲,能讓兩位知音彼此肝膽相照。李仲唐先生說:是古琴的境界

從古琴面世之初只串流於文人士大夫之中,那特有的音韻就註定其氣質代表着人類精英階層的孤傲與深沉。現年75歲的李仲唐先生,畢業於中央音樂學院民樂系古琴專業,師從著名古琴家吳景略和查阜西先生,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古琴家。給人的感覺冷峻而厚重。

「古琴的文人氣質決定了它與中國傳統文化深厚的聯繫。而琴的獨特個性,又讓它成為了陽春白雪、曲高和寡的代表。在今天,這種純中國的古老文化越來越少了。」李仲唐先生心情沉重,他說:「國人不了解古琴,官方不夠重視,學琴的人沒有出路,這些都是影響古琴發展的重要原因」。

悠悠古琴:中國傳統文化的根

在中國眾多的樂器里,沒有哪一種樂器能像古琴一樣,如此深刻地體現着中華文明的根。

「琴是境界很高的藝術,古人無故不撤琴。彈琴的人遇到知音,是一件何等愉悅的事情。」李仲唐先生端坐在書房,言語中帶有幾分沉重。午後清冷的陽光,靜靜地灑落在他的身後,陰影處的老人更顯得瘦峻。

談起古琴,李仲唐先生話語明顯多了起來。他接着說:「在中國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琴、棋、書、畫歷來被視為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法寶。古琴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凌風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琴是傳統文人精神的化身,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氣息的能力上,沒有一件樂器可以與古琴相比。」

李老先生的話令我想起了北京奧運開幕式。著名古琴表演藝術家陳雷激的一曲《太古遺音》震驚了國人,更震驚了世界。

對此,李老先生說:「這正是古琴的獨特之處。細膩含蓄,不動聲色地體現一種恬淡、閒適、虛靜、幽遠的意境。不需要有其他樂器的配合,就能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琴意得之於弦外,言猶盡而意無窮。這是古琴獨有的,也是中國獨有的。」

李老先生還從歷史的角度講述了作為「正音」,琴樂寄寓了中國千年的正統思想和文化:

早在《詩經·周南·關雎》中,就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的名句。三千年前,古琴就已經是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首選。在孔子的時代,琴樂不僅僅是後世的君子個人的修身之樂,更是容納天地教化百姓的聖樂。於琴樂之中,孔子聽到了文王聖德之聲,師曠聽出了商紂亡國之音。古人相信天地的氣象就蘊涵在其中,人們膜拜它,賦予它關於道德的信仰。

時至今日,古琴音樂依然作為中國音樂的靈魂與精髓,鑄刻在美國「旅行者」號太空飛船的鍍金唱片裡,晝夜不息地迴響在茫茫的太空之中。在中國眾多的樂器里,沒有哪一種樂器能像古琴一樣,如此深刻地體現着中華文明的根。

琴聲喑啞:見證一段紛繁的歷史

李仲唐先生與古琴的不解之緣不是偶然。然而,在他真正與古琴結緣的大半生中,是人生命運的際遇與古琴際遇的交匯,是兩者坎坷歷程的相融。

「我幼年時家庭比較富裕,當時的西安民間藝術很繁榮,有很多的戲曲社團和表演藝術家。我自己也很喜歡戲曲、曲藝等民間藝術。上小學時就經常參加校內外的話劇歌舞活動,對民族音樂有很深的感情。」李仲唐先生說。

1956年,李仲唐先生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民族音樂系,主修古琴演奏和琴學,這是新中國第一個古琴專業學系。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音樂學校的學生,不論什麼專業,鋼琴是必修課。

「當時我們古琴專業的培養目標是為京滬古琴大家培養青年助手。那時候有很多社會地位很高的書畫家、政治家等愛好古琴,像我的老師查阜西先生就是一例。」李仲唐先生。

李仲唐先生至今還記得,當時的北京,大大小小的古玩店、琉璃廠都掛着古琴,以名琴居多。那時候彈琴的人多,琴多,琴譜也多。他說:「古琴在這一階段的盛行,與老一輩古琴家的傳承有關。」

「古琴的最低谷,是在文革時期。古琴被看做是封建迷信的東西,到處都在燒琴,成都一夜燒了三卡車古琴,很多古琴家受到牽連,讓人心痛。」

李仲唐先生的經歷和古琴的命運緊緊聯繫在一起。

1961年,李仲唐先生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那個年代,政治形勢發展極快,李仲唐先生他們已經不能像之前成為著名古琴家的助手了。畢業後他被分配到陝西樂團任古琴演奏員,兼任「視唱練耳、樂理」等課的教學工作。1964年4月,調入西安音樂學院,原定接任「中國音樂史」的教學工作,後因故該課停開,改任其他臨時工作。

「當時對我的定位是『保留古琴技術』,但工作卻都是與古琴無關的。文革後期,樣板戲盛行,我本身對京劇有一定基礎,開始了樣板戲方面的工作。文革結束後,籌備組成民族音樂研究室(音樂研究所前身),開設了民族音樂概論等課。可以說,從中央音樂學院畢業後,我一直沒有真正地和古琴走到一起。」李仲唐先生說。那時候,他已40多歲。

現狀憂心:曲高和寡何時休

傳統的東西慢慢被遺忘了,現在音樂學院的學生,有些連古琴和古箏都分不清楚,更不用說普通人。來我這裡學琴的,都是些業餘的古琴愛好者。——李仲唐先生語

黃昏,暮色凝重。 狹小的書房裡,一把古琴靜靜地躺着。抵不住記者再三邀請,李仲唐先生彈奏了一曲《平沙落雁》。

彈琴的時刻是安靜的,彈琴的人是安靜的,沒有靜下來的,似乎只有我們這些聽琴的人。

閒坐夜明月,幽人彈素琴。」聽李仲唐先生彈琴,靜心品味那寧靜而淡逸的音聲,那種意蘊似乎已經很久沒有體會。那淡雅的聲音,仿佛在講述着過去的故事……

1981年,中國音樂家協會召集全國會古琴的人,嘗試恢復古琴。這一年,李仲唐先生48歲。

「恢復是很困難的,但再難也得恢復。」李老先生憶起當時西安音樂學院院長劉恆之的一番話。

1982年,李仲唐先生受命恢復古琴專業,調入民樂系,專司古琴教研工作。1986年,音樂學院開始招收古琴專業的學生,人數僅限1~2人。大量的學生開選修課。號稱古琴製作「西李東裴」的東李——李明忠,就是李仲唐先生的第一個碩士研究生。李明忠的女兒李春,是古琴專業的第一個學生。

然而,古琴在音樂學院的發展並不樂觀。

隨着各國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外來的「洋」樂器受到了大家的追捧。中國傳統的樂器中,如二胡、古箏等,由於適合與多種樂器配合使用的交響樂,也得到了人們的青睞。

失落的唯有古琴。它素雅的聲音、孤傲的品性,實在不適合摻雜在眾多的樂器之中,它天生不是用來表演的,在經濟如此發達的今天,古琴並不適應商品經濟的時代背景。古琴專業招生也越來越困難。

「弦索之行於世也,其聲艷而可悅也。獨琴之為器,焚香靜對,不入歌舞場中;琴之為音,孤高岑寂,不雜絲竹伴內。」李老先生引用《溪山琴況》後接着說:「其他的音樂文化,往往是旨在娛樂他人。而琴一向是愉己不娛人,這正是琴文化與其他通俗流行文化最大的區別之一。也正因為如此,隨着社會的變革,一般音樂文化大多走向商品化和世俗化,而琴文化卻能依舊保持其高雅灑脫的氣節。這也正是琴文化特殊的地方。」

「年輕人喜愛外來的東西,交響樂、流行音樂。當然,文化應該多元,但在世界範圍內,應重視體現民族的東西。」李仲唐先生意味深長地說。

千百年來,古琴獨有的哲學意境和文史底蘊,詮釋着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博大恢宏和純淨精微,它是一種睿智、敏慧、文德集萃的象徵。

古琴如古詩詞,不是流行音樂。古琴的寂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整體寂寞。古琴中的一些東西在慢慢失傳。這種曲高和寡的尷尬際遇何時能擺脫?

保護古琴:讓傳統文化世代傳承

(如果我們摒棄偏見,靜下心來整理自己的文明,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內向的深入挖掘,就會認識到,傳統文化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之一。——馮驥才語)

民間傳統文化,對於前人,是一種創造、一個磁場、一份承載;對於後來者,則是一種資源、一個基石、一種延續。這種延續,是在現代社會多元化發展的同時,保持民族性的必然。

「古琴淡雅,在古代文人以琴來修身養性。在現代喧囂的城市文明中,古琴就像是一縷清泉,給處在紛擾中的人心靈的純淨感受。古琴在今天的真正意義,不僅僅是傳承傳統文化,而是把傳統文化中最精髓的東西根植於現代文明之中,這種精髓,與我們一直提倡的和諧、天人合一是同一種理念。這種傳統文化本身就應該繼承。」陝西師範大學傳統文化講師屈小寧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對古琴文化的內涵做了如上的定義。

「國際上研究漢學的專家到中國,必然要買一把古琴回去。不是為了彈琴,僅僅是掛在自己家裡。因為古琴是最能代表中國的。」李仲唐先生說,「所以,得到了社會的關注。」

繼崑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功列入「人類口述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後,2003年,古琴的申遺成功,也讓久被遺忘的古琴重新引起各界的注意。

「我個人覺得,儘管申遺成功,但社會甚至文化部門並未真正重視起來。古琴保護的呼聲還是太弱小了。」李仲唐先生不免有些難過。

古琴被冷落的現狀仍未有實質性的改變。可喜的是,近年來,保護傳統文化的呼聲越來越響亮。

易中天、閻崇年、于丹……2006年至今,教授人氣賽明星成為異常熱鬧的文化景象。雖然有人贊之為「傳統文化救星」,有人譏之為「文化奶媽」,但大眾突然對中國傳統歷史文化有了新發現卻是事實。

「保護古琴,弘揚傳統文化,是一個浩大的工程。」李仲唐先生語氣沉重。「從國家層面上,需要一個專門的機構來指導和保護。古琴對人文學科有着重要的作用,有遠見的教育家應該看到這一點。對音樂學院來說,建議將古琴作為學生必修課。特別是對從事音樂教育的師範生普及古琴,試想中小學的教師能夠彈奏古琴、發揚古琴,將對我們的下一代有何等重要的影響。」

全球化背景下,在吸收其他文化長處時,必須保留自身的精華和特色。在追求共性的過程中,必須保有自己的特性,已經成為共識。我們期待着古琴那悅耳的樂聲傳遍中國的每一個角落。

李仲唐圖集

視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