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雷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陳雷激 | |
---|---|
陳雷激 | |
英文名 | chenleiji |
出生 |
1967年 上海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古琴家 、指揮家 |
知名作品 |
專輯《七弦一絕》 《復古殿》 《養和的故事》等 古曲《流水》 《平沙落雁》 《酒狂》 《廣陵散》 《太古遺音》 《關山月》等名曲。 |
陳雷激
1967年出生於上海音樂世家,9歲開始學習古琴,12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專業,直至大學畢業。在舉世矚目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為開幕式文藝表演發出了撥動心靈的第一聲,世界為之動容。 1989年錄製專輯《七弦一絕》。還出版了十多張古琴專輯,其中由法國國家廣播電台(RADIO FRANCE)「OCORA」出版的《梅庵琴譜――陳雷激古琴獨奏專輯》榮獲2005年法國Charles Cros基金會評選的「世界音樂最佳演奏唱片獎。2003年,回國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攻讀指揮碩士學位。
人物生平
陳雷激古琴家 1967年出生於上海音樂世家,9歲開始學習古琴,12歲考入上海音樂學院附中古琴專業,直至大學畢業。十餘年學琴生涯,一直師從於古琴演奏家、教育家龔一先生(中國琴會會長),在古琴演奏上打下了極其堅實的基礎。他出音剛勁,徽分精到,音準從不含糊游離;表現上追求拙樸純真,摒棄矯柔造作,重功力而輕外表,聽來既豪放跌宕,又清麗委婉,舒展愜意,意味無窮。中央音樂學院指揮專業,陳雷激師從俞峰先生(中國歌劇院院長)。中央音樂學院作曲專業,陳雷激師從趙季平先生(中國音樂家協會主席)。他遊學歐洲,學貫中西。1989年錄製專輯《七弦一絕》。
人物經歷
大學畢業後陳雷激旅居法國。在法期間,攻讀了法國(Reims)國際州立音樂學院及(Ruerl-Malmaison)該院的指揮專業。陳雷激指揮過"歐共體青年交響樂團";美國"Blue Lake"青年交響樂團;"葡萄牙里斯本市立交響樂團";南斯拉夫"Sarajevo"歌劇院樂團;波蘭"Katowice"交響樂團;意大利 "Pesccarese"市立樂團;"上海廣播交響樂團";"蘭州市交響樂團";"成都市交響樂團";並擔任過"上海音樂學院青年交響樂團"法國巡迴演出特邀指揮;"北京葡萄牙現代音樂節"特邀指揮;"法國(Ruerl-Malmaison)國際州立音樂學院青年學生樂團"音樂總監及常任指揮等。
主要成就
陳雷激 | |
---|---|
陳雷激在北京奧運開幕式上作古琴獨奏表演 |
陳雷激時刻不忘弘揚國粹古琴藝術。在歐洲等地,陳雷激先後舉辦了個人古琴獨奏音樂會達百場之多,並與西方交響樂團合作,嘗試羅忠鎔作曲的古琴協奏曲《琴韻》、劉湲作曲的古琴協奏曲《幽蘭》、陳其鋼作曲的《古琴協奏曲》等作品。還出版了十多張古琴專輯,其中由法國國家廣播電台(RADIO FRANCE)"OCORA"出版的《梅庵琴譜――陳雷激古琴獨奏專輯》榮獲2005年法國Charles Cros基金會評選的"世界音樂最佳演奏唱片獎。"現任於中國音樂學院附中"青年民族樂團"首席指揮。
2003年,陳雷激回國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攻讀指揮碩士學位。2004錄製最新專輯《養和的故事》,被他的啟蒙導師龔一先生評價為"古琴界不可多得的一個"。
陳雷激:古琴音樂風格傾向於靜態的、含蓄的、和雅的、清淡的美,這種風格所追求的是一種恬淡、閒適、虛靜、幽遠的意境,而琴境的最高追求是所謂"弦外之音"、"韻外之致"。是以最少的聲音物質來表現最豐富的精神內涵,琴意得之於弦外,言有盡而意無窮。
1989年,陳雷激赴法國學習鋼琴、作曲及指揮。
2008年陳雷激在北京奧運會開幕式上獨奏古琴曲 [1]
「養和」的故事
2003年,陳雷激回國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攻讀指揮碩士學位。2004錄製最新專輯《養和的故事》,被他的啟蒙導師著名古琴家龔一先生評價為"古琴界不可多得的一個"。
1989年陳雷激去法國,臨行前,龔一老師送給了他一張剛剛收藏的清琴名為「養和」,關於這張琴真的是非常傳奇,陳雷激說:「要去法國了,卻始終沒有找到一張心儀的琴,這時,龔老師把他剛剛收藏的一張名為「養和」的清朝琴送給了我,懷抱着這張凝聚着龔老師無限關愛與囑託的「養和」琴,告別了祖國,告別了如慈父般的恩師」。也就是從那一刻開始,這張琴與他朝夕相伴,「養和」琴開始了他非凡的旅程。
在法國期間,陳雷激學習和接觸了更多的西方音樂,學習鋼琴、作曲和指揮,同時繼續着他的古琴音樂之旅,在歐洲各地經常參加各種音樂節,舉加古琴音樂會,努力把古琴音樂傳播到西方。2003年,陳雷激回國後,考入中央音樂學院攻讀指揮碩士學位,他心愛的「養和」琴由於不適應北京乾燥的氣候,一直處於不佳狀態,於是這張琴進了王鵬老師的工作坊進行全面修復,聽王老師說:把「養和」琴剖腹後,琴腔內刻有很多重要的文字和信息,這是一張清代時期非常好的琴。他的樣式應該是屬於靈機式,但他的琴頭很寬大,像一個官帽,整個琴體也很寬大,樣式非常特別、別致。這張琴的琴徽是用唐代孔雀蘭鎡片作的,是在龔老師收藏這張琴後自己進行修整時,拿出了保存多年的唐代鎡片裝上去的,使「養和」琴更加熠熠生輝,修復後「養和」琴的聲音也達到了十分完美的狀態。陳雷激用這張修復一新的「養和」琴傾注了全部情感灌錄了一張古琴CD,這盤CD的名字就叫「養和的故事」,並於2004年由《中國民族管弦樂音像大百科出版社》出品,在這張專輯的介紹里,雷激老師用深切的語言講述了他和龔老師以及他和這張「養和」琴的感人經歷。
故事講到這裡還遠遠沒有結束,2005年陳雷激搬進了百子灣後,開始傳教授業,他對教學充滿了熱情和興趣,他計劃是要招收100個學生(他風趣地說:住進百子灣真是巧合,好象是老天爺安排似的,所以要收100個弟子)同時陳雷激有了一個很好的創意,就是請王鵬為他仿製100張「養和」琴,這即是對「養和」琴的紀念,又是對傳承的寄希。
於是在鈞天坊工廠里一批新制的「養和」琴開始出爐了。第一張琴是在06年深秋時節,一天下午,王鵬打來電話說:作出了一張「養和」琴,聲音特別好,斷紋非常漂亮,他請董老師題了字,現在剛剛從董老師家出來,董老師的字題的太好了!字也太漂亮了!聽得出來他特別激動,他要馬上跑回工廠去刻字。後來聽說王鵬老師為刻字搞到半夜2點。然後他又馬上抱着琴從大興的工廠跑到陳雷激的家裡興奮地給雷激看,而此時陳雷激正一直激動地盼望着早一分鐘見到琴,兩人都興奮的幾乎一夜沒睡。後來在雷激老師家我見到了這張琴,真的是很漂亮,他貫注了王鵬老師的全部心血,除在造型尺寸上保留了原有的特點外,每一個細部都經過了精心的修飾,具有了更加藝術的造型特點,它的顏色是栗色的、蛇腹斷紋,聲音非常宏厚、恬潤,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底板上刻的字,無論是字意還是字體都非常精彩。
琴頭下方有琴名「養和」兩字為隸書是仿原琴作的;在龍池兩旁從右到左是董老師為解析「養和」的含義而書寫的一段題詞,是用瀟灑飄逸的草書一氣呵成:
順乎常以養天之和 陰陽和而為情安
沌沌乎和其光同其塵 唯守靜以恬神琴可持也
落印: 斐(董老師的音樂非常好,吹拉彈唱樣樣都會,他的一個韓國學生管他叫貝多芬,於是他就以斐翁自喻)
在燕足的上方有一段非常雋秀的蠅頭小楷記述了琴的記事:
陳雷激有琴曰養和 清制其音幽而古清而遠 恩師所贈 寶喻拱壁雖東陽而莫易也 今適於百子灣築館以播琴藝 鈞天均主為復斫百張 參其佳構而奪斯妙韻 大匠神工也 此絲桐之幸弟子之樂事琴壇佳話亦籍以傳焉
丙戍歲謹誤墨堂斐翁書識 落款為方章 半山(是董老師的字號)
(註:「寶喻拱壁雖東陽而莫易也」講的是嵇康有一張好琴,他的一位朋友很想借來刨開看一下,這位朋友是東陽人家中有很多家產,嵇康說:你就是用你東陽的全部家產來和我換我也不干。用這個典故來比喻陳雷激對恩師所贈的琴如此珍愛,把它視為拱壁寶玉一樣珍貴。鈞天坊主是指王鵬,誇獎他復斫之琴技藝高超、巧奪天工,是琴壇的一大幸事。)
在雁足的下方是: 鈞天坊印(是王鵬的工作室的標誌)
這段精彩的文字圈點了發生在這張琴身上的故事,同時更加豐富了「養和」琴的內容和價值。
後來聽說這張琴被陳雷激的一個叫小青的學生所收藏,「養和」二號和三號琴現在也已經出爐,雷激老師的學生也在迅速增加,他教學的興趣也越來越大,同學們的進步使他的信心倍增,他時常會對同學們的進步流露出興奮和成就感,同時對未來憧憬着美好的展望,他曾給我打電話說想物色兩個孩子,從小培養他們,就像當年龔老師培養他一樣,將來成為最優秀的專業古琴家,這是陳雷激的又一個心愿。陳雷激充滿信心地說:再過幾年,他的學生就可以獨立開設琴館教學了,他可能會回到法國去也開古琴館。他的理想是把古琴館開到世界各地去,陳雷激認為:國內有這麼多人喜歡古琴,外國人也一定喜歡,好東西是一定會被人喜歡的。[2]
視頻
參考文獻
- ↑ 陳雷激,弦外之音重在瀟灑 國際在線2011-03-18
- ↑ 琴韻士無故不撤琴瑟——陳雷激和「養和」的故事精英博客2007-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