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殷浩 |
東晉時期大臣 |
字 號 :字深源 民 族 :漢族 官 職 :中軍將軍、都督諸軍事 出 生 地 :陳郡長平(今河南西華) 出生時間 :303年 去世時間 :356年 代表作品 :文集五卷,隋書志、唐書經籍志有四卷傳世 |
殷浩(303~356年),字深源(因《晉書》避唐高祖李淵之諱,故改為深源),陳郡長平縣(今河南省西華縣)人。東晉時期大臣、將領,清談家,光祿勛殷羨的兒子[1]。
- 早年見識高遠,度量清明,富有美名,酷愛《老子》《易經》。
- 隱居十年,不曾出仕。接受執政官會稽王司馬昱徵召,拜建武將軍、揚州刺史。
- 抗衡大司馬桓溫,加劇了東晉朝廷內部矛盾激化,不聽王羲之和荀羨紛紛寫信勸阻。
- 永和八年(349年),得知後趙皇帝石虎病死,授中軍將軍,奉命北伐,出兵攻打許昌和洛陽,兵敗而歸。受到大司馬桓溫彈劾,坐罪廢為庶人,流放於東陽郡。
-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病死,時年五十三歲。憑藉幕僚顧悅之的上書,得以平反昭雪,追復官爵,以禮改葬。
目錄
人物生平
識度清遠
- 殷浩見識度量清明高遠,年少負有美名,尤其精通玄理,與叔父殷融都酷愛《老子》、《易經》。殷融舌戰辯論鬥不過殷浩,著書立說則勝過殷浩。殷浩因此被那些風流辯士們所推崇。有人曾問殷浩:「將要做官而夢見棺材,將要發財而夢見大糞,這是為何?」殷浩回答說:「官本是臭腐之物,所以將要做官而夢見死屍;錢本是糞土,所以將要發財而夢見糞便。」當時的人都將他的此番言論認為是至理名言。 [2]
隱居十年
- 太尉、司徒、司空三府徵召殷浩為官,他都推辭不就任。後來征西將軍庾亮徵召他為記室參軍,多次升任至司徒左長史。安西將軍庾翼又請做司馬。後任命為侍中、安西軍司,殷浩都稱病不就職。隱居荒山,將近十年,當時的人將他比作管仲、諸葛亮。王濛、謝尚還探察他的出仕和退隱的動向,來預卜江東的興亡。二人一同前往看望殷浩,知道殷浩有堅定的避世志向。返回後,嘆息說:「殷浩不問世事,如何面對江東百姓!」庾翼給殷浩寫信說:「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政委託褚裒、何充等諸位重臣,外事依仗庾氏、桓氏等幾戶大族,只怕難保百年無憂,國家破滅,危在旦夕。足下少負美名,十餘年間,內外任職,而如今卻想隱退世外,不問國事,這於理不合。再說,當代的大業,還須靠當代的傑士去完成,為什麼一定要盲目追尋古人的風範!王夷甫是前朝的風流人物,但我始終鄙薄他追求虛名的行為。若以為當今世道非虞夏盛世,那麼一開始就該超然物外不問亂世之事,然而王夷甫卻極力謀取高位,樹立名望,既是名位顯赫,就該努力光大名教,全心治理天下,使亂世得以安定,可此時的王夷甫卻又高談老莊,說空終日,不務實際,雖說談道,實長浮華空談之風。等到晚年,聲望猶存,卻貪圖安逸,害怕動亂,專謀自保,最終被石勒所虜,身首異地。凡是明德君子,難道贊成這樣做嗎?而世人都認為他是對的。由此可知當今名實不符,空談浮華之惡習未除。」殷浩還是執意不出山。[3]
徵召入朝
- 建元元年(343年)至永和二年(346年),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繼去世,晉元帝司馬睿之子司馬昱(後來的晉簡文帝)當時為會稽王,以皇叔的身份開始入朝執掌朝政。永和二年(346年)三月,衛將軍褚裒推薦殷浩,殷浩被徵召任命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殷浩上疏辭讓,並寫信給司馬昱,陳明心愿。司馬昱答覆道:「國家正當危難,衰敗已到極點,幸而時有英才,不必尋訪隱居奇賢。足下見識廣博,才思練達,為國所用,足以經邦濟世。如若再存謙讓之心,一意孤行,我擔心天下大事從此將要完結。如今國家衰微,朝綱不振,一旦亡國,恐怕死無葬身之所。由此說來,足下的去留就關係到時代的興廢,時代的興廢事關社稷存亡。足下長思靜算,就可以鑑別其中的得失。希望足下廢棄隱居之心,遵循眾人之願。」殷浩再三辭讓,從三月直至七月,才接受徵召。 [4]
抗衡桓溫
- 永和三年(347年),安西將軍桓溫消滅成漢政權,因此項功勳,桓溫的威望和勢力都強盛起來,但同時令朝廷忌憚他。司馬昱因為殷浩有極高的名聲,又受朝野推崇,所以視殷浩為心腹之臣,以抗衡桓溫,於是殷浩與桓溫彼此猜疑,相互不和。此時適逢殷浩的父親殷羨病故,殷浩離職守孝。朝廷命蔡謨代管揚州,等待殷浩。殷浩服喪期滿,朝廷徵召他擔任尚書僕射,但他沒有就職。依舊擔任建武將軍、揚州刺史,參與朝政。潁川人荀羨少有美名,殷浩召他為部屬,命他鎮守義興、吳郡,作為黨羽。王羲之私下勸說殷浩、荀羨,希望他們與桓溫團結和好,不要在內部製造矛盾,但殷浩不聽從。[5]
舉兵北伐
- 永和五年(349年),後趙皇帝石虎逝世,後趙隨即就因諸子奪位而大亂,東晉朝廷決定乘後趙大亂而收復中原和關中地區,統一全國。永和六年(350年),殷浩被任命為中軍將軍、假節、都督揚豫徐兗青五州諸軍事。殷浩接受朝廷之命,以收復中原為己任。另一方面,桓溫也上表北伐,但沒有回音。桓溫知道朝廷是想用殷浩抗衡自己,因而十分忿恨,但同時桓溫也熟知殷浩為人,故不為此感到害怕。後桓溫因屢次請求北伐不果,於是在永和七年十二月十一日日(352年1月13日)上表後自行率領約五萬兵眾東下武昌。此舉令朝廷十分恐懼,殷浩也因此而打算離職以避桓溫,但被王彪之勸阻。
-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上表北伐,進攻許昌、洛陽。殷浩出發前,墜落馬下,當時的人都認為不吉利。不久命淮南太守陳逵、兗州刺史蔡裔為前鋒,安西將軍謝尚和北中郎將荀羨為督統,並開長江以西一千多頃水田作為軍糧儲備。 但殷浩到許昌時,因謝尚不能安撫新歸降的張遇,張遇於是在許昌據城叛變,並派兵進據洛陽和進攻晉軍所據的倉垣,亦令殷浩軍受阻。謝尚和新降的姚襄於是一同進攻張遇,但謝尚大敗,退回淮南。殷浩知道謝尚兵敗後亦退還並駐紮壽陽,殷浩暗中利誘苻健的大臣梁安、雷弱兒等,使他們刺殺苻健,許諾事成後將關右之地賜給他們。當初,降將魏脫死後,其弟魏憬代領官職。姚襄殺害魏憬,兼併他的部眾。殷浩十分反感,派龍驤將軍劉啟鎮守譙郡,將姚襄遷到梁州。不久,魏氏子弟往來於壽陽,姚襄愈加猜疑懼怕。又過不久,姚襄有些部下想歸順殷浩,被姚襄所誅殺,殷浩於是謀劃除掉姚襄。適逢苻健殺害大臣,苻健之侄苻眉從洛陽西逃,殷浩以為梁安等人刺殺苻健成功,請求進駐洛陽,修復陵園。
- 永和九年(353年)冬天,殷浩率領七萬大軍大舉北伐,命姚襄為前驅,冠軍將軍劉洽鎮守鹿台,建武將軍劉遁鎮守倉垣,又請求解除他揚州刺史的職務,專鎮洛陽,朝廷不許。殷浩到許昌後,正遇張遇反叛,謝尚又遭大敗,只好退回壽陽。之後再度進軍,駐紮在山桑,恰逢姚襄反叛,殷浩膽怯,丟下輜重,退守譙郡,器械軍糧盡為姚襄所奪,士卒死傷、叛變者不計其數。殷浩派劉啟、王彬之在山桑攻打姚襄,都被姚襄所殺。 [6]
上疏指責
- 桓溫素來忌恨殷浩,聽說殷浩北伐失敗,便上疏指責殷浩說:「中軍將軍殷浩深受朝廷恩典,身居要職,朝廷對他寵信不疑,兩次讓他參與朝政,而他卻不能恪守職分,擅自離任或超越他人職守,隨心所欲。前司徒蔡謨,為人純樸,堅持正義,位居台輔,為先帝之師、朝廷之元老,年至七十高齡,以禮請求隱退,即使天子臨軒徵召仍執意辭官,雖然不合朝廷旨意,但正足以顯明謙讓之風,弘揚優賢之禮。而殷浩無中生有,狡說詭辯,擾亂朝廷視聽,致使蔡公險遭殺害。自羯胡衰亡以來,中原大地,群兇殘殺不休,百姓塗炭,人人企盼官軍去拯救他們。殷浩受命北伐,卻無報仇雪恥之志,樹立朋黨,製造事端,終使仇敵大肆殺戮,奸逆蜂湧而起,華夏大地紛擾動亂,百姓困苦不堪。殷浩懼怕朝廷怪罪,為求恕罪,聲張進討敵寇。駐兵壽陽,卻長期按兵不動,竭盡國庫的資財、五州的人力,糾合無賴之徒,以求自強,封賞無定規,猜疑陷害無所顧忌。所以范豐之流反叛於芍陂,奇德、龍會作亂於身旁。羌帥姚襄率部歸順朝廷,將母弟送入京城做人質,殷浩不但不予以安撫,使之為朝廷效忠,反而設計陷害,兩次派刺客行刺姚襄,被姚襄發覺。姚襄迫於無奈背叛朝廷。禍亂叢生,自殷浩開始。又不能乘勢掃蕩敵寇,放縱無能小人,施行殘害奸計,致使朝廷大軍慘敗於梁國,自身狼狽于山桑,舟車焚燒,輜重丟棄一空,三軍糧草,反而資助了敵寇,精甲利器,更是武裝了盜賊。天怒人怨,成為大眾所唾棄的對象,所帶來的災禍,將危及國家社稷,這正是臣之所以起居失措、惶恐不安的緣故。只有主持正義,才能訓導人民,只有賞罰分明,才能眾心同一。臣恭請陛下上追唐堯時代放逐的法典,下鑒春秋時代目中無君的事例。倘若陛下寬宏大量,不忍心誅殺殷浩,也應將他放逐到邊遠荒蕪之地。這樣做雖抵消不了殷浩彌天的罪責,但可以使後人引以為誡。[7]
被貶去世
- 永和十年(354年),朝廷因桓溫上表列舉殷浩的罪行,逼不得已,於是將殷浩廢為平民,並將他流放到東陽郡信安縣。殷浩年少時與桓溫齊名,而兩人卻暗中爭強鬥勝。桓溫曾經問殷浩:「你我相比,如何?」殷浩回道:「我與你交往非只一日,如果讓我在你我之間選擇的話,我寧願做我自己。」桓溫以豪傑自許,經常輕視殷浩,殷浩絲毫不懼怕桓溫。到殷浩廢為平民後,桓溫對別人說:「年幼時,我與殷浩共騎竹馬,我拋棄離開,殷浩就上前揀取,因此殷浩不及我。」桓溫又對郗超說:「殷浩品格高潔,能言會道,假使讓他擔任尚書令和僕射,足以成為朝廷百官的楷模,朝廷用才不當,以致有今日。」
- 殷浩雖然被罷黜流放,但沒有說過半句無怨言,神情坦然,一切聽天由命,依舊不廢談道詠詩,即使自家親人也看不出他有什麼被流放的悲傷。只是整天用手在空中寫「咄咄怪事」四個大字而已。殷浩的外甥韓伯,素來受到殷浩的賞識和喜歡,他隨殷浩同到流放之地,一年後回京,殷浩送到河邊,吟詠曹顏遠的詩道:「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吟罷竟然抽泣哽咽,潸然淚下。後來桓溫打算讓殷浩擔任尚書令,派人送信給殷浩,殷浩欣然答應。攤開紙張準備寫回信,但殷浩太重視這封信,為避免其中有錯誤而攤開紙張又閉合,再開再合,如此往復幾十次,最終給桓溫回了一封空白信函,使得桓溫大失所望,從此兩人絕交。
- 永和十二年(356年),殷浩去世。[8]
死後改葬
- 後來將改葬殷浩時,殷浩原來的屬吏顧悅之上疏為他辯冤說:「原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沉厚純良,學識博大,風韻高雅,聲望蓋過當時之人。兩度任職,肅清萬里,功勳昭著,聖朝敬佩嘉賞,於是授以北伐中原將帥之任。帥旗豎立後,出鎮壽陽,驅逐豺狼,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飽經風雨,與奴僕一樣勤苦。仰仗皇威,群醜改過,進軍河、洛,修復陵墓。不測的事變突然發生,功虧一簣,忠誠的心愿因此而破滅。遭廢黜之後,自處於荒涼僻遠之處,終身閉門不出,與世隔絕,可謂克己復禮,窘困而無怨的人。探究殷浩所犯的罪過,也是失敗中的常事,不應當是長時間譴責的罪行。論其名德之高,論其悔過自責之誠,怎麼能不加體恤,而使他受如此冤屈呢?現在墓地已成,墓道已開,懸棺而葬,禮儀與平民相同,有橫死之名,沒有伸冤之期,感嘆前世三良,老天不公正。若是頒發明詔,表揚善者,尊崇恢復他的原官,昭明久遠的暗昧,那麼國家就有威恩兼濟的美譽,如果死者可以復生也沒有遺憾。」顧悅之疏議奏上後,朝廷詔令追復殷浩原官。 [9]
人物軼事
- 與尚清談:鎮西將軍謝尚年輕時,聽說殷浩擅長清談,特意去拜訪他。殷浩沒有做過多的闡發,只是給謝尚提示好些道理,說了幾百句話;不但談吐舉止有風致,加以辭藻豐富多彩,很能動人心弦,使人震驚。謝尚全神貫注,傾心嚮往,不覺汗流滿面。殷浩從容地吩咐手下人:「拿手巾來給謝郎擦擦臉。」 [10]
- 清談忘食:孫安國到殷浩處一起清談,兩人來回辯駁,精心竭力,賓主都無懈可擊。侍候的人端上飯菜也顧不得吃,飯菜涼了又熱,熱了又涼,這樣已經好幾遍了。雙方奮力甩動着拂塵,以致拂塵的毛全部脫落,飯菜上都落滿了。賓主竟然到傍晚也沒想起吃飯。殷浩便對孫安國說:「你不要做硬嘴馬,我就要穿你鼻子了。」孫安國接口說:「你沒見掙破鼻子的牛嗎,當心人家會穿你的腮幫子!」[11]
- 理虧浮辭:殷浩曾到丹陽尹劉惔那裡去清談,談了很久,殷浩有點理虧,就不住地用些浮辭來應對,劉淡也不再答辯。殷浩走了以後,劉惔就說:「鄉巴佬,硬要學別人發這樣的議論!」[12]
- 正始之音:殷浩在庾亮屬下擔任長史時,有一次進京,丞相王導為他把大家聚在一起,桓溫、左長史王濛、藍田侯王述、鎮西將軍謝尚都在座。王導離座親自去解下掛在帳帶上的拂塵,對殷浩說:「我今天要和您一起談論、辨析玄理。」兩人一起清談完後,已到三更時分。王導和殷浩來回辯難,其他眾人絲毫也沒有牽涉進去。彼此盡情辯論以後,王導便嘆道:「一向談淪玄理,竟然還不知道玄理的本源在什麼地方。至於旨趣和比喻不能互相違背,正始年間的清談,正是如此!」[13]
- 人之天性:殷浩問道:「大自然賦予人類什麼樣的天性,本來是無心的,為什麼世上恰恰好人少,壞人多?」在座的人沒有誰回答得了。只有丹陽尹劉淡回答說:「這好比把水傾瀉地上,水只是四處流淌、絕沒有恰好流成方形或圓形的。」當時大家非常讚賞,認為是名言通論。[14]
人物成就
- 殷浩出鎮壽陽期間,剪除荊棘,網羅人才,開荒屯田。北伐曾一度招降納叛,收復了許昌和洛陽,但因張遇的叛變而失敗。
人物評價
- 桓溫:「浩有德有言,向使作令仆,足以儀刑百揆,朝廷用違其才耳。」[15]
- 王濛:①「非以長勝人,處長亦勝人。」;②「識致安處,足副時談」[16]
- 陳普:「王蒙謝尚不堪論,庾翼桓溫亦浪言。兩晉士風真可笑,盡將管葛許深源。」
- 顧悅之:①「殷浩體德沈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 ;②「既受削黜,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可謂克己復禮,窮而無怨者也。」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國學導航.2013-08-16]
- 王胡之:「己之府奧,蚤已傾寫而見,殷陳勢浩汗,眾源未可得測。」[16]
- 司馬昱:「淵源語不超詣簡至,然經綸思尋處,故有局陳。」 [16]
參考資料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殷浩,字深源,陳郡長平人也。父羨,字洪喬,為豫章太守,都下人士因其致書者百餘函,行次石頭,皆投之水中,曰:「沈者自沈,浮者自浮,殷洪喬不為致書郵。」其資性介立如此。終於光祿勛。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浩識度清遠,弱冠有美名,尤善玄言,與叔父融俱好《老》《易》。融與浩口談則辭屈,著篇則融勝,浩由是為風流談論者所宗。或問浩曰:「將蒞官而夢棺,將得財而夢糞,何也?」浩曰:「官本臭腐,故將得官而夢屍,錢本糞土,故將得錢而夢穢。」時人以為名言。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三府辟,皆不就。征西將軍庾亮引為記室參軍,累遷司徒左長史。安西庾翼復請為司馬。除侍中、安西軍司,並稱疾不起。遂屏居墓所,幾將十年,於時擬之管、葛。王蒙、謝尚猶伺其出處,以卜江左興亡,因相與省之,知浩有確然之志。既反,相謂曰:「深源不起,當如蒼生何!」庾翼貽浩書曰:「當今江東社稷安危,內委何、褚諸君,外托庾、桓數族,恐不得百年無憂,亦朝夕而弊。足下少標令名,十餘年間,位經內外,而欲潛居利貞,斯理難全。且夫濟一時之務,須一時之勝,何必德均古人,韻齊先達邪!王夷甫,先朝風流士也,然吾薄其立名非真,而始終莫取。若以道非虞夏,自當超然獨往,而不能謀始,大合聲譽,極致名位,正當抑揚名教,以靜亂源。而乃高談《莊》《老》,說空終日,雖雲談道,實長華競。及其末年,人望猶存,思安懼亂,寄命推務。而甫自申述,徇小好名,既身囚胡虜,棄言非所。凡明德君子,遇會處際,寧可然乎?而世皆然之。益知名實之未定,弊風之未革也。」浩固辭不起。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建元初,庾冰兄弟及何充等相繼卒。簡文帝時在藩,始綜萬幾,衛將軍褚裒薦浩,征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浩上疏陳讓,並致箋於簡文,具自申敘。簡文答之曰:「屬當厄運,危弊理盡。誠賴時有其才,不復遠求版築。足下沈識淹長,思綜通練,起而明之,足以經濟。若復深存挹退,苟遂本懷,吾恐天下之事於此去矣,今紘領不振,晉網不綱,願蹈東海,復可得邪!由此言之,足下去就即是時之廢興,時之廢興則家國不異。足下弘思之,靜算之,亦將有以深鑒可否。望必廢本懷,率群情也。」浩頻陳讓,自三月至七月,乃受拜焉。
- ↑ 《晉書 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時桓溫既滅蜀,威勢轉振,朝廷憚之。簡文以浩有盛名,朝野推伏,故引為心膂,以抗於溫,於是與溫頗相疑貳。會遭父憂,去職,時以蔡謨攝揚州,以俟浩,服闋,征為尚書僕射,不拜。復為建武將軍、揚州刺史,遂參綜朝權。潁川荀羨少有令聞,浩擢為義興、吳郡,以為羽翼。王羲之密說浩、羨,令與桓溫和同,不宜內構嫌隙,浩不從。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使襄為前驅,冠軍將軍劉洽鎮鹿台,建武將軍劉遁據倉垣,又求解揚州,專鎮洛陽,詔不許。浩既至許昌,會張遇反,謝尚又敗績,浩還壽陽。後復進軍,次山桑,而襄反,浩懼,棄輜重退保譙城,器械軍儲皆為襄所掠,士卒多亡叛。浩遣劉啟、王彬之擊襄于山桑,並為襄所殺。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桓溫素忌浩,及聞其敗,上疏罪浩曰:案中軍將軍浩過蒙朝恩,叨竊非據,寵靈超卓,再司京輦,不能恭慎所任,恪居職次,而侵官離局,高下在心。前司徒臣謨執義履素,位居台輔,師傅先帝,朝之元老,年登七十,以禮請退,雖臨軒固辭,不順恩旨,適足以明遜讓之風,弘優賢之禮。而浩虛生狡說,疑誤朝聽,獄之有司,將致大辟。自羯胡夭亡,群凶殄滅,而百姓塗炭,企遲拯接。浩受專征之重,無雪恥之志,坐自封植,妄生風塵,遂使寇讎稽誅,奸逆並起,華夏鼎沸,黎元殄悴。浩懼罪將及,不容於朝,外聲進討,內求苟免。出次壽陽,頓甲彌年,傾天府之資,竭五州之力,收合無賴,以自強衛,爵命無章,猜害罔顧。故范豐之屬反叛於芍陂,奇德、龍會作變於肘腋。羌帥姚襄率眾歸化,遣其母弟入質京邑,浩不能撫而用之,陰圖殺害,再遣剌客,為襄所覺。襄遂惶懼,用致逆命。生長亂階,自浩始也。復不能以時掃滅,縱放小豎,鼓行毒害,身狼狽于山桑,軍破碎於梁國,舟車焚燒,輜重覆沒。三軍積實,反以資寇,精甲利器,更為賊用。神怒人怨,眾之所棄,傾危之憂,將及社稷。臣所以忘寢屏營,啟處無地。夫率正顯義,所以致訓,明罰敕法,所以齊眾,伏願陛下上追唐堯放命之刑下鑒《春秋》無君之典。若聖上含弘,末忍誅殛,且宜遐棄,擯之荒裔。雖未足以塞山海之責,粗可以宣誡於將來矣。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浩雖被黜放,口無怨言,夷神委命,談詠不輟,雖家人不見其有流放之戚。但終日書空,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浩甥韓伯,浩素賞愛之,隨至徙所,經歲還都,浩送至渚側,詠曹顏遠詩云:「富貴他人合,貧賤親戚離。」因而泣下。後溫將以浩為尚書令,遺書告之,浩欣然許焉。將答書,慮有謬誤,開閉者數十,竟達空函,大忤溫意,由是遂絕。永和十二年卒。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 浩後將改葬,其故吏顧悅之上疏訟浩曰:伏見故中軍將軍、揚州刺史殷浩體德沈粹,識理淹長,風流雅勝,聲蓋當時,再臨神州,萬里肅清,勳績茂著,聖朝欽嘉,遂授分陝推轂之任。戎旗既建,出鎮壽陽,驅其豺狼,翦其荊棘,收羅向義,廣開屯田,沐雨櫛風,等勤台仆。仰憑皇威,群醜革面,進軍河洛,修復園陵。不虞之變,中路猖蹶,遂令為山之功崩於垂成,忠款之志於是而廢。既受削黜,自擯山海,杜門終身,與世兩絕,可謂克己復禮,窮而無怨者也。尋浩所犯,蓋負敗之常科,非即情之永責。論其名德深誠則如彼,察其補過罪己則如此,豈可棄而不恤,使法有餘冤!方今宅兆已成。埏隧已開,懸棺而窆,禮同庶人,存亡有非命之分,九泉無自訴之斯,仰感三良,昊天罔極。若使明詔爰發,旌我善人,崇複本官,遠彰幽昧,斯則國家威恩有兼濟之美,死而可作,無負心之恨。疏奏,詔追復浩本官。
- ↑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謝鎮西少時,聞殷浩能清言,故往造之。殷未過有所通,為謝標榜諸義,作數百語;既有佳致,兼辭條豐蔚,甚足以動心駭聽。謝注神傾意,不覺流汗交面。殷徐語左右:「取手巾與謝郎拭面。」
- ↑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孫安國往殷中軍許共論,往反精苦,客主無間。左右進食,冷而復暖者數四。彼我奮擲麈尾,悉脫落,滿餐飯中。賓主遂至莫忘食。殷乃語孫曰:「卿莫作強口馬,我當穿卿鼻!」孫曰:「卿不見決鼻牛,人當穿卿頰!」
- ↑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嘗至劉尹所清言。良久,殷理小屈,游辭不已,劉亦不復答。殷去後,乃云:「田舍兒,強學人作爾馨語!」
- ↑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為庾公長史,下都,王丞相為之集,桓公、王長史、王藍田、謝鎮西並在。丞相自起解帳帶麈尾,語殷曰:「身今日當與君共談析理。」既共清言,遂達三更。丞相與殷共相往反,其餘諸賢略無所關。既彼我相盡,丞相乃嘆曰:「向來語,乃竟未知理源所歸。至於辭喻不相負,正始之音,正當爾耳!」
- ↑ 《世說新語·文學第四》:殷中軍問:「自然無心於稟受,何以正善人少,惡人多?」「諸人莫有言者。劉尹答曰:「譬如寫水著地,正自縱橫流漫,略無正方圓者。」一時絕嘆,以為名通。
- ↑ 《晉書·卷七十七·列傳第四十七》.國學導航.2013-08-16
- ↑ 16.0 16.1 16.2 《世說新語·賞譽第八》 .古詩文網.2013-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