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图片来源bostonglobe 校徽 校长 L.拉斐尔·莱夫 学校类型 私立、研究型、赠地类 校区 市区 168英亩(68.0公顷) 网站 MIT.edu |
麻省理工学院(英语: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缩写为MIT)成立于1861年,位于美国麻萨诸塞州剑桥市的私立研究型大学。当时目的是为了响应美国与日俱增的工业化需求 。学校的办学模式,采用了欧洲理工大学的模式 ,早期注重于应用科学与工程学的实验教学。麻省理工的研究人员在二战及冷战期间,致力开发电脑、雷达及惯性导航系统技术;战后的防御性科技研究使学校得以进一步发展,教职员人数及校园面积在占士·赖恩基利安(James Rhyne Killian)的带领下有所上升。大学于1916年迁往现在位于查尔斯河北岸的校址,沿岸伸延逾1英里(1.6公里),占地168-英亩(68.0-公顷)。
学院里面有6间学术学院、32个学系部门,常获纳入全球最佳学府之列。学校一直闻名于物理科学与工程学的教研,但在近代亦大力发展诸如生命科学、经济学、管理学、语言学等其他学术范畴。别名“工程师”的麻省理工体育校队合计31支,涵盖不同项目,学生因此可参与不同类型的跨校体育联赛。
截止2018年10月,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教授及研究人员包括了93位诺贝尔奖得主、8名菲尔兹奖获奖者、25位图灵奖得主,以及52位国家科学奖章获奖者、45位罗德学者、38名麦克阿瑟奖得主。此校同时具很强的创业文化,由其校友所创办的公司利润总值相当于全球第十一大经济体[1]。
校史
创校使命
1859年,一份有关在新填海土地后湾区兴建一所文理学院的建议书遭麻萨诸塞州议会否决[2][3]。
威廉·巴顿·罗杰斯随后草议成立麻省理工学院法团校董会,有关文件在1861年4月10日获得州长的签名批核[10]。这位维吉尼亚大学的教授希望建立一所专科学府,以配合国内一日千里的科技发展[4][5]。纯专业学院不是他想要的类型,他认为博雅教育为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他在草议中写道[6]:“以我之见,理工学校唯一且真正的价值在于教学。这不是指那些可在工作坊中学到的琐碎细节或文艺批判,而是那些对自然万物提供合理解释的基础科学原则。”
罗杰斯采纳了德国研究型大学的办学模式,提倡教研并重。教职员除了进行研究外,他们还会向学生提供讲堂及实验室教学[7][8]。
早期发展
就在有关草议获批两天后,美国内战的第一场战役就展开了。为时数年的战争使学校的教研工作延误。1865年,麻省理工正式在位于波士顿的校园内开班[9]。这所新院校的使命乎合《土地拨赠法案》的要求,故获赠地作进一步发展[10]。1866年,由土地销售带来的利益使学校得以在后湾区发展[11]。
“波士顿理工”为麻省理工学院的非正式别称[11]。大学采用欧洲理工大学的模式 办学,早期比较重视实验教学[7]。虽一直受到财政问题困扰,但在弗朗西·斯亚玛撒·沃克 的带领下,学校还是在19世纪最后的20年里不断成长[12],继而开办电子、化学、海洋及洁净工程学[13][14],并兴建了新的教学大楼,亦吸纳了更多学生[12]。
大学课程渐趋职业导向,教学内容少了一些理论科学。可是,这所年轻的学府仍面临财政危机,并受到管理层的关注。在这“波士顿理工”的岁月里,学校的前教职员、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查尔斯·艾略特曾六度建议将麻省理工并入当时哈佛学院的劳伦斯科学院[15][16]。位于狭窄的后湾区的麻省理工学院无法负担进一步的校园扩展费用,而学生的人数却不断上升,使之日趋拥挤。学校急需基金或捐款以维持正常运作。最终,校方在师生、校友的强烈反对下接受了与哈佛合并的邀请,惟1917年麻萨诸塞州最高法院以反大学垄断的理由禁止了此举,结束了这场“合并风波”。
1916年,麻省理工学院迁移至查尔斯河剑桥市的岸边,沿岸伸延逾1英里(1.6公里),此为填海土地。这充满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新理工”校园,由建筑师威廉·W·博斯沃思 设计,受惠于一位匿名“好心人”的捐助,这位先生自1912年起便一直向校方提供资金[17]。1920年1月,这位“好心人”的身份曝光——是来自纽约州罗切斯特市的工业家乔治·伊士曼。他发明了新的电影制作及编辑方法,并成立了伊士曼柯达公司。1912至1920年期间,伊士曼向麻省理工学院提供了两千万美金(现值两亿三千多万)的现钞及柯达的股票[18]。
校园环境
格局概览
麻省理工学院占地168-英亩(68.0-公顷)的校园坐落于查尔斯河以北一英里的剑桥市,由麻萨诸塞大道分为东西两区。不少的学生宿舍及活动设施位于西面,而多数的学术大楼则在东面。沿著麻萨诸塞大道而起的七号大楼被认为是无尽长廊及整所学府的入口。哈佛大桥是最为靠近的桥梁,此桥以斯穆特(非正规单位)划结,是麻萨诸塞理工学生的恶作剧之一。麻萨诸塞湾红线铁路肯德尔/麻萨诸塞理工站位于肯德尔广场校园的东北边界。麻萨诸塞理工校园周围高科技公司林立,它们有的为现代化办公大楼,也有的为重建的工业大厦。除此,也能找到具不同楼价的住宅社区。
每一栋大楼都有一个编号(前面或有“W”、“N”、“E”或“NW”四个用以标示方位的英文字母),亦有自己的名称。一般而言,人们多以编号称呼学术或办公大楼,名称称呼学生宿舍。编号大致是按照每座大楼面世的先后次序,以及它们与中央校园麦克劳林建筑群的距离分配。除了地面走道,地下也有不少连接各个大楼的隧道,方便人们躲开恶劣天气。
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园核能研究反应炉为全美最强烈的大学核反应炉之一。不过,此设施因非常接近民居而惹来了一些争议。校方一再强调,有关设施的保安系统非常完善,不会有安全问题。1999年,比尔·盖茨向麻萨诸塞理工捐助了两千万美金建造名为“威廉·H·盖茨大楼”的电脑实验室,此建筑物由法兰克·盖瑞设计。虽然微软公司亦曾向校方提供捐款,但这是比尔·盖茨首次以私人名誉提供资金。其他著名校园建筑包括了加压风洞及船模水池,用以测试海上船只或设备模型。 麻萨诸塞理工的无线网络覆盖全校园(面积达9,400,000平方英尺(870,000平方公尺))。此系统于2005年面世,共有近三千个连接点。 2001年,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就麻萨诸塞理工的危险废物处置方法提出诉讼,指校方违反了《水净化法例》及《空气净化法例》。学校最终被罚款15.5万美金,后制定了三项环境改善方针。除了发动校园扩建筹款活动,校方还筹备了资金重新设计各个大楼,以提高它们的能源效益。替代燃料校车、公共运输资助、热电厂建设(提供校园电力及热能)等均为学校为减少环境破坏而推出的额外措施。 麻萨诸塞理工警卫部、地区及州警察局于2009-2011年期间,共接获的校园罪案包括:12宗性罪案、6宗抢劫案、3宗袭击案、164宗爆窃案、1宗纵火案、4宗机车盗窃案,共牵涉22,000位学生及学校职员。
建筑风格
麻省理工建筑与规划学院是全美第一所建筑学院[19],一直以来设计了不少风格前卫的建筑物[20][21]。第一批建于剑桥校园的大楼常被称之为“麦克劳林建筑群”,因它们是在校长理查德·科伯恩·麦克劳林 的监督下完工。这些由建筑学大师威廉·W·博斯沃思 设计的大楼,是全美第一批以钢筋混凝土建成的非工业建筑物[22]。博斯沃思的设计灵感来自二十世纪初的城市美化运动,并参照了万神庙的风格建造内含巴克工程学图书馆的大圆顶[22]。大圆顶面向每年毕业典礼的举办地点——基利安阁。周边的石灰石大楼刻有一些重要的科学家与哲学家之名[23][24]。
阿尔瓦尔·阿尔托所设计的巴克舍(1947年)、埃罗·沙里宁的麻省理工教堂与克雷斯吉礼堂(1955年)、贝聿铭的格林大楼 、德雷福斯、朗多、威斯纳大楼均获誉为是二战后现代化建筑风格的标杆[25][26][27]。另一些诸如弗兰克·盖里的史塔特科技中心(2004年)、史蒂芬·霍尔的西蒙斯舍堂(2002年)、查尔斯·科雷亚 的四十六号大楼(2005年)、槙文彦的媒体实验室等更为现代化的建筑物,与波士顿区内的大片古典式建筑大有不同[20][28]。它们常获称之为“星级建筑”[29][30];不过,2010年的《普林斯顿评论》却将之列入二十所“校园拥挤、不堪入目或两者兼备”的名单之中[31]。
参考文献
- ↑ Entrepreneurial Impact The Role of MIT. http://www.kauffman.org/. Ewing Marion Kauffman Foundation. 2009-02-17 [09/12/2015].
- ↑ Kneeland, Samuel. Committee Report: Conservatory of Art and Science (PDF). Massachusetts House of Representatives, House No. 260. 1859.
- ↑ MIT Timeline. MIT History. MIT Institute Archives. [09/12/2015].
- ↑ MIT Facts 2012: Origins and Leadership. MIT Facts 2015. MIT. 2015 [09/12/2015].
- ↑ Rogers, William. Objects and Plan of 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including a Society of Arts, a Museum of Arts, and a School of Industrial Science; proposed to be established in Boston (PDF). The Committee of Associated Institutions of Science and Arts. 1861 [09/12/2015].
- ↑ Letter from William Barton Rogers to His Brother Henry. Institute Archives, MIT. 1846-03-13 [09/12/2015].
- ↑ 7.0 7.1 Angulo, A.J. William Barton Rogers and the Idea of MIT.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 155–156. ISBN 0-8018-9033-0.
- ↑ Angulo, A.J. The Initial Reception of MIT, 1860s–1880s. (编) Geiger, Roger L. Perspectives on the History of Higher Education. : 1–28.
- ↑ Andrews, Elizabeth; Murphy, Nora; Rosko, Tom. William Barton Rogers: MIT's Visionary Founder. MIT Archives. 2000.
- ↑ Stratton, Julius Adams; Mannix, Loretta H. The Land-Grant Act of 1862. Mind and Hand: The Birth of MIT. MIT Press. 2005: 251–276. ISBN 0-262-19524-0.
- ↑ 11.0 11.1 Prescott, Samuel C. When M.I.T. Was "Boston Tech", 1861–1916. MIT Press. 1954.
- ↑ 12.0 12.1 Dunbar, Charles F. The Career of Francis Amasa Walker.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July 1897, 11 (4): 446–447. JSTOR 1880719.
- ↑ Explore campus, visit Boston, and find out if MIT fits you to a tea. 2006-12-16 [2006-12-16].
- ↑ Munroe, James P. A Life of Francis Amasa Walker. New York: Henry Holt & Company. 1923: 233, 382.
- ↑ Alumni Petition Opposing MIT-Harvard Merger, 1904–05. Institute Archives, MIT. [10/01/2010].
- ↑ Alexander, Philip N. MIT-Harvard Rivalry Timeline. MIT Music and Theater Arts News.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14-07-07].
- ↑ Freeman's 1912 Design for the "New Technology". Object of the Month. MIT Institute Archives & Special Collections. [2012-05-29].
- ↑ Lindsay, David. Eastman Becomes a Mystery Donor to MIT. PBS-WGBH. 2000.
- ↑ MIT Architecture: Welcome. MIT Department of Architecture. [2007-04-0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07-03-23).
- ↑ 20.0 20.1 Dillon, David. Starchitecture on Campus. The Boston Globe. 2004-02-22 [2006-10-24].
- ↑ Flint, Anthony. At MIT, Going Boldly Where No Architect Has Gone Before. The Boston Globe. 2002-10-13.
- ↑ 22.0 22.1 Jarzombek, Mark. Designing MIT: Bosworth's New Tech. Boston: Northeastern University Press. 2004: 50–51. ISBN 978-1-55553-619-0.
- ↑ Names of MIT Buildings. MIT Archives. [04/10/2007].
- ↑ Names on Institute Buildings Lend Inspiration to Future Scientists. The Tech XLII (70). 1922-12-22 [2015-05-30].
- ↑ Campbell, Robert. Colleges: More Than Ivy-Covered Halls. The Boston Globe. 03/02/1986.
- ↑ Challenge to the Rectangle. TIME Magazine. 1953-06-29 [2008-08-13].
- ↑ Flagpole in the Square. TIME Magazine. 1960-08-22 [2008-08-13].
- ↑ Campbell, Robert. Architecture's Brand Names Come to Town. The Boston Globe. 2001-05-20.
- ↑ Paul, James. The Campuses of Cambridge, A City Unto Themselves. The Washington Post. 04/09/1989.
- ↑ Lewis, Roger K. The Hubris of a Great Artist Can Be a Gift or a Curse. The Washington Post. 2007-11-24 [2008-08-13].
- ↑ 2010 361 Best College Rankings: Quality of Life: Campus Is Tiny, Unsightly, or Both. Princeton Review. 2010 [07/06/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