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安採茶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高安採茶戲 |
中文名稱;高安採茶戲 形成時間;1917年 地區;江西宜春 代表作品;《四九看妹》,《小保管上任》等 方言依據;高安方言 名家代表;諶國泰 |
高安採茶戲是一種流行於江西宜春地區的傳統戲曲藝術,起源於江西高安的民間彩燈,後受贛南、浙江小調及高安鑼鼓戲的影響,於1917年前後形成。開始僅用於絲弦(胡琴)伴奏,不用打擊樂,故亦名"高安絲弦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京劇較多影響,採用了京劇以及民間吹打中一部分鑼鼓經。
目錄
簡介
高安採茶戲流行於江西宜春地區,於1917年前後形成。開始僅用於絲弦(胡琴)伴奏,不用打擊樂,故亦名"高安絲弦戲",在發展過程中,受到了京劇較多影響,採用了京劇以及民間吹打中一部分鑼鼓經。音樂曲調有老本調,花旦本調,小生本調,服藥調,爭夫調等。曲牌多來自本地區的民間吹打,其鑼鼓點子有100多個,有時則配其它樂器,旋律流暢悅耳,節奏跳躍歡快,氣氛熱烈。建國後,進行戲劇改革,高安採茶戲也推陳出新,發展為江西省四大地方戲劇之一。
榮譽
古稱"江右上縣"的高安,有着深厚的文化積澱,而高安採茶戲則是這塊古老土地上勤勞 智慧的人民孕育出的一壇老酒,噴發着醉人的醇香。高安的農民或在蠶桑耕種之中,或在收穫喜慶之際,有感而發,信口引吭,一人呼,眾者和,管弦助興,鐃鈸取鬧,儺面雉首,相聚而樂,於是,一個古老的劇種便在農民們不經意的嬉鬧中誕生了。[1]
縱覽高安採茶戲形成發展的畫卷,最引人注目讓人激動的還是建國以來的那部分,經過百年的演繹發展,高安採茶戲形成了語言通俗質樸、唱腔淳婉清越、表演風格亦莊亦諧的藝術特色。曾被斥為"有乖禮俗"的野樂已登上藝術大雅之堂,成為在中國頗有影響的江西四大地方劇種之一。至今,贛中、贛西等地多個縣市劇團演出劇種均為高安採茶戲。
高安採茶劇團貫徹"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以強盛的生命力創造了一個個輝煌。劇團曾於1959年在廬山黨的八屆八中全會上為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朱德、鄧小平等中央領導獻演《四九看妹》 。當年10月經中共宜春地委決定,一次從高安地方劇團調去15名演員,成立宜春專區地方劇團。進入60年代中期,高安採茶戲再度進京,地采、高採在中南海懷仁堂為中央領導聯袂演出《小保管上任》 ,引起轟動。隨即此劇在中國贏得一片喝彩,由上海天馬電影製片廠拍攝成舞台藝術片公映。高安採茶戲進入改革開放時期,既注重弘揚時代主旋律,又保留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底蘊,充分展現了贛中文化的濃郁風情。地采、高采致力於對戲劇內涵的開掘和表現手法的創新,編、導、演、音、舞美等各方面均進入成熟階段。1979年地采《孫成打酒》劇組進京參加建國三十周年獻禮演出,榮獲一等獎。爾後, 《郎當索》 、《樟樹坳風情》、 《只要你過得比我好》 、《斷雞》等劇目在歷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均奪得一等獎;《一家人》、 《鄉潮》 、《寒儒求監》也獲得較好成績。《寒儒求監》、《斷雞》還獲得華東"田漢戲劇獎"二、三等獎。1991年,高安採茶劇團又奉調進京參加首屆"中國民族文化博覽會",榮獲"稀有劇種演出特別獎"。不久,由高安採茶劇團與江西電視台聯合攝製的《孫成打酒》榮獲第八屆中國戲曲電視劇評比二等獎、中國第十四屆"飛天獎"短篇戲曲電視劇二等獎(一等獎空缺)。中央電視台、江西電視台緊接着又將高安採茶劇團的《南瓜記》 、 《斷雞》 、《四九看妹》、 《游湖》搬上熒屏,拍成舞台藝術片與專題片向全中國播放。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995年,宜春地區採茶劇團創作演出的大型高安採茶戲《木鄉長》一舉奪得第四屆江西省玉茗花戲劇節劇目一等獎及編、導、演一等獎,緊接着又榮獲"中國戲曲現代戲交流演出"優秀演出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文化部"文華新劇目獎"和編、導、演單項"文華獎",劇本獲"曹禺戲劇文學獎",並參加四川成都第五屆中國藝術節演出。
發展
建國後,隨着專業劇團和業餘劇團相繼成立,高安採茶戲已由高安輻射到了周邊十多個縣市的每一個鄉村。高安地方戲專業劇團(高安採茶劇團)由1950年建團的22人壯大到上百人,業餘劇團(主要是農民劇團),由解放初期的5個壯大到鼎盛時的280餘個。高安採茶戲劇團曾經上廬山、赴上海為黨的八屆八中全會和華東地區獻演,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中共華東局領導的高度讚賞,累計有30多個劇目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獎項。
近三年來,該市參加省級以上各種展演12場,斬獲團體、個人榮譽共30多項。在一代又一代傳人的保護與傳承中,高安採茶戲文化品牌的影響力與美譽度不斷提升,正成為高安的一張閃耀名片,走出江西,走向全國![2]
特色
地方劇種的特色主要表現在唱腔與念白的兩個方面。高安採茶戲的舞台語言以高安方言為依據,那就需要演員不但在念白上是藝術化的方言土語,更重要的是將方言有機地結合到採茶戲的唱腔中去,使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戲曲的韻味。在這方面,現在有的青年演員還是做得尚有欠缺。除念白操半生不熟的高安方言以外,唱腔的吐字基本上都是普通話,唱起來象歌劇,與觀眾的欣賞期望相去甚遠。
據專家研究成果,高安方言聲調的特點,是"變音"較多,在戲曲唱腔中"變調"行腔,不僅音域更寬,而且更具有濃厚的高安地方特色,何樂而不為呢?
藝術化的方言土語,通俗易懂,情趣盎然。《四九看妹》中銀心倒茶給四九喝,一聲"茶(ca)來咯",四九故意聽成"蛇(sa)來咯"。韻同音近,視聽混淆,一陣忙亂"逗哏"包袱一抖,引起觀眾一陣歡笑聲。又如,四九一邊喝茶,一邊又要回應銀心關懷叮囑,"慢點吃(qia)",四九耍笑說,"吃茶莫哇事,哇事就會打布布。茶往下,氣往上,兩下哩會相撞,會梗死乾哥哥"。押韻合轍,朗朗上口,就象發生在日常生活中一樣,與觀眾極易產生共鳴。又比如,四九逗耍銀心,說無錢買東西,就割自己身上的肉去賣,給有錢人當下酒菜。銀心氣極,追打四九,傷心地掩面而泣。四九意識到玩笑開大了,說:"打了乾哥還不夠,還要榨桶麻油湊。"將流眼淚比喻成榨麻油,這是高安農村開玩笑的常用語。形象生動,比喻貼切。老表們一聽就懂。
聲腔藝術
戲曲的聲腔藝術主要分兩大類:一是"板腔變化"型,二是"曲牌連綴"型。高安採茶戲則屬於後一種類型。
由於歷史的原因,這種地方戲小劇種;在唱腔旋律上,曲式結構簡單,聲調樸實無華。一般是上、下兩句為一個曲調,反覆吟唱;節奏變化較少,行腔也不多。大多演繹鄉土氣息濃郁,富有草根平民階層生活情趣的故事或情節。如"王婆婆罵雞"、"四九看妹"、"補背褡"、"姑嫂觀燈"等,表演載歌載舞,語言詼諧活潑,像東北"二人轉",為贛西地區人民群眾所喜聞樂見。
高安採茶戲是一種傳統戲曲小劇種,調多腔少。既是其特色,也有一定局限。所以,要表現歷史的、現代的重大題材,演繹較為複雜的劇情,刻劃性格迥異的人物形象,詮釋跌宕起伏、矛盾衝突激烈的大戲;在音樂唱腔上難免力不從心。因此,就需要吸收板腔變化型劇種所具有的吐字行腔講究韻律,唱和極富藝術表現力的特點。
高安採茶戲的基本主曲,稱"老本調"。通過戲曲音樂工作者和演員們的共同努力,經過充分吸收京劇及其它劇種的板式變化等有益因素,在保留原曲調基本旋律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與創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績。許多唱腔的設計,非常成功。當它們一問世,就得到廣大群眾的認同,膾炙人口的經典唱腔,久唱不衰,成為贛西老表茶餘飯後津津樂道的話題之一。
戲劇音樂的創作,是作曲者根據戲曲故事情節的敘述要求,在音樂主題旋律的篩選,人物性格的刻畫,戲劇矛盾衝突的處理,劇種曲牌音樂特色的靈活運用上,來進行通盤構思的。除此以外,還需要通過在演唱方面有一定表現能力的演員去完成。因為,戲曲樂譜,從某種意義上講,還只停留在紙面上的平鋪直敘。要把它唱好,唱出有該劇種的特色、韻味,唱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並與觀眾產生共鳴,給人以美的享受,則完全依靠演員的演唱技巧和功力。人們常說,演員的唱腔是戲曲音樂的二次創作就是這個道理。
老北京人常把看戲說成是聽戲;您如果說去看戲,人家就會講您是外行了。戲迷們對劇目的情節、演員的裝扮、表演等都非常了解和熟悉。百聽不厭的是演員的唱腔,往往是遇到有大段唱腔的時候,乾脆閉目聆聽,以掌擊拍;當聽到絕妙之處,會情不自禁地大聲喝彩叫好。這與現如今講的"互動",如出一轍。
有成就的演員唱腔非常有特色,因為同一段唱腔,不同的人來唱,風格、韻味就截然不同,甚至有天壤之別。所以在京劇界同是旦角行當,會出現梅、程、尚、荀"四大名旦"。以至不同流派,爭奇鬥豔,異彩紛呈。
由"老本調"衍生的諸多"花旦本調"、"服藥調"、"逃調"、"鋤棉花草調"、"小 花調"、"本悲腔"等,經戲曲音樂創作者及演員的共同努力,繼承傳統,推陳出新。將"曲牌連綴體"與"板腔變化體"有機地結合起來,運用到採茶戲唱腔的拖腔、花腔、曲牌的轉換中去。着重在聲腔、情感、吐字、韻味上下功夫,這種創造性的藝術再加工,極大地豐富了高安採茶戲的藝術表現力。正如京劇藝術大師梅蘭芳先生所倡導的"移步不變形"。特色還在,韻味猶存,為演繹大戲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實踐證明,這樣的發展思路是正確的,確有可圈可點之處,新瓶老酒,使之更加醇香綿長,回味無窮。
著名高安採茶戲表演藝術家黎花英,幼時師從京劇老藝人,受到過嚴格的師承傳授,唱腔、念白、做工等基本功紮實。五十年代初改演高安採茶戲,一改由男性扮演旦角的陳規,以扮相俏麗多姿,嗓音圓潤甜美,表演舒展大方的花旦形象閃亮登台。給高安採茶戲表演添上一抹亮麗的色彩。
諧趣藝術
上世紀初,贛中地區民間流行花燈、彩調;並先後演變為兩種採茶戲:一是鑼鼓班,亦稱"瑞河戲",受瑞河大班的影響較大,其高腔唱調和鑼經頗具特色,以袍帶戲為主,現已近失傳。另一種是"絲弦戲",因伴奏只用"絲弦"(弦樂器)而得名;後經吸收京劇的鑼鼓經,並與花鼓戲、民間秧歌、採茶小調相融匯,使之更具表現力與欣賞性,形成獨具地方特色的藝術風格。絲弦戲起初也是從"獨角戲"、"對子戲"、"三小戲"(小旦、小生、小丑),逐漸發展而來的。主要活躍在農村及邊遠集鎮。因瑞州府治所在地(高安)特別盛行,且從藝人員較多,故五十年代始冠名為"高安採茶戲"。與江西其它地區的採茶戲以示區別。
生於斯,長於斯的高安採茶戲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主要以表現農民群眾的是非觀念,愛憎情緒,善惡報應的農村題材見長。唱腔以民間小調為主,保持基本腔格,依腔格填詞,反覆唱和。故事情節亦比較簡單,多是一事一議。舞台調度不大,基本以8字型穿行往復。表演上載歌載舞,歡快活潑。道白是藝術化的方言土語,詼諧幽默;"嬉笑怒罵,皆成文章",(魯迅語),為贛中老表們所喜愛。
表演形式
高安採茶戲中以"對子戲"(小旦、小丑)的表演最有特色。旦角略施粉黛,頭飾簪花,手持一方彩帕,身着長褶裙,足穿腳尖綴一紅線球的繡花鞋。以碎步為基本步法,扮相俏麗,做功細膩。歌聲悅耳,舞蹈活潑,予人以美的享受。
丑角(俗稱小花臉),則頭戴禮帽,着燈籠褲,腰間系一短裙,手持一柄摺扇,足蹬平底皂靴,鼻樑處塗一豆腐塊大小的白粉。以走矮子樁為基本步法。表演亦莊亦諧,插科打諢,趣味橫生。由他來演繹整台戲矛盾衝突的起承轉合,是整台戲的"魂",所以,梨園行里常有"無丑不成戲"、"丑是戲中膽"一說。
代表劇目
其地方色彩濃郁,小戲表演,載歌載舞,活潑輕鬆,"丑角"常為戲中之魂。大戲表 演則表情細膩,動作逼真,唱腔悠揚、婉轉、吐字明麗、清晰。1959年縣劇團在廬山為中共八屆八中全會獻演《四九看妹》。1964年赴北京懷仁堂獻演《小保管上任》,後由天馬電影廠拍成舞台藝術劇,在全中國上映。80年代,高安採茶戲 《孫成打酒》 、《喜鵲鬧梅》、《闖關》等劇目先後由宜春地區採茶劇團上北京演出,並獲好評。1993年,《孫成打酒》一劇被江西電視台攝成電視劇。
孫成打酒
《孫成打酒》 高安採茶戲傳統劇目之一,故事敘述了皮匠鄒三吉和徒弟相依為命,在高安開酒店。鄒皮匠嗜酒如命。孫成因常到桂英店中打酒,兩人便產生了愛慕之情。孫成每次打酒,桂英都未收錢。一次鄒皮匠見孫成私下數錢,以為孫成偷竊其財。一氣之下將孫成逐出。幾經曲折,誤會消除。最後鄒皮匠同桂英母親也情投意合,願結秦晉之好。於是明燭高照,雙喜臨門。
小保管上任
《小保管上任》 高安採茶戲劇目之一,劇情為老保管因要擔任飼養員而卸任,群眾舉薦其孫女承紅接任保管員一職。老保管夫婦擔心孫女年紀輕,挑不起"管家"重擔,幾番試測,特別是與重私利的"尖尖鑽"的一場鬥爭中,承紅大公無私,贏得大家的信任,接過鑰匙,當上了"小保管"。[3]
四九看妹
《四九看妹》 高安採茶戲傳統劇目之一。1959年7月曾奉調上廬山為出席中央全會的領導同志匯報演出,受到中央首長的普遍好評。故事敘述小伙子四九與姑娘銀心相愛。四九要下廣東經商,與銀心辭行。銀心便要四九給她買東西,四九假意不買而引起兩人之間一場誤會,最後,疑雲散去,兩人重歸於好。該戲載歌載舞,幽默風趣,整台戲節奏歡快活潑,氣氛熱鬧喜慶,旋律悠揚流暢,語言亦莊亦諧,情節絲絲入扣,生活氣息濃郁,喜劇風格鮮明。處處洋溢着青年男女開朗、豁達、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
游湖
《游湖》 高安採茶戲傳統劇目之一。故事敘述惡少陳文借游湖之機調戲船家女玲瓏,不想反被機智美麗的漁家女所嚴懲。該劇演出形式活潑,唱腔優美多變。
羅帕寶
《羅帕寶》 尚書之女陳賽金為夫(王舉人)赴考餞行,僕人姜雄嗣機將羅帕寶偷去。王舉人輕信流言,憤然休妻。身懷六甲的陳賽金忍辱負重,賣身為奴,在店主姐的救助下,將兒哺育成人。其子錦龍中試為官,出巡問案,懲處惡賊,痛撻頑父,為母雪恥伸冤。
代表人物
高安採茶戲創造的輝煌業績,屢屢引起世人矚目,戲以人傳,人以戲名,好戲連台,人才輩出。五十多年來,在贛中紅土地上,集結和造就了諶國泰、黎花英、羅運憨、吳其多、彭金花、劉如南、黃銀泉、彭金城、劉世棉等幾代表演藝術家,還有著名編導作曲黃凱、漆薪傳、馬正太、吳有漢、楊炳輝、劉敏濤、陸有勤、單世禎等,他們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創作功底至今仍為人們津津樂道。新時期里,一批中青年演員脫穎而出,艾光明、肖建新、李小寶、蘭光炎、蘭芬、毛建舟、褚鳳榮、饒華、馬糯英、吳選秀等,他們有的文武兼備、身懷絕技;有的唱做俱佳、聲情並茂,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青春年華和聰明才智。尤其是胡桔根、趙日祥、鄒紅生、伍經緯、單松甫等一批中青年編導作曲的崛起,更為高安採茶戲的繁榮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至今,高安採茶劇團已通過江西省文藝學校、宜春學院高安校區以及隨團辦班等方式,培養了三批青年演員,如今均已成為劇團的骨幹力量。1995年,在全省首屆少兒藝術節上,學員李高陽一舉奪得表演一等獎;2005年在全省第二屆少兒藝術節上,學員徐彎、陳夢瑤、陳歡等學員又獲表演二等獎;從2000年到現在的中國"推新人"三屆比賽中,高安採茶劇團青年演員況慧、席燕娟、況迪等也都分獲一、二、三等獎。在新世紀裡,高安採茶戲又一代新人在崛起。
一代名丑
一代名丑,已故著名高安採茶戲表演藝術家諶國泰先生,早年飾演的四九,唱、念、做功極具個性特色,至今無人能及,堪稱絕唱。他的矮樁功步法嫻熟,輕鬆靈巧,高低錯落,花樣不斷翻新,令人賞心悅目,酣暢快意。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帽子功十分了得,表演中,頭上禮帽,毋需用手幫扶,只憑頭部肌肉的運動,禮帽時而移至後腦,時而滑向眉心,時而左傾,時而右斜,不停地在頭上打轉轉。滑稽有趣,諧而不俗。把一個活潑調皮,風趣幽默,聰明睿智的青年後生刻畫得準確生動,惟妙惟肖。這一絕活,傾倒無數觀眾,無不為之嘖嘖稱奇,交口讚譽。
戲曲表演中的高難度技巧,是經過演員長期刻苦訓練才能掌握的,它對演員刻畫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內心活動,烘托劇情氣氛,提高藝術欣賞性是非常重要的。遺憾的是,現在的許多演員已經很少進行這種高難度的技巧訓練了,失傳久矣,令人扼腕嘆惜。
銀心的扮演者彭金花同志,也是一位藝術造詣頗深的著名高安採茶戲表演藝術家。她生於梨園世家,科班出身,後又拜著名旦角演員黎花英為師,藝術上日臻成熟。筆者以為,縱觀其長期的藝術實踐,彭金花同志突出的藝術成就是對高安採茶戲聲腔藝術的傳承與發展。她能夠結合自身特長、博採群藝、融會貫通、弘揚光大。可以說已自成流派,應儘快進行系統總結、提高。
彭金花的嗓音甜美圓潤,音域高亢寬廣,韻味醇厚純正,行腔委婉多姿,酣暢中見俏麗,細膩中顯灑脫。跌宕起伏,節奏感極強。在處理較長拖腔中,巧妙地運用裝飾滑音進行曲牌的轉換與銜接,醇冽延綿,峰迴百轉,一氣呵成,似乎難以覺察一絲換氣之隙。餘音繞樑,令人嘆為觀止。
在《四九看妹》中飾演銀心,扮相清新,俏麗可人。碎步輕盈,歡快活潑,絹功嫻熟,旋拋自如。以目傳情,媚而不俗,天真爛漫,嬌態可掬。把一個熱情好客、愛情專一、純潔無瑕,待字閨中的青春少女刻畫得極其生動、傳神。
名家
黎花英同志飾演的高安採茶戲《杜十娘》中的杜十娘,是其演藝生涯中濃墨重彩的一筆。大段的唱腔,隨着劇情的深入,時而似涓涓流水,平緩悠然,令人陶醉;時而如急風驟雨,摧枯拉朽,叫人悚然。特別是悲情哭腔,"冤家呀……";拖腔里揉和有花腔,花腔中摻入了咽腔。聲聲是淚,字字是血;泣訴相疊,悲憤交加。撕肝裂肺的哀怨,動天地,泣鬼神。把一個生活在社會最底層,受盡封建壓迫,力圖衝破樊籠的桎梏,追求美好幸福;卻又被無情拋棄的青樓女子悲憤苦楚的心情,刻畫得淋漓盡致,入木三分。每至此,現場觀眾無不為之動容,台上台下唏噓一片。藝術感染力十分強烈。此情此景,至今讓大家難以忘懷。試想,如果沒有作曲家的吸收與改革,沒有演員的第二次創作,是很難達到這種藝術效果的。
高安採茶戲聲腔藝術取得的豐碩成果,經歷了幾代人艱苦地不懈努力。在"讓地方小劇種向新歌劇發展"的激烈爭論中,以及十年內亂的磨難中,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的。使之成為江西採茶戲"四朵金花"里的一支奇葩。
現狀
進入21世紀,非常遺憾地感覺高安採茶戲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惑與尷尬。許多劇團英才匱乏,後繼無人。戲劇院場門可羅雀,冷冷清清,往日的風光不再。這癥結到底出在哪?除了如今娛樂媒體呈多元化的趨勢以外,傳統戲曲的改革等深層次的問題是否也應提到議事日程上來。高安採茶戲應以編排短小精悍,貼近生活的城鄉小劇為主。小戲主題突出,人物不多,布景簡潔,道具較少。語言、肢體動作可以精雕細刻。音樂鑼鼓多些喜慶熱鬧。聲腔道白地方色彩濃些,再濃些。不必拘泥不合時宜的程序化的東西。提倡回歸自然,回歸原生態。但也要防止低俗、色情、宿命、反動的沉渣泛起。大力培養身懷絕技的藝術領軍人物。高歌時代主旋律,為民眾提供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糧。"東北二人轉",之所以紅遍東三省,唱響中國,除了與趙本山等表演藝術家大力推崇以外,其喜慶歡快、幽默風趣、風格鮮明的地方藝術特色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江西民間文化宜春篇之高安採茶戲 , 快資訊 2019-12-02
- ↑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探尋高安採茶戲發展之路 , 大江網 2016-12-19
- ↑ 高安採茶戲《小保管上任》 , 快資訊 2018-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