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骨髓抑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骨髓抑制
圖片來自優酷

骨髓抑制是指骨髓中的血細胞前體的活性下降。

簡介

血流里的紅細胞白細胞都源於骨髓中的幹細胞。血流里的血細胞壽命短,常常需要不斷補充。為了達到及時補充的目的,作為血細胞前體的幹細胞必須快速分裂。化學治療(Chemotherapy)和放射治療(radiation)、以及許多其它抗腫瘤治療方法,都是針對快速分裂的細胞,因而常常導致正常骨髓細胞受抑。 骨髓抑制的級別診斷:骨髓的抑制程度根據WHO分為0~Ⅳ級:0級:白細胞≥4.0×109/L,血紅蛋白≥110g/L,血小板≥100×109/L,Ⅰ級:白細胞(3.0~3.9)×109/L,血紅蛋白95~100g/L,血小板(75~99)×109/L,Ⅱ級:白細胞(2.0~2.9)×109/L,血紅蛋白80~94 g/L,血小板(50~74)×109/L,Ⅲ級:白細胞(1.0~1.9)×109/L ,血紅蛋白65~79 g/L,血小板(25~49)×109/L,Ⅳ級:白細胞(0~1.0)×109/L ,血紅蛋白<65g/L,血小板<25×109/L。   骨髓抑制通常發生在化療後。因粒細胞平均生存時間最短,約為6-8小時,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現為白細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時間約為5-7天,其下降出現較晚較輕;而紅細胞平均生存時間為120天,受化療影響較小,下降通常不明顯。多數化療藥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見於化療後1-3周,約持續2-4周逐漸恢復,並以白細胞下降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數藥如健擇、卡鉑、絲裂黴素等則以血小板下降為主。所以在化療後可檢測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來判斷是否發生了骨髓抑制。

評價

骨髓抑制是多數化療藥的常見毒性反應,大多數化療藥均可引起有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使周圍血細胞數量減少,血細胞由多種成分組成,每一種成分都對人體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任何一種成分的減少都使機體產生相應的副反應.較常見的藥物如:阿黴素泰素卡鉑異環磷酰胺長春鹼類等。 骨髓抑制通常發生在化療後。因粒細胞平均生存時間最短,約為6-8小時,因此骨髓抑制常最先表現為白細胞下降;血小板平均生存時間約為5-7天,其下降出現較晚較輕;而紅細胞平均生存時間為120天,受化療影響較小,下降通常不明顯。多數化療藥物所致的骨髓抑制,通常見於化療後1-3周,約持續2-4周逐漸恢復,並以白細胞下降為主,可有伴血小板下降,少數藥如健擇、卡鉑、絲裂黴素等則以血小板下降為主。所以在化療後可檢測白細胞和血小板的數量來判斷是否發生了骨髓抑制。 如果是化療引起,化療後當絕對粒細胞計數(ANC)≤0.5×109/L時,對患者採取保護性隔離,應用粒細胞刺激因子(G-CSF),抗菌素等直至血象恢復至ANC≥2.0×109/L.當出現感染性發熱時抗菌素應用至感染控制.有其他症狀時應對症治療。 目前化療後骨髓抑制的分度採用的是世界衛生組織抗癌藥物急性及亞急性毒性反應分度標準(表1)。以前對紅系抑制的關注較少,原因在於貧血的處理相對簡單而且見效迅速,輸血或輸入濃縮紅細胞均可。但實際上貧血不僅使患者的組織乏氧導致一般狀況差,而且還可能降低放療或化療的效果。對粒系抑制而言,中性粒細胞絕對值比白細胞總數更為重要。注意兩個關鍵節點:一是中性粒細胞絕對值低於1×109/L,二是血小板計數低於50×109/L 。它們分別是3度粒細胞減少和3度血小板減少臨界點[1] ,是容易出現併發症的信號,也是需要給予干預的指征。

視頻

什麼是骨髓抑制?

好看視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