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远宦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远宦帖
图片来自国立故宫博物院

远宦帖〉,又称《省别帖》,为晋代王羲之草书尺牍的双钩廓填本,是唐代摹本。材质为纸本,纵24.8公分,横21.5公分,6行,53字。现在收藏于台湾台北的国立故宫博物院

此帖首见于《法书要录》卷十右军书记。《宣和书谱》即称〈远宦帖〉。亦刻入〈淳化阁帖〉卷六;〈大观帖〉、〈鼎帖〉、〈宝贤堂帖〉、〈澄清堂帖〉(孙承泽本)均曾刻入。清道光间,叶志诜得王献之〈送梨帖〉,将此帖一同上石。后杨守敬又刻入其〈邻苏园法帖〉中。[1] 北宋曾入大观,宣和内府,有大观,宣和诸印玺,卷首徽宗赵佶瘦金书签,上钤双龙方印。专用于古法书者。后曾入金明昌内府,及北燕张氏,后归贾似道。明时曾为秀水项元汴所藏,入清由耿会侯,安岐所递藏,曾著录于《墨缘汇观》,订为唐人钩摹本。嗣入清内府,而未钤内府收藏印,故石渠亦无著录。今藏国立故宫博物院,曾先后辑入故宫法书晋王羲之真迹册,《故宫历代法书全集》第一册影印行世。

原文

省别具。足下小大问为慰。多分张。念足下悬情。武昌诸子亦多远宦。足下兼怀。并数问不。老妇顷疾笃。救命。恒忧虑。馀粗平安。知足下情至。

作品赏析

用笔与气势

《远宦帖》草法以简约为主,虽间有萦绕,亦简略不繁。两字连属者仅有“省别”、“小大”、“子亦”、“数问”、“救命”、“足下”六处,无三字相连者。偶有收笔如章草者,如“不”字,也因笔毫不易遣锋之故,“远”字最后之萦绕,向上回笔处笔锋分岔,正能说明用笔为硬毫,使转、收纵不甚灵便。《远宦帖》其字间隔不大,较为拥密,与《十七帖》中间疏润者不类。字形多向横扁发挥,无一笔纵情直下者。行距颇有馀地。   

整篇气势虽不畅速,但和谐无碍,中无滞阻之处。笔画洒落有致,粗细之间匀净清爽,又不失其古朴之趣,从中甚可体会古人作草并不一味求其潦草恣肆,而是凝重而无阻塞;但全面来看,气充意随,一气呵成,如瀑流之激荡,时有浪花泛起,足可流连其间,领悟寄情其间,遣词造句之含蕴。

结构与章法

《省别帖》用笔的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晰,体现了王羲之草书线条的丰富性——用笔中的圆转、方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收笔、运笔过程中的运用与变化。其次,结构与章法方面的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等因素,也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


点画与书写

《远宦帖》与《天鼠膏帖》比较:《中国书法全集》载阿涛《远宦帖》文说:“(远宦帖)第五行末“安”字映带多一折笔,或许是摹时所误。”观之《天鼠膏帖》“要”字下部的“女”字书写与墨迹《远宦帖》的“安”字中的“女”一样,都是一个反手作“勒”(永字八法之一)的动作,并非摹误。区别在于《远宦帖》“女”字第一笔弧笔动作大,随之第二字则向内并,稍作顿住,继而“勒”后右旋;而刻本《天鼠膏帖》“女”字第一笔动作小,近乎直,相应地直接“勒”后左转压毫行笔。[2]

特征

在第三行的“远”、“宦”二字保留了明显的“节笔”痕迹。所谓“节笔”,是毛笔在碰触到纸张突起的折痕时,产生的无预期跳动所造成。[3]

参考文献

  1. 杨守敬集~邻苏园法帖(全集上1~4),每日头条,2017-11-11
  2. 王羲之《远宦帖》赏析,每日头条,2017-11-05
  3. 王耀庭等,《晋唐法书名迹》,台北:国立故宫博物院,2008,页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