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緊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通貨緊縮 |
中文名稱: 通貨緊縮 外文名稱: deflation 導致: 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 所屬領域: 經濟學 相關名詞: 通貨膨脹 |
通貨緊縮指:市場上流通的紙幣量少於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而引起的貨幣升值、物價普遍持續下跌的狀況。[1]
基本含義
對於通貨緊縮的含義,與通貨膨脹一樣,國內外還沒有統一的認識,從爭論的情況來看,大體可以歸納為以下三種:
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經濟衰退的貨幣表現,因而必須具備三個基本特徵:
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是一種貨幣現象,表現為價格的持續下跌和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即所謂的"雙要素論"。
第三種觀點認為,通貨緊縮就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被稱為"單要素論"。從上面的介紹可以看出,儘管對通貨緊縮的定義仍有爭論,但對於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這一點卻是共同的。
一般來說,單要素論的觀點對於判斷通貨緊縮發生及其治理更為科學。這是因為,通貨緊縮作為通貨膨脹的反現象,理應反映物價的變動態勢,價格的全面、持續下降,表明單位貨幣所反映的商品價值在增加,是貨幣供給量相對不足的結果,貨幣供給不足可能只是通貨緊縮的原因之一,因此,雙要素論的貨幣供給下降的界定,將會縮小通貨緊縮的範圍;而三要素論中的經濟衰退,一般是通貨緊縮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因此,用經濟衰退的出現來判斷通貨緊縮就太晚了。根據單要素論的觀點,判斷通貨緊縮的標準只能是物價的全面持續下降,其他現象可以作為尋找成因,判斷緊縮程度等的依據,但作為通貨緊縮的構成要素是不妥的。
長期的貨幣緊縮會抑制投資與生產,導致失業率升高及經濟衰退。對於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爭議。但經濟學者普遍認為,當消費者價格指數(CPI)連跌三個月,即表示已出現通貨緊縮。通貨緊縮就是產能過剩或需求不足導致物價、工資、利率、糧食、能源等各類價格持續下跌。2012年7月統計局公布數據顯示,6月份CPI同比上漲,工業品出廠價格(PPI)同比下降,中國經濟將進入通貨緊縮。一是物價的普遍持續下降;二是貨幣供給量的連續下降;三是有效需求不足,經濟全面衰退。這種觀點被稱為"三要素論"。
測試指標
依據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保羅·薩繆爾森的表述,價格和成本正在普遍下降即是通貨緊縮。也有學者將通貨緊縮細分為deflation與disinflation,前者的標誌是CPI(居民消費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轉為負數,亦即物價指數與前一年度相比下降;後者的標誌是CPI連續下降,亦即物價指數月度環比連續下降。
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的全面持續下降,判斷通貨緊縮的程度就必須解決兩個以下問題:一是用什麼指標來測度物價水平的變化;二是連續下降多長時間才可看作持續下降。反映物價總水平變化的指標,
最為常見的指標有三種:國民生產總值物價平減指數,生產者價格指數(即批發物價指數),消費者物價指數。而消費者價格指數又有兩種:一種是同比價格指數,另一種是環比價格指數。這兩種價格指數對於判斷價格走勢,有時是一致的,有時又會出現差異。對於一般的分析判斷,可以用同比價格指數,但據此得出的結論,對於輕度的通貨緊縮可能不太準確。
對於專業分析,用環比價格指數來衡量和判斷通貨緊縮的出現、程度更為合理與準確,但限於統計資料的不足,用環比價格指數時要對統計數據進行專業調整。
具體類型
通貨緊縮類型的劃分,對於全面準確地把握通貨緊縮的性質、機理,針對不同情況尋找不同的治理對策具有重要意義。按照不同的標準,通貨緊縮可以劃分為不同的類型,主要有:相對通貨緊縮和絕對通貨緊縮。
相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上,在適合一國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的物價水平區間以下,在這種狀態下,物價水平雖然還是正增長,但已經低於該國正常經濟發展和充分就業所需要的物價水平,通貨處於相對不足的狀態。這種情形已經開始損害經濟的正常發展,雖然是輕微的,但如果不加重視,可能會有量變到質變,對經濟發展的損害會加重。
絕對通貨緊縮是指物價水平在零值以下,即物價出現負增長,這種狀態說明一國通貨處於絕對不足狀態。這種狀態的出現,極易造成經濟衰退和蕭條。根據對經濟的影響程度,又可以分為輕度通貨緊縮、中度通貨緊縮和嚴重通貨緊縮。而這三者的劃分標準主要是物價絕對下降的幅度和持續的時間長度。一般來說,物價出現負增長,但幅度不大(比如-5%),時間不超過兩年的稱為輕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較大(比如在-5%-10%),時間超過兩年的稱為中度通貨緊縮。物價下降幅度超過兩位數,持續時間超過兩年甚至更長的情況稱為嚴重通貨緊縮,上個世紀30年代世界性的經濟大蕭條所對應的通貨緊縮,就屬此類。
可以分為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和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
需求不足型通貨緊縮,是指由於總需求不足,使得正常的供給顯得相對過剩而出現的通貨緊縮。由於引起總需求不足的原因可能是消費需求不足,投資需求不足,也可能是國外需求減少或者幾種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足,因此,依據造成需求不足的主要原因,可以把需求不足型的通貨緊縮細分為消費抑制型通貨緊縮、投資抑制型通貨緊縮和國外需求減少型通貨緊縮。
供給過剩型通貨緊縮,是指由於技術進步和生產效率的提高,在一定時期產品數量的絕對過剩而引起的通貨緊縮。這種產品的絕對過剩只可能發生在經濟發展的某一階段,如一些傳統的生產、生活用品(像鋼鐵、落後的家電等),在市場機制調節不太靈敏,產業結構調整嚴重滯後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絕對的過剩。這種狀態從某個角度來看,它並不是一個壞事,因為它說明人類的進步,是前進過程中的現象。但這種通貨緊縮如果嚴重的話,則說明該國市場機制存在較大缺陷,同樣會對經濟的正常發展產生不利影響。
可以把通貨緊縮分為顯性通貨緊縮和隱性通貨緊縮。
界定通貨緊縮,在一般情況下可以而且能夠用物價水平的變動來衡量,因為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是一種貨幣現象。但是如果採取非市場的手段,硬性維持價格的穩定,就會出現實際產生了通貨緊縮,但價格可能並沒有降低下來的狀況,而這種類型的通貨緊縮就是隱性通貨緊縮。隱性通貨緊縮的存在為我們的判斷帶來了困難,但並不影響我們以物價水平的變化作為通貨緊縮的標準,就像隱性通貨膨脹的存在,不影響我們以物價水平作為通貨膨脹是否發生的判斷標準一樣。
影響危害
長期以來,通貨緊縮的危害往往被人們輕視,並認為它遠遠小於通貨膨脹對經濟的威脅。然而,通貨緊縮的歷史教訓和全球性通貨緊縮的嚴峻現實迫使人們認識到,通貨緊縮與通貨膨脹一樣,會對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危害。
1.加速經濟衰退
通貨緊縮導致的經濟衰退表現在三方面:一是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得企業產品價格下跌,企業利潤減少甚至虧損,這將嚴重打擊生產者的積極性,使生產者減少生產甚至停產,結果社會的經濟增長受到抑制。二是物價的持續、普遍下跌使實際利率升高,這將有利於債權人而損害債務人的利益。而社會上的債務人大多是生產者和投資者,債務負擔的加重無疑會影響他們的生產與投資活動,從而對經濟增長造成負面影響。三是物價下跌引起的企業利潤減少和生產積極性降低,將使失業率上升,實際就業率低於充分就業率,實際經濟增長低於自然增長。
2.導致社會財富縮水
通貨緊縮發生時,全社會總物價水平下降,企業的產品價格自然也跟着下降,企業的利潤隨之減少。企業盈利能力的下降使得企業資產的市場價格也相應降低。而且,產品價格水平的下降使得單個企業的產品難以賣出,企業為了維持生產周轉不得不增加負債,負債率的提高進一步使企業資產的價格下降。企業資產價格的下降意味着企業淨值的下降和財富的減少,通貨緊縮的條件下,供給的相對過剩必然會使眾多勞動者失業,此時勞動力市場供過於求的狀況將使工人的工資降低,個人財富減少。即使工資不降低,失業人數的增多也使社會居民總體的收入減少,導致社會個體的財富縮水。
3.分配負面效應顯現
通貨緊縮的分配效應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來考察,即社會財富在債務人和債權人之間的分配以及社會財富在政府與企業、居民之間的分配。從總體而言,經濟中的債務人一般為企業,而債權人一般為居民。因此,社會財富在債務人與債權人之間的分配也就是在居民和企業之間的分配。
企業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由於產品價格的降低,使企業利潤減少,而實際利率升高,使作為債務人的企業的收入又進一步向債權人轉移,這又加重了企業的困難。為維持生計,企業只有選擇籌集更多的債務來進行周轉,這樣企業的債務總量勢必增加,其債務負擔更加沉重,由此企業在財富再分配的過程中將處於更加惡劣的位置。如此循環往復,這種財富的分配效應不斷得到加強。
4.可能引發銀行危機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有利於債權人而有損於債務人。通貨緊縮使貨幣越來越昂貴。這實際上加重了借款人的債務負擔,使借款人無力償還貸款,從而導致銀行形成大量不良資產,甚至使銀行倒閉,金融體系崩潰。因此,許多經濟學家指出:"貨幣升值是引起一個國家所有經濟問題的共同原因"。
歐盟統計局2015年1月7日公布的數據顯示,歐元區2014年12月通脹率初值為負0.2%,為2009年10月以來首次跌入負值,市場對歐元區面臨通縮風險的擔憂加劇。新年伊始,不斷下跌的國際原油價格令全球經濟通縮風險陡增,日本和歐洲央行或加碼量化寬鬆抵抗通縮。
利弊
一般來說,適度的通貨緊縮,通過加劇市場競爭,有助於調整經濟結構和擠去經濟中的"泡沫",也會促進企業加強技術投入和技術創新,改進產品和服務質量,對經濟發展有積極作用的一面。
通縮對於遏制炒房和促使部分本該有還款能力的人,提前還款有促進作用。在人們看中貨幣貶值而紛紛借錢,造成債務規模不斷擴大的情況下,通縮是非常好的遏制手段,可以遏制人們拚命借錢置換固定資產,再拿固定資產抵押繼續借錢購置固定資產,而後等待貨幣貶值從中獲利的行為。可遏制因此帶來的債務規模不斷擴大造成惡性循環的結果。在通縮的時候,可以對某些實業進行補貼和政策福利,可以引導固定資產中的資金流向實體經濟。通縮還能遏制資本外流,並能提高已經外流後的資本回流時的代價,防止國際惡意大資本"抽血"行為。
通縮還能在本國貨幣國際化時候產生積極作用,只有慢慢升值的錢才會被全世界所歡迎,每種貨幣在成為國際流通貨幣前,都會經歷一波強勁的升值時段,所以通縮並不一定意味着經濟不行,而是一種經濟操控的手段,可以配合其它的輔助措施(如減稅,補貼等)來引導資金的走向。美元對全世界的"剪羊毛"其實也算是通縮手段。
但過度的通貨緊縮,會導致物價總水平長時間、大範圍下降,市場銀根趨緊,貨幣流通速度減慢,市場銷售不振,影響企業生產和投資的積極性,強化了居民"買漲不買落"心理,左右了企業的"惜投"和居民的"惜購",大量的資金閒置,限制了社會需求的有效增長,最終導致經濟增長乏力,經濟增長率下降,對經濟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群眾的長遠利益不利。由此看來,通貨緊縮對經濟發展有不利的一面。為此,我們必須通過加大政府投資的力度,刺激國內需求,抑制價格下滑,保持物價的基本穩定。
與通貨膨脹相反,通貨緊縮意味着消費者購買力增加,但持續下去會導致債務負擔加重,企業投資收益下降,消費者消極消費,國家經濟可能陷入價格下降與經濟衰退相互影響、惡性循環的嚴峻局面。通縮的危害表現在:物價下降了,卻在暗中讓個人和企業的負債增加了,因為持有資產實際價值縮水了,而對銀行的抵押貸款卻沒有減少。比如人們按揭購房,通縮可能使購房人擁有房產的價值,遠遠低於他們所承擔的債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