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蜀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蜀道穿越秦岭和大巴山,山高谷深,道路崎岖,难以通行,诗仙李白曾作《蜀道难》一诗,具言蜀道之艰难。通常学术研究中提到的"蜀道",是指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故道、傥骆道(堂光道)以及由汉中通往蜀地的金牛道、米仓道等。

蜀道

中文名称;蜀道

外文名称;The ancient intones

地理位置;跨越关中平原、秦巴山区、

         成都平原三大地形区

气候 类型;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开放时间;全天

著名景点;陈仓道、金牛道、米仓道等

解释;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

出自;李白《蜀道难》

自古美称;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起止点;北起西安,南至成都

长度;约1000余公里

历史;3000多年

蜀道申遗自2011年在广元启动。此前各市州共推荐了金牛道等古道上的95处文化遗址,经专家讨论,最后推荐了4条古道、68处文化遗产点。在地域上,4条古道涵盖四川省7市26区县,古道(遗产点)的时间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最晚到清朝。其中,金牛道文化遗产点33处,米仓道文化遗产点19处,阴平道5处,荔枝道11处。[1]

2016年1月,四川省确定将成都片区的王建墓、朱悦熑墓、明蜀王陵墓群、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和邛窑遗址等七处文化资源纳入蜀道申请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范围。

出处

蜀中的道路。亦泛指蜀地。 唐 李白蜀道难》诗:"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唐温庭筠《过华清宫二十二韵》:"早梅悲蜀道,高树隔昭丘。"《隶续·汉建平郫县碑宋洪适释:"右《建平郫县碑》二十九字。建平者,哀帝之纪年,其五年已改为元寿矣……殆蜀道未知改元尔。"《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谓松曰:'蜀道崎岖,远来劳苦。'" 明 赵震元为李公师祭袁石寓宪副》:"英雄裂蜀道之篇名,公(袁可立子)遂先辈之误。"陈毅 《咏三峡》:"蜀道真如天,江行万山间。"

古蜀道,从广义上说,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罗江、绵阳、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而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拐,之后沿褒河过石门,穿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000余公里。

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以及蜀地范围内的道路。以成都为原点看:自成都向北,由陕入蜀的,有翻越秦岭到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古时汉中属蜀国),有从汉中翻越大巴山入蜀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又称洋巴道),有由甘肃入蜀的阴平道;自成都向西,有连接西藏通西域的茶马古道;成都以南,有由云南入蜀的五尺道和在此基础上拓展可通向南亚的西南丝绸之路;成都以东,有自三峡溯长江而上的水道。[2]

从狭义上说,仅包括四川境内的路段,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棋盘关,全长约450公里。

狭义的蜀道,是指翻秦岭过巴山、连接陕西西安四川成都的道路。由关中通往汉中的褒斜道、子午道、陈仓道、傥骆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等组成。"栈阁北来连陇蜀"的诗句,就真实的记录了古代蜀地陆路交通的景象。

各道分述

金牛道

开通时间:战国中期(公元前316年前后)

全长:约600公里

路线:成都出发,经德阳罗江县、绵阳梓潼县,至广元剑阁县,过剑门关至昭化,渡嘉陵江,经广元朝天区往东北方向至陕西宁强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

金牛道又叫蜀栈,金牛道是古代川陕的交通干线,此道川北广元到陕南宁强一段十分险峻。诗人李白赞叹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就是指的这一段。

金牛道的开辟时间或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得名源于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所以也被称为石牛道,又称南线道或蜀栈。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传说最早见于西汉末年著名学者杨雄所作的《蜀王本纪》,其后阚马因十三州志》、常璩华阳国志》、郦道元水经注》等书均有记载。

金牛道的得名,源自一个传说:蜀王已有"褒汉之地",因猎谷中,而适与秦惠王相遇。其后秦欲攻蜀,在二王相会之处列置了几头石牛,在石牛的尾巴下边置放了一些黄金,扬言石牛能粪金。蜀王贪金,但是秦惠王说道路艰险,运不过去,命五丁力士率千余人凿山开路迎牛,于是就有了金牛道。

而实际情况更可能是战国后期,蜀国与秦国共同开发的一条连通秦岭内外的商贸与文化交流的通道。

金牛道是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从建成以来,金牛道便成为联系川陕最重要的蜀道。而现代的川陕公路、宝成铁路也沿金牛道修建。

考古学家在昭化有不少重要的发现,包括一座距今2000多年前的西周古城址。而金牛道的历史,也可以从昭化讲起。

蜀王开通了金牛道,觉得这里位置重要,便把自己的弟弟葭萌封在了昭化。不过葭萌马上就起了反叛之心,他甚至打算与三峡一带的巴王联合,进军成都。蜀王亲率大军平叛,葭萌跟巴王自知抵挡不住,就去秦国求援,秦惠文王便借此机会伐蜀,在昭化附近打败蜀军,之后又灭亡巴国,尽收巴蜀之地。

史料显示,秦灭巴蜀后,对巴蜀地区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史记·货殖列传》记"秦破赵,迁卓氏……诸迁虏少有馀财,争与吏,求近处,处葭萌"。葭萌,就是现在的昭化。这次在昭化附近除了古城址外还发现了一批战国至西汉的墓葬,具有秦文化的特点,似可证明,当年秦人入川,正是从这里的金牛道上走过。

后来刘备从荆州入川,驻兵于此,最终成就帝业,便把这里改名为汉寿,寓意蜀汉的统治与日月同寿。不过,到了宋朝,赵匡胤派手下大将王全斌经金牛道攻打后蜀国,结果王全斌一路烧杀抢掠。赵匡胤知道后,为示安抚,便把这里改名为"昭化",寓意"昭示帝德,化育人心"。

古时的昭化,不仅是金牛道的要冲,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嘉陵江在城东与白龙江汇合,直通古渝州(今重庆),因此城中终日是舟船川流不息,车马络绎不绝。"桔柏古渡"是古今文人吟咏之地,唐代的杜甫、明代的杨慎都有题咏。

金牛道上,最险要之处就是剑门关。绵延数百里的大剑山七十二峰形如利剑,却在其中有一个天然的缺口,这个缺口便是今天"剑门关"之所在。"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说的也正是这里。[3]

以一敌万自然是夸张了,但剑门关确实是从未被人从正面攻破过。蜀汉后期,姜维以三万之众,凭借剑门关的天险,抵御钟会的十万大军,还多次取胜。直到邓艾偷渡阴平道,刘禅不战而降,诏令姜维投降,剑门关这才失守。

蜀道太难走呵,简直难于上青天;传说中蚕丛和鱼凫建立了蜀国,开国的年代实在久远无法详谈。自从那时至今约有四万八千年,秦蜀被秦岭所阻从不沟通往返。西边太白山有飞鸟能过的小道。从那小路走可横渡峨眉山顶端。山崩地裂蜀国五壮士被压死了,两地才有天梯栈道开始相通连。上有挡住太阳神六龙车的山巅,下有激浪排空迂回曲折的大川。善于高飞的黄鹤尚且无法飞过,即使猢狲要想翻过也愁于攀援。青泥岭多么曲折绕着山峦盘旋,百步之内萦绕岩峦转九个弯弯。屏住呼吸仰头过参井皆可触摸,用手抚胸惊恐不已徒长吁短叹。

五代时期,当时还是后唐大将军的石敬瑭,也无法从正面攻破剑门关,他只能派人绕道,前后夹击方将剑门关拿下。后来,徐向前率领的红军,也是从东、西、南三面包围才攻下剑门关。徐向前对剑门关的地形记忆犹新,"战后,我去剑门关一看,真是个奇怪的地形。你从北面来的话,它是个高山,一壁千仞,险恶万分。你从南面来的话,它是坡地。南攻容易北攻难。"

骑友"老河"从北面的昭化骑行至剑门关,路程只有短短38公里,但是这却是他经历过的坡度最大的一段路,他整整骑了6个小时才抵达剑门关景区。

一路上,他看到了不少金牛道的遗存。不过到了剑门关的关楼,却发现这座楼实在有点"新"。1936年修公路,原来的关楼被全部拆毁了。如今看到的关楼,是2009年重新修建的。

可怕的岩山栈道实在难以登攀!山峰座座相连离天还不到一尺;枯松老枝倒挂倚贴在绝壁之间。漩涡飞转瀑布飞泻争相喧闹着;水石相击转动像万壑鸣雷一般。剑阁那地方崇峻巍峨高入云端,只要一人把守,千军万马难攻占。

广元往东33公里,有明月峡。这里原名朝天峡,因唐玄宗来此避难,当地官员在此接驾朝拜而得名。明清后,取李白"清风清,明月明"的诗意,改为明月峡。

这段峡谷特别之处,就在于这里集水道、纤夫道、栈道、驿道、公路、铁路古今六道于一峡,有远古时候山民们走出的羊肠小道,有通过这里的金牛道,有峡中江边船工们修建的纤夫道,有嘉陵江上的船道,有民国时期修建的川陕公路,还有川陕公路对面的五十年代修建的宝成铁路隧道。所以,这里也被誉为"中国交通史博物馆"。

想要开通金牛道,就必须想办法通过明月峡。古人的办法是在崖壁凿孔架木,修建栈道。到了近代,栈道无法满足交通需求了,就必须在此开辟公路。但是明月峡全是石壁,简直是无处下手。工程技术人员只好沿明月峡古栈道的上方崖壁,用炸药硬生生炸出一条凹槽式的道路。如今,这段凹槽式的公路仍留在明月峡上方,就是老川陕路上有名的"老虎嘴"公路。[4]

子午道

路线:西安-子午镇-宁陕-洋县-汉中

它从今西安市开始向正南,沿子午谷入山后不久,即转入淬水河谷,溯谷而上,翻越秦岭,稍折西南,经洵河上游,南过腰竹岭,顺池河到汉江北岸的池河镇附近,又陡转西北,大致沿汉江北岸,经石泉县,绕黄金峡西到洋县,再西到汉中。

据《汉书·王莽传》载,西汉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秋,莽以皇后(王莽之女)有子孙瑞,通子午道。子午道从杜陵直绝南山(秦岭),径汉中"。因为古代以北方为子,南方为午,而这条位于首都长安正南的道路一开始就呈南北走向,所以被称为子午道。也有人说称为子午道是因为古代以子午象征水火、象征天地、象征牡牝、象征皇帝和皇后的缘故。

长安沿沣河上行,越秦岭经宁陕、石泉达汉中。这条道有新旧两线,古道乃汉魏时期顺池河下行至石泉;六朝后的新线才是经江口、宁陕达石泉,全程520公里。东汉安帝元初二年(115年),先零羌叛,断陇道,寇三辅,入益州,据汉中。由于西夷虐残,桥梁断绝,致使嘉陵、褒斜两道皆受影响,而通子午道。延光四年(125年)安帝刘诂诏益州刺史罢子午道,通褒斜道。唐代"涪州贡生荔枝,取道西乡驿沿子午河入谷,至长安不过三日"。在秦岭诸道中,子午道最为冷落,天宝年间从四川涪陵运送新鲜荔枝到长安,为使荔枝色香味不变,才取捷近的子午道。

子午道的得名,是因为子午谷和长安南行的一段道路都为南北方向---古人以"子"为正北,以"午"为正南。子午道的历史比荔枝道要早,有研究认为最迟在战国时期就已开通。

子午道最早见诸文字始于刘邦。公元前207年,汉高祖刘邦于"鸿门宴"后,被迫由霸上去南郑就汉王位时,走的即是子午道。刘邦到达汉中以后,为了向项羽表示他再无争霸中原之意,便采用了张良的建议,把子午道的栈道烧掉。后来,韩信提出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刘邦开始假装重修子午道的栈道,对方以为刘邦是要从子午道进攻了,连忙调动军队严守子午谷,却没料到刘邦的主力已经从西边的陈仓道进入关中。

刘邦利用子午道争霸成功,不过子午道却再次被烧毁,直到西汉末年才由王莽下令修复,并设置了子午关,由此子午道正式成为官道。东汉安帝年间,由于战争持续十余年之久,故道和褒斜道两条国家驿道均断,子午道遂辟为长安、汉中、四川间的驿路。

子午道的兴盛还是在唐朝。由于荔枝的运送,官府对子午道不断修治,道上行人越来越多。诗人杨凝在《送客人蜀》中写道,"明朝骑马摇鞭去,秋雨槐花子午关。"说明他送的客人正是从子午道入蜀。玄奘也是从子午道经由汉中进入四川

安史之乱以后,荔枝道逐渐衰落,不过旅客还是络绎不绝。到了清朝,随着对子午道频繁使用和对秦岭山区的开发,子午道上出现了宁陕厅这个县级城市及江口镇、洵阳坝、迎凤坝、两河口等重要集镇。

历史上,子午道上的战火不断。早年间,以关中为根据地的政权常常将子午道用作进攻汉中、安康以至四川、湖北等地的通道。与此同时,以南方为根据地的政权也将子午道用作攻打北方长安的通道。

宋金对峙时,南宋除了在大散关屯戍重兵外,还在子午谷口置立堡塞,以备金人进袭。清康熙平定吴三桂叛乱,曾派大将图海由子午道进攻汉中。到红军长征时,红二十五军沿子午道北上。西安解放时,胡宗南由子午道南逃。

汉代的摩崖石刻《石门颂》中对子午道的险状作过这样的描述:子午道上,上面是悬崖连绵,曲流绕山;下面是幽谷深渊,飞瀑直泄。平缓处道路泥泞,苔藓遍地;山道上荆棘丛生,乱石塞道。行至险处,如履虎尾,空车快马也难行进。毒蛇猛兽时有出没,秋天未到,霜就毁了庄稼。

过去的子午道,甚至连牲畜都不能通过。所以,货物通过子午道,只能是人来背。从子午道北口的长安县子午镇,到南口的西乡县子午镇,600多里路,人背着货物一天只能走50里。

子午道的险峻,诸葛亮也不敢挑战。第一次北伐时,大将魏延提出了"子午谷奇谋",即由他率兵五千,走子午谷直取长安,诸葛亮再率大军走褒斜道与其会师。但诸葛亮一生用兵谨慎,认为该计划过于冒险而未采用。

有人批评诸葛亮太过于保守,但历史上,带兵走子午道的,大多没能成功。曹魏大将曹真后来伐蜀时,就取道子午道,结果遇上大雨连绵,栈道断绝,曹真用了一个月,才走了一半路程,只好撤退。东晋名将桓温伐前秦,他让部将司马勋由汉中出子午谷进攻西安,结果未出谷道就被秦军击败。明末,闯王高迎祥从汉中进攻西安,在孙传庭的严守下无法攻克,他便想从子午道偷袭,但是孙传庭却在子午谷的黑水峪以逸待劳,双方激战四天后,高迎祥溃败,后被俘,送往京城处死。这之后,才有了闯王李自成。

现今西安南郊的子午峪口,便是子午道的北口。在峪口边的南豆角村是从关中进入子午道的最后一个村子,以往南来北往的旅客,很多都要在这里歇脚。南豆角村也因为这些旅客而繁华起来。据《长安百村》中记载,1949年以前,南豆角村里仅饭馆和客栈就有40多家。旧社会,南豆角村人中依靠"跑南山"(通过子午道运输和贩卖货物)度日的人也不在少数。

关于南豆角村村名的由来,有说法称"豆"其实是"堵"。子午道是历代中原统治者必须严防死守的区域,所以,在子午道的北口便有了南堵角、北堵角和西堵角三个村落,形成夹角之势,刚好将子午口包住,在长期的流传中,人们便将拗口的"堵角"读成了"豆角"。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这里驻有重兵,修建了城墙。南豆角村仍保留着古老的城门楼。

不过,到了1958年修建西万公路(210国道)后,子午古道成为公路,子午峪一段逐渐被人们冷落。然而只要你说出"子午峪"三字,对方便会答曰"荔枝道"。作为荔枝道的延伸,杨贵妃爱吃新鲜荔枝的亊,至今为这里的人们津津乐道。[5]

连云道

开通时间 北魏(公元507年)

全长:约235公里

路线:从陕西宝鸡向南,到达凤县凤州镇后折向东南,越柴关岭进入汉中留坝县,再经勉县到达汉中

云道颇为取巧,北段借用故道(陈仓道)的一部分,南段则沿用褒斜道的路段。这样它既排除了褒斜道的途程险峡,又避免了故道的回曲绕折,既利用了故道的缓冲开阔,又利用了褒斜道的捷足先登。因而,自北魏新开凿此道以后,连云道上一直是畅通无阻。

连云道的历史,先要从故道讲起。

从汉中到西安,故道是翻越秦岭最古老的一条通道。秦代以前,古人们还没有开建栈道、架桥的能力,所以想翻山就只能绕远,从宝鸡向西南出散关,沿故道水(嘉陵江)前行---当时翻越秦岭最近的道路就是故道,虽然它相比后来的褒斜道已经绕了太远的路。

故道又称陈仓道。陈仓,古称西虢,是周秦文化的发祥地,即今天的宝鸡市,这里是故道和连云道的起点。

连云栈道的诞生,则是在褒斜道修通之后。由于走褒斜道比较快,古人便从故道上修了一条新路直插褒斜道。在凤县连云寺村头的古褒斜栈道口,有清乾隆年间一块石碑,上刻"对面古陈仓道"。

连云道,也因连云寺得名,再加上这里地势险峻,云天相接,确确实实是连云栈道。

大散关,也称散关,是连云道的起点。其得名有的说是因为大散岭或者散谷水,有的则说是因为这里是西周开国功臣散宜生封国的关隘。这里扼南北交通咽喉,自古就是"川陕咽喉",是兵家必争之地,据史料记载,大散关曾发生战役70余次。

不过,这里也是诗人留下墨宝的地方。相传老子西游,在大散关写下五千字的《道德经》,曹操过大散关留下了《晨上大散关》,其后还有唐代王勃、王维、岑参、杜甫、李商隐接连作诗,到了宋代的陆游在此抗击金兵时,更是留下了"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名句。

如今的大散关,已经成为旅游景点。这里群山叠嶂,古木蓊郁,大散岭下,清姜河激湍奔流。驴友"claler"曾从宝鸡出发重走这条古栈道。沿212省道往西南方向20公里到达大散关时,她发现,秦岭西段山势较之东段明显平缓很多,嘉陵江河道也较开阔,她面前的大散关,两旁的山头并没有多高,但河道在这里最窄,便让这里成为一处重要的关隘。

沿着崎岖的山路,再转十八个弯,就到了嘉陵江的源头。嘉陵江古称"故道水",因其发源于秦、汉时的故道县,这里属于陕西凤县。

如今的凤县,只是宝成铁路上一个不起眼的小站。但在自商周王朝建都关中以来的很长时期,却成了关中去汉中和四川路上一个无法回避的关口,历史上曾管辖过远至四川广元一带及甘肃东南部。据《凤县县志》记载,栈道开通后,栈道沿线客店、骡马店、饭馆和杂货铺越聚越多。不过因为战乱,这座古城却屡毁屡建。凤州古城的街巷里,遍地都是古砖、残瓦和石条。

甘肃作家王若冰曾两次从大散关翻过秦岭,去凭吊凤州古城。他没找到以前的衙门,只发现文庙被围在小学的院子里。坐在街边纳凉的老人指着一座破旧的木楼说:"这里是以前的烟馆和妓院。"

直至1935年前,连云道一直是川陕官道。当时的过往行旅、客商、成群结队的骆驼队、上百的马帮,来来往往,一片热闹景象。1936年,川陕(宝汉)公路通车,连云道便废弃了。

祁山道

开通时间: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全长:约300公里

路线:从甘肃天水出发,翻越祁山,经陇南市礼县、西和县、成县、徽县,到达汉中市略阳县。

祁山道因诸葛亮的"六出祁山"而闻名。那诸葛亮为何这么喜欢走祁山道呢?他无非是爱这里平坦易行。地势平坦才好排兵布阵,才是生来谨慎的卧龙先生的战场。

祁山道见诸历史,始于《尚书·禹贡》。其中写道,当时的梁州各地(秦岭以南的陕南、甘肃陇南、四川)通过祁山道往来交流,各地贡品经嘉陵江、渭河运达中原。

另外,祁山道往北进入草原,向南则连接金牛道进入四川,祁山道便成为一条沟通川蜀与西方的丝绸之路,在汉代十分繁荣。

唐代之后丝路中断,祁山道的地位随之下降。不过,茶马贸易开始活跃,这里成为茶马古道青藏线"唐蕃古道"的一部分。这一直持续到清代乾隆年间"边茶贸易"代替了"茶马互市",祁山道也渐渐淹没在茫茫史迹中。

资深驴友闵琦曾经自驾游遍了陇南地区的古道。他发现,在祁山道上,从礼县到西和只有短短56公里,却要经过秦西垂陵园、祁山堡、长道故城、塞道峡、石堡、法净寺石窟、西峪建安城遗址,这一连串古迹简直令人目不暇接。

秦人,便是在祁山道上崛起。祁山道上的礼县,是秦人的龙兴之地,秦早期的西垂都城和陵园都在这里。1917年,在礼县红河乡的王家东台出土了数十件青铜器,其中一件就是现藏北京国家博物馆的国宝"秦公簋"。

下山东行不远就到了祁山堡。这是西汉水西岸一个不大的小山包,山上的夯土城基清晰可见,城内的取水地道仍存。在山顶,有一武侯祠。与祁山堡对峙的是西汉水东岸的观阵堡,传说诸葛亮初出祁山时曾住在观阵堡。

"六出祁山",实际上是小说夸张的写法。诸葛亮其实只走过两次祁山:一出祁山,诸葛亮收复天水、南安、安定等郡,还设计收服了大将姜维。不过马谡却在街亭为司马懿所败,诸葛亮只好原路返回。

今天的街亭,位于天水市北部的秦安县陇城镇。街亭,是由西汉街泉县的名称转变而来,到了东汉时,街泉县被人们称为街泉亭,后来,人们又简称为街亭。"泉"便是古镇上的古井,上有一块古碑,上书"街亭三国古战场"。

诸葛亮第二次走祁山道,则是小说中的"四出祁山"。那一次诸葛亮复出祁山,抢割了天水的麦子,但还是粮尽退军,顺带在木门道射杀了魏将张郃

木门道,便是祁山道的一条支道,范围较广,意为通过峡门运送木头的路。到了今天,陇南的礼县和天水的秦州区都有木门道这个地方。在秦州区的牡丹乡还建起了一座武侯祠。

诸葛亮去世后,蜀国国力日衰,由姜维努力维持。后来钟会、邓艾领兵伐蜀,被姜维堵在剑门关以北,久攻不下,邓艾便回师阴平郡(今甘肃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一路向南直抵成都,灭了蜀国。阴平道便从此闻名。

祁山道往南,也与阴平道相连。不过,相比祁山道,阴平道无须借道汉中,而是直接从甘肃南部进入四川,所以更为便捷。但是阴平道只是一条羊肠小路,是"山高如云表,玄鹤尚怯飞"的险路。

在文县,如果从阴平桥、玉垒关入川,就要经过险崖坝栈道,其中最险要的一段为"天柱式"结构---有300多米的悬崖因无法立柱或斜撑,仅在崖石中凿洞插入横梁,铺设木板而成。当地人每次通过这里都要吓得大汗淋漓。

这一路,都是七百余里没有人烟的山路,邓艾一路凿山造桥才能通过,到了摩天岭时只能将衣甲与武器先丢下山崖,然后身上裹上毛毡再滚下去。邓艾滚崖而下的地方,叫做落衣沟。

出版《蜀道的前世今生》一书的驴友龙腾曾经徒步爬上这摩天岭。那时,位于摩天岭南边的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已经开发,南边的路相对好走,但岭北边的路却在密林峡谷之间,坡度非常陡,他只好一边撑着登山杖,一边蹲下来往下慢慢移动。这里属于白水江自然保护区,还是一片原始森林。

荔枝道

路线:西乡-镇巴-万源-通江-万源-大竹-梁平-垫江-涪陵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在《过华清宫绝句》中以诗人的笔法描绘出为博杨贵妃一笑,不远千里为其送荔枝之事,也让一条路因此而天下扬名。据《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记载:唐天宝年间(742-756),唐玄宗为满足宠妃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修整涪州到长安的道路,从涪州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

严耕望先生在《唐代交通图考》第四卷山剑滇黔区篇《天宝荔枝道》曰:"涪州既为天宝贡荔枝之主要产地,其由涪州驿运荔枝至长安之路线,越巴山山脉,至天宝间之洋州治所西乡县,又东北取子午谷路越大秦岭。入子午谷,约六百三十里至长安。"一千多年前,正是通过这条路,驿使们把采摘下的荔枝带叶密封于竹筒中---土法保鲜,防止途中挤压和偷拆,然后装笼上马。二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只要7天7夜就将荔枝送到京城,呈到杨贵妃面前的荔枝仍然新鲜如初。

根据史籍的记载,荔枝道的基本路线是自涪陵(妃子园)-垫江-梁平-大竹-达县-宣汉(大成乡瓦窑坝折入三桥、隘口、马渡)-平昌县(岩口乡、马鞍乡)-万源市(鹰背乡、庙垭乡名扬、秦河乡三官场、玉带乡、魏家乡)-通江县(龙凤乡、洪口乡、澌波乡)-再入万源市(竹峪乡、虹桥乡)-镇巴县-西乡县子午镇,最后进入子午道,到达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3]

其实荔枝道也不是唐朝时才凭空开辟出来的,它的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的间道。这条古道从万源经镇巴至西乡,有记载称,诸葛亮入蜀后曾屯兵万源,据险防御曹兵,刘备取汉中时,也有"大兵发葭萌,照烈由广元、宁羌,正道入,张恒侯从定远、西乡间道而进"的记载。荔枝道正是在这条古道路线的基础上开辟出来的。

唐朝以后,历代王朝都将荔枝道作为通蜀的主要交通要道。明清时,荔枝道最为兴盛,商贾多由此道入川,川陕交界处,荔枝道沿线贸易集市兴盛一时,如盐场坝、渔渡坝等街市,其名一直沿用至今。因为来往的人多,沿途也有许多歇脚的旅店,人称幺店子。据当地的老人说,这些幺店子,几乎每天晚上都要歇一二百人,有时候过往客商实在太多了,屋子里宿不下,客商们就把马拴在院子旁边的树林里,人在空地上烤火歇脚。

由于荔枝道的兴盛,作为这条路上咽喉重镇的陕西汉中镇巴县,民间一直有"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即使建国初期,荔枝道仍是"北出秦壤、南达绥定"的主要通衢。直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国家对蜀道进行了大规模拓展建设。1958年修建了沿子午道过荔枝道的210国道---西(安)万(源)公路,即汉渝公路。2004年初,改道的达成(渝)高速路全线贯通后,取其捷径横贯秦巴山区。随着现代公路的修建,古老的荔枝道逐渐失去了它的功能,成了一条历史的遗迹。

在马鞍乡和鹰背乡交界处的鸡公寨,荔枝古道从悬崖边经过,崖边有大石条砌了长长的护栏,人称"拦马墙",据说是当年为防止马匹受惊失蹄坠崖而修建的。而左边拦马墙和右边石壁上深深的弯槽,据说是当年闩门杠用的,叫做门杠槽。

竹筒沟,两边是高高的山岭,沟底一条幽深的石板路伸向远方,象竹筒一样易进难出。过去,这里常有匪盗出入。人们在沟里砌了一座梨子庙(最早是荔枝庙,后被讹作梨子庙),以求菩萨保佑。破庙遗迹尚存,只是菩萨被人偷走了。

化米梁下面有个地方叫衙门坪,传说是专为管理护送荔枝工作而设置的衙门,围墙依稀可辨。后边有座古坟,至今人们还叫它官儿坟。衙门营盘对面垭口的土门,是荔枝道上的一道重要关卡,厚重高大的石门前些年修公路时才毁掉了。

从鸡公寨过竹筒沟,到化米梁衙门营盘,路边还保留着几个完整的饮马槽。这种饮马槽直接在古道的大石板上凿出,用来装马料喂马。

千百年来,荔枝道修了毁,毁了修,这条崎岖的山道上,传送荔枝的从这里走过,挑草纸的从这里走过,背棉花的从这里走过,贩盐巴的从这里走过……苟在江说,他印象最深的,是古道石板路上那些深深的凹陷,走在上面,唐代的马蹄声,历史的苍凉风,似乎都透过脚心渗入心脾。

陈仓道

路线:宝鸡(陈仓)-凤县-青泥岭-略阳-勉县-汉中

陈仓道因道路北端入山处为秦汉时的陈仓县而得名。因其北段要翻越秦岭正脊大散岭,古代在岭上设置过一座大散关,又被称为散关道。又因它的大部分线路是顺嘉陵江上游河谷而行,秦时设置故道县,又名故道。楚汉时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指的就是此。

它从今宝鸡东面的陈仓顺嘉陵江河谷向西南至凤县。凤县至略阳须跨过嘉陵江,由于谷深水险,要绕行位于甘肃两当、徽县之间的青泥岭,再折向东南,经略阳、勉县到达汉中。

从陈仓(宝鸡)沿千水(今清姜河)经大散关上行至秦岭,又沿着嘉陵江支流下行到凤州,经褒城到南郑(汉中),全长535公里。"汉王北定三秦,用韩信计,出故道(凤县),战陈仓、好畤(干县),又战废丘(兴平),遂东至咸阳",就是取此道北上的。这条道路最长,但比较平坦,且有嘉陵江水运之便,汉末至南北朝分裂时期,汉中、关中、四川之间战争很多,多数沿嘉陵道进行。隋唐定都长安,汉中及四川成为唐王朝的一个大后方,长期没有战争。长安、南郑、成都间的交通十分频繁,秦岭嘉陵道沿线驿站不断,仅大散关至宝鸡一段不到100公里的路程就有15处之多。

褒斜道

路线:眉县-太白-留坝-汉中

褒斜道是中国古代横跨秦岭天险,由关中入蜀,为时最早、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条道路。

从眉县斜峪关沿石头河上行至嘴头(太白县城),越秦岭分水岭,顺红岩河谷,经白云镇河王家楞,至留坝县江口镇,又沿着褒河下行经武关驿、马道驿至褒城达汉中的道路,全长380公里。褒斜道的开创可能始于战国,《战国策·秦策》里有"栈道千里,通于蜀汉"的记载。《褒斜道石门--世界最早的人工交通隧道之一》文中记载:"这千里的栈道包括褒斜道和由汉中到四川剑阁的金牛道。"秦汉时期,褒斜道已成为一条重要通道。《史记·货殖列传》有"栈道千里,无所不通,惟褒斜绾毂其口"的记载,说明此道是关中和蜀汉经济联系的交通要道。东汉时期,褒斜道也有过修筑。"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开通褒斜道。时作桥格(阁)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一百二十九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以"火焚水激"之法开凿的石门隧道,为世界上最早的人工隧道。两汉时代,驿路均设在褒斜道,说明这里来往运输及旅客繁盛。唐代褒斜道经多次修筑,政府规定为驿道,设置馆驿。唐天宝十五年(755年)玄宗李隆基入蜀,即取道褒斜。

傥骆道

路线:周至-华阳镇-老县城-洋县-城固-汉中

傥骆道也称骆谷道,从长安去汉中,自周至向西南要先越骆水,入骆谷,称骆谷道;而汉中去长安,自洋州道兴县(今洋县)向北要先越傥水、入傥谷,故又称傥骆道。《通典》载:"汉中去长安,取傥骆道,凡652里",是当时从长安通往汉中的三条古栈道(另两条为子午道,褒斜道)中最近的一条。全面疏通于三国时期。

从周至骆峪口沿骆峪、经厚畛子,越兴隆岭,沿酉水河经华阳至洋县,全程425公里。这条路线主要用于军事活动。正始二年(244年),魏将曹爽曾出骆峪伐蜀。甘露二年(257年),蜀将姜维出傥骆道伐魏。唐代,傥骆道曾一度繁荣,成为由长安入川最捷近的道路,沿途馆驿多达11处。建安四年(783年)德宗避乱南郑,广明元年(880年),僖宗去蜀,都取道傥骆。

米仓道

路线:汉中-南江-巴中-渠县-合川-重庆

米仓道因为翻越米仓山而得名。从汉中往南,沿冷水河谷而上,越米仓山,然后顺嘉陵江支流之一的南江河谷南下巴中,沿巴河,渠江,在合川转嘉陵江而抵达重庆。[3] 米仓道全长250公里,绕山越岭,攀行其间,如腾云驾雾。

武关道

路线:由丹江河谷西北行越秦岭,转灞河河谷到长安;沿丹江河谷东南行,可到河南南阳和湖北襄樊。

唐武德六年(623年),"宁民令颜旭开渠引南山水入京城,至石门谷由温泉涌出",石门在蓝田东南四十里至石门谷流域附近,由石门通长安的水道就是灞水。唐中叶以后,开凿了由蓝天至内乡(河南内乡县)长约350公里的一条新道,武关也改移到了的丹凤县之南了。 秦岭中入川的道路,最有名的是故道和褒斜道,在唐代以前历代都很繁盛,给陕南地区,特别是汉中盆地、商丹盆地和嘉陵江谷地的土地开拓和经济发展带来便利。傥骆道和子午道虽然都在一定时期有过繁盛的景象,但都不比故道和褒斜道来得繁华。丹霸道南通湘鄂粤桂,与四川关系不大,并有洛宛道取代它通往中原,所以也只盛行了一段时期。宋元以后,秦岭中川陕交通都趋向于故道和褒斜道。

地位

古蜀道历史悠久,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是保存至今人类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比古罗马大道的历史更为悠久。有专家指出:古蜀道不仅是中国唯一,也是世界唯一。

无论古代与现代,蜀道在我国历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均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海上交通不发达的周、秦、汉、南北朝的漫长历史时期里,蜀道是历代王朝政治中心--京都通往西南乃至通往与西南临近国的要道,她与连接东西的丝绸古道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

蜀道本身在历史上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民族的团结、文化的交流和政权的巩固都曾起过重大的作用,而蜀道沿线的历史文物更是国之瑰宝。

蜀道作为我国历史上沟通西北与西南地区的交通主网络,蜀道沿线不仅以奇险栈道著称于世,也以其悠久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奇特珍贵的自然景观及珍稀野生动、植物资源为海内外游客所向往,此外千里蜀道还是我国当代西部开发中重要的工业科技走廊,沿途的古蜀、民俗文化也独具特色,有重要的旅游文化地理价值,这些都为蜀道旅游的可持续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基础。

科考价值

蜀道沿线文化品位及科学价值高,品牌享誉全球

三星堆遗址位于广汉西北7公里处,是新石器时代至商周的古蜀文化遗址,总面积达17平方公里。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石器、陶器、玉器、金器,出土的青铜器格外精美。三星堆遗址展示了古代蜀国高度发达的青铜文化,证明这里是早期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它有"世界第九大奇迹"之称,被誉为20世纪中国和世界最重要的发现之一。

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世界闻名,其青铜面具与世界奇迹的古埃及金字塔并列登上了埃及国家的邮票,国家邮政局专门发行了一套四枚三星堆邮票。已被有关专家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一种中国文化,将其提到了与长江文化、先秦文化等同样高度,予以研究。

"中国民间艺术(石刻艺术)之乡"安岳县,其安岳石刻以"古、多、精、美"的特点而闻名海内外,全县有造像10万余尊。其中,有1300多年历史的卧佛院中的全身卧佛造像,是全国现存盛唐时期最完美的摩崖卧佛造像;毗卢洞紫竹观音是北宋石刻艺术精品,享有"东方维纳斯"的美誉。安岳石刻不但规模宏大而且内容多元化,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的又一伟大宝库"。据悉,安岳现已着手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建于1300多年前的阆中古城有堪称全国一流的古民居保护区,保存15平方公里古街古院的古代城市风貌。永安寺、大像山、张飞庙、巴巴寺、清代考棚等数十处人文景观灿若星群。杜甫、陆游、司马光、苏轼父子等古今名流都先后来此观光或旅游,留下大量墨宝和诗篇。阆中是一座融自然风光、名胜古迹、宗教文化和神话传说于一体的古城。

武侯祠、杜甫草堂、皇泽寺摩崖造像、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遗址、泸定桥、德格印经院、江安夕佳山民居、悬棺葬、邓小平故居、茂县羌寨古碉、藏羌彝风俗风情以及有中国的"庞贝古城"之称的茂县叠溪地震遗址等,都是国家级的旅游文化资源,具有极高文化品位和科学价值。

申遗价值

古蜀道不仅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而且具有特别的申遗价值。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广元境内的古蜀道是否会被破坏,引起专家教授们的高度关注和揪心。2009年1月,由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专家教授组成的联合调研团队赶赴广元,分成6个课题组进行深入考察,同年3月提出了古蜀道沿线城市联合申遗的建议,立即获得广元及其它城市的认同和响应。同年7月28日,郑孝燮、罗哲文、阮仪三、刘魁立、谢凝高、舒乙、葛剑雄、郑时龄、王景惠等九名专家联合发出《关于中国蜀道文化线路整体保护及联合申遗的公开信》。

专家们认为:中国古蜀道具有极其特别的世界遗产价值,应将蜀道申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加以很好保护。

为了开展古蜀道申遗工作,2009年11月11日在四川广元市国际大酒店凤凰大剧院召开了"2009中国蜀道·广元国际论坛"会议。据悉,该论坛是以"中国蜀道文化线路保护与申遗"为主题,围绕"世界遗产与中国文化线路、蜀道的文化遗产价值、蜀道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文化线路的保护规划、蜀道文化线路与文化继承、蜀道文化线路总体研究报告"等议题开展专家学者研讨活动。会上中外专家学者纷纷发言,力挺古蜀道申遗。古蜀道有可能被列入第三批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预备名单。专家认为,古蜀道完全有资格进入世界文化线路遗产预备名单,"像大运河,其它国家可能也有,但古蜀道,世间仅此一条"。会议并发起申遗倡议,形成了中国蜀道申遗《广元宣言》。从此,揭开了中国蜀道的申遗序幕。

旅游资源

历史文化

蜀道旅游资源上最重要的财富是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这些历史遗产又分有形的山川名胜、历史遗迹和无形的文学艺术等。其中,古代交通道路遗迹最为重要,其他相关遗迹也十分丰富,包括古道、古驿站、古码头、古城镇、翠云廊、传说、人物、战阵、诗词歌赋等等。其历史久远、文化深厚;遗址众多、保存较好;古今并存、各显光芒。

生态

回归自然、亲和自然是人类固有的天性。在工业文明突飞猛进、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紧张、城市人满为患、空气噪音普遍污染的今天,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旅游项目已显示出前所未有的前景。从蜀道沿线所分布的生态资源来看,秦岭、巴山是我国中西部重要生态旅游资源基地。千里蜀道大部分路段蜿蜒于秦、巴山区的高山峡谷、急流险江之间,清澈的溪流,雄奇的山水风光使得蜀道具备了优越的生态旅游资源。在古褒斜道、金牛道北段、中段,陕西省已开辟了太白山(秦岭)国家森林风景区、天台山国家森林风景区、紫柏山张良庙度假村和宁强白龙湖水上风景区,因颇具自然野趣,游客已日渐增多。四川境内剑门蜀道文化旅游带,主要包括:朝天棋盘关--明月峡--千佛崖--皇泽寺--昭化古城--牛头山--天台山--剑昭古驿道--剑门关--翠云廊--剑州古城--觉苑寺沿线,以明月峡古栈道、昭化古城、剑门关、翠云廊为核心。

现代变化

本世纪以来随着川陕公路、宝成铁路、阳安铁路、襄渝铁路的相继修通和六七十年代我国电子、机械、国防工业布局的调整,古老的蜀道焕发了新的青春活力,沉睡千万年的蜀道地带已成为我国中西部一条重要的工业科技千里走廊。蜀道北端的西安、宝鸡已是中国中西部重要的重工业基地和电子科技城市。汉中早在七十年代已是国家三部委国防工业012基地及其系列企业所在地;广元、绵阳则是我国当代重要的电子城。蜀道地带这些工业文明景观,大都分布在蜀道线历史文化名城及其附近,这些文化名城又基本上是蜀道线上重要的旅游城市,因此文化资源与工业文明景观资源可以有机地结合起来,在旅游业开发上取得一箭双雕的效应。两者结合的开发基本尚处于空白状态,旅游与工业部门总的说来还是"鸡犬相闻"不相往来。我们认为,在加强有关国防企业保密与不影响工厂生产的前提下,一些著名企业的厂区和自动化流水生产线都可以对游人开放。游客在游览完蜀道上古老的历史遗迹以后再步入现代化的厂区,可以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和古今蜀道迥然不同的面貌景观,从而加深对祖国与时代的热爱。当然,这方面的开发需要川陕决策部门、旅游部门及工业部门三方面的宏观默契与友好协作,以及具体操作过程中协议责任,蜀道全线的信息传递联网和利益分成原则、方法等。如果合作成功,开发得当,将是对蜀道现代资源的进一步合理使用。

民俗文化

四川地域辽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间民俗文化,有文化部命名的"自贡彩灯之乡"、"安岳石刻之乡"等"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中国民间特色艺术之乡",有川剧、清音,有在国际上极具影响的凉山彝族自治州歌舞团、甘孜和阿坝等地的藏戏团,更有中国情歌王国"康定"、"浓缩了的西藏"---理塘、"火把节"的故乡西昌、康巴草原的赛马会以及"变脸"、"吐火"、"藏刀"等具有四川特色的艺术剧团表演,这些在全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文化旅游资源。

千年的古文明蕴育了大量的民风民俗文化,拥有川主庙会、城隍会、娘娘会、舞狮、牛牛灯、采莲船、走高脚、吹唢呐、哭嫁等传统节日、传统风俗近20种;源于本地广为流传的"张飞挑灯夜战马超"、何易于"腰笏挽纤"、唐明皇摆宴坝摆宴、姜维兵困牛头山等传说故事30余个。拥有《娘送子》、《嫁歌》等两百余首昭化名歌,在民间广为流传。特别是昭化《提阳戏》被誉为古戏剧活化石。该戏是一种以酬神、许愿为主的傩祭活动,它是一种富有宗教性和地方性特色的综合艺术,长期植根于民间,深受当地百姓的喜爱。它分为《天戏》和《地戏》两部分。《天戏》是用提线木偶来表演上天的三十二神为主,《地戏》则由人化妆扮相,戴上木制面具来演出,表演的剧目大多是传统神话之类,诸如《孙悟空大闹天空》、《七仙女下凡》、《孟姜女哭长城》等,多少年来吸引了众多的游客及观众前来欣赏及旅游。

相关视频

大蜀道之天道

航拍中国第二季:剑门关是蜀道上最重要的关卡,蜀道难难在于此

参考资料

  1. 《蜀道》 , cctv-节目官网
  2. 你不可不知道的蜀道;一条路,读懂半部中国史 , 360个人图书馆 2017-10-16
  3.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为何蜀地的割据政权皆活不过两代? , 快资讯 2019-12-05
  4. 蜀道古道有时尽 故事无穷期 , 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4-8-31
  5. 蜀道 熟悉的名字 陌生的风景 , 成都商报电子版 2014-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