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纬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一1997年9月23日),幼名建镐,号念堂,毕业于东吴大学(现为苏州大学),蒋介石的次子,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1]
蒋纬国 | |
---|---|
蒋纬国 | |
出生 |
日本 | 1916年10月6日
逝世 | 1997年9月23日 | (80岁)
国籍 | 中国 |
民族 | 汉 |
母校 | 东吴大学(现为苏州大学) |
职业 | 中国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战略家、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
研究领域 |
军事战略,《军事基本原理》、《国家战略概论》《国防体制概论》 |
蒋纬国(1916年10月6日一1997年9月23日),幼名建镐,号念堂,毕业于东吴大学(现为苏州大学),蒋介石的次子,中国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装甲兵部队处长、战车团团长、装甲兵司令部参谋长、司令、陆军指挥参谋大学副校长、“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
对于军事战略研究颇有成果,被台湾军方奉为“军事战略学家”。
人物生平
- 1916年10月06日,出生于日本。
- 1936年,中德合作期间赴德担任蒋百里访问德国时的少尉侍从官。
- 1937年,在德国入伍,进入德国陆军慕尼黑军官学校。
- 1939年后,因德日意轴心国之联盟而离德返回中华民国参加抗日战争和之后的国共内战。
- 1940年,与西北棉纱大王石凤翔的女儿石静宜结婚。
- 1948年为安定装甲兵部队官兵生活,在南京市香林寺设立中学一所,收容装甲兵子弟,以解决其教育问题,登记为“南京市私立宜宁中学”(现台中市私立宜宁高级中学),并兼任董事长。
- 1957年,与邱爱伦在日本成婚。
- 1975年,蒋进阶陆军二级上将,并担任三军大学校长。
- 1980年,蒋担任联勤总司令。
- 1986年,自军中退役,担任“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
- 1993年,蒋受聘为“中华民国总统府资政”。
- 1997年9月23日,蒋纬国因糖尿病并发症病逝于台北荣民总医院。身后安葬于汐止五指山国军示范公墓。
主要作品
- 《大战略概说》
- 《国家战略概说》
- 《台湾在世局中的战略价值》 1977年
- 《中道与人生》 1979年
- 《军制基本原理》 1974年
- 《永保心理的壮年》
- 《领袖军事思想》
- 《弘中道》
- 《决策管理资讯系统》
- 《科学管理之三联管制法》
- 《蒋委员长十八年抗日战争指导》
- 《国防体制概念》
- 《柔性攻势》
- 《创造这个时代的Z》
身世之谜[2]
蒋纬国名义上成为了蒋介石的次子。蒋纬国虽然不是蒋介石的亲生儿子,但蒋介石视如亲子,故修在谱中。蒋纬国到溪口后,受到蒋家的抚养、爱护,不亚于蒋经国。他称王太夫人为祖母。蒋介石对蒋纬国视如己出,蒋纬国对“父亲”的感情也极为深厚。蒋纬国只要说想父亲,蒋介石必接他到自己身边。人们常看到蒋介石把纬国抱在怀里,有时让他骑在自己的肩上,十分亲昵。和对蒋经国一样,蒋介石对蒋纬国的教育是很严格的。若干年后,男孩成了大名鼎鼎的国民军陆军二级上将、台湾当局的“国家安全委员会”秘书长。 1989年初,一些报纸刊出《蒋纬国首次公开谈身世,姓蒋姓戴仍是谜》的报道,说蒋纬国表示“对自己究竟是蒋介石之子或是戴季陶之子之谜,迄今亦无法证实”,并“希望能多找点资料弄清楚”云云。“蒋纬国是蒋介石领养的戴季陶之子”,这是民主革命奉化县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毛炳岳先生亲闻当年教蒋纬国养母姚冶诚学文化的陈志坚大姐说的。她还说,只因蒋介石对纬国视若己出,自家人讳莫如深,其他人也就一直不便泄露,是以至今罕为人知。 据说,在修谱期间,蒋纬国曾探问,谱中有没有写他的母亲。修谱者只得告知他,这是根据他父亲手稿编列的。蒋纬国默然,后来说:“过30年再说罢。”过了30多年,1984年,在蒋纬国上将由联勤总司令被贬为联训部主任时,他曾面告采访他的记者说,他并不具有“第一世家”的血统。另外,蒋纬国和戴季陶的儿子相貌很相似,而且两人关系甚好,当蒋纬国论及与戴安国关系时,他说:“我与安国,情同手足,血浓于水。”这些话,证明了蒋纬国与戴安国的关系乃是同父异母的兄弟,生性坦率的蒋纬国能说出这些话,似可印证几十年来在政坛上有关他身世之谜的传说。另有传言说,津渊美智子并没有消失,她与蒋纬国保持着书信来往,一九四九年蒋纬国到台湾后,曾想奉养生母,然因宋美龄之故,未能实现。1957年2月,蒋纬国丧妻后与邱爱伦再婚时,曾由戴安国陪同到日本东京举行婚礼,主婚人不是别人,正是他的亲生母亲津渊美智子。一九六七年,蒋纬国应邀访问日本时,念及母亲年事已高,便接她回台湾,以享天年。津渊美智子于1977年亡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