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漫話瀘溪椪柑(步驚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漫話瀘溪椪柑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漫話瀘溪椪柑》中國當代作家步驚雲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漫話瀘溪椪柑

初冬時節,無論你乘船溯峒河而上,抑或是驅車在瀘溪鄉村道路上肆意穿行,最讓你眼饞的,定是沅水之濱、峒河兩岸那一坡坡、一嶺嶺的椪柑。葉片,綠得逼您的眼,果子,飽滿得饞人。那拳頭大小、紅紅黃黃的椪柑果長在碧綠的葉間,遠遠望去,如同碧藍的天幕上撒滿了眨眼的星星。「離離朱實綠從中,似火燒山處處紅」,這般傳神的詩句,也難以盡數描繪她的美來。    瀘溪,古來就有種植柑橘的傳統。瀘溪古屬巫楚之地,重祭祀,尊鬼神,以橘樹為「社樹」,用於祭祀。橘樹,還是古楚國的「封疆之木」,楚三閭大夫屈原流放期間,曾溯沅水而上,經過瀘溪時,朝游沅水,夜宿漁村,探邊地神奇,訪民生疾苦,向大山長河唱和,與漁人樵夫互歌。巫楚邊地的神奇溫暖着他蒼涼的靈魂,那紅如火、甜如蜜的柑橘果兒滋潤着他那疲憊的身心,於是,《涉江》、《橘頌》等名篇便千古傳唱;屈望村、屈子祠、屈望灘等以屈子名號命名的地名,成了人們對他永恆的紀念;「盧溪,歲貢柑橘」,也由此流傳開來。    建國後,瀘溪柑橘因口感好,皮薄易剝,而遠銷國內外。七八十年代,在沅水岸邊的瀘溪縣浦市農場,就種植着大片的柑橘。今天的浦市農場所在地已成為浦市鎮人民公園,但據在農場工作、生活過的人回憶,當年,每逢初冬時節,農場周圍的山坡上橘子熟了,又大又甜,像一個個紅燈籠掛滿枝頭。大家全部出動,採摘、搬運、包裝,要忙活好一陣子。但這大箱大箱的柑橘要上交國家出口,至於在農場的工作人員,雖然只能偶爾撿拾地上的殘次果,但也吃得格外甜蜜。橘園裡,時有饞嘴的孩子想來偷橘子吃,會被守山的大爺追得滿山跑。    在年紀稍長瀘溪人的記憶里,柑橘,那是逢年過節孝敬老人的果子。逢節日或老人壽辰,親友如能到浦市買一兩斤橘子拎來,那是多大的面子。老人們慢慢地剝開皮,小心翼翼地掰開果子,只看得饞嘴的孫兒直流口水。把一兩片柑橘放在嘴裡一嚼,汁水四溢,格外甘甜。    瀘溪柑橘果兒雖好,但種植卻一直沒有全面推開。這裡面,有栽培技術制約,也有苗木育種問題。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在瀘溪椪柑種植史上一位頗具傳奇色彩的人物,從條件優越的湖北省農業廳回到了生他養他的故鄉瀘溪縣,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椪柑栽培研究,他就是被譽為「瀘溪椪柑之父」的楊勝陶先生。楊勝陶先生經過多年的潛心栽培研究,培育出了「8304、8306」優質椪柑新品種,並在興隆場鎮、洗溪鎮搞試點推廣,獲得成功。上世紀九十年初,楊勝陶開發的新品種,催生了瀘溪縣第一批椪柑種植「萬元戶」。    一枝獨秀不是春。瀘溪縣地處武陵山脈向雪峰山脈過渡地帶,地形以山地為主,境內山多田地少,要搞農業產業致富,就得在「山」上下功夫。既然育出了優良品種,掌握了種植技術,下一步,就是如何進行大範圍推廣,讓更多的老百姓嘗到種植椪柑帶來的甜蜜。瀘溪縣將椪柑種植業作為農業經濟的龍頭產業來抓,歷屆黨委政府都十分重視,到2003年,瀘溪縣椪柑種植已達10萬畝,到種植潛力仍然很大。2004年,瀘溪縣提出了「產業富民」發展戰略,在椪柑開發上,實行「整村推進,連片開發」;在培管上,實行「精細化、標準化」管理;在果品質量上,按照「無公害、綠色、健康」要求,嚴把果品質量關。2005年,瀘溪縣委、縣政府出台了《關於加快椪柑產業發展的決定》,整合資金,加大投入,在椪柑種植的「提質擴面」上做文章,在創品奪牌上下功夫,並首次提出了把瀘溪建設成為「全省最大全國有影響的椪柑產業基地」的響亮口號。當年,瀘溪縣被正式授予「全國第二批無公害水果(椪柑)生產示範縣」稱號,並被列入湖南省柑桔優勢產業帶。    瀘溪人不會忘記,2005年的冬季,是多麼鼓舞人心的季節。12月12日,雖時值農曆初冬,寒氣逼人,但在瀘溪縣第一中學的操場上,卻是彩旗飄飄、人山人海,格外熱鬧,瀘溪縣首屆椪柑節大型文藝匯演在這裡隆重上演。操場四周,是推介瀘溪椪柑的各色巨幅宣傳廣告,廣告下方,是堆成小山一樣的瀘溪椪柑,來自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的客商正在和椪柑種植戶洽談、簽約。首屆瀘溪椪柑節大型文藝匯演在湖南電視台著名主持人紅胖子那幽默詼諧的語調中拉開了帷幕。既有流行歌手,又有本土笑星,他們在歡歌笑語中宣傳瀘溪,推介椪柑,傳播快樂。伴隨着《沅水神韻》那優美的曲調響起,著名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張也款款走來,把匯演推向了高潮。《沅水神韻》由譚仲池作詞,鄧東源作曲,是為瀘溪首屆椪柑節量身訂做的曲子。11月份,張也就來到瀘溪拍攝外景,椪柑節開幕前,這首MTV在中央電視台播出,「神山神水出神果,瀘溪椪柑美名揚」的旋律響遍大江南北。椪柑節期間,瀘溪縣還組織了「瀘溪椪柑中華行」活動,在長沙、上海等多個城市開展宣傳促銷,瀘溪椪柑走進了千家萬戶。當年,瀘溪椪柑價格上升到了1.1元/公斤,全縣增加收入3000多萬元。

[1]

作者簡介

步驚雲,散文網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