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際導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洲際導彈 |
中文名: 洲際彈道導彈 外文名: 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發明國: 德國 用途: 遠程戰略打擊平台 擁有國: 俄羅斯、美國、英國、法國、中國 推進劑分類: 固體燃料和液體燃料 類別: 軍事,武器 |
洲際彈道導彈(intercontinental ballistic missile) ,通常指射程大於8000公里的遠程彈道式導彈。它是戰略核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核三位一體中兩極的重要條件。主要用於攻擊敵國領土上的重要軍事、政治和經濟目標。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比中程彈道導彈、短程彈道導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導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目前主要擁有國為:美國、俄羅斯、中國、英國、法國。另:印度和朝鮮的洲際彈道導彈也在研製中。
2017年5月30日,美國國防部導彈防禦局宣布,美軍首次洲際彈道導彈攔截測試獲得成功。[1]
基本資料
一般來說,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至少應達到5500-8000公里(各國定義不一,目前除法國以外,幾個核大國的洲際導彈射程都在11000公里以上)。洲際彈道導彈一般(但並非一定)裝備1枚核或熱核彈頭,其典型構成為:液體或固體推進裝置,二級或多級助推火箭,慣性制導系統(並可加裝星座導航、衛星導航或末端制導系統),一個或多個載入飛行器,每個載入飛行器各含有一枚彈頭。
在美國,洲際彈道導彈、潛射彈道導彈和遠程轟炸機的地位大致相同,共同組成"三位一體"的戰略威懾力量。而在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是戰略打擊力量的主體。如今,已經擁有遠程彈道導彈的國家越來越多,主要有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中國。
洲際彈道導彈具有比中程彈道導彈、短程彈道導彈和新命名的戰區彈道導彈更長的射程和更快的速度。然而以射程來區分導彈種類總是帶有主觀性和一定的隨意性,所以並沒有普遍接受的定義嚴格地區分上述各種類型的導彈,所有定義都只在一定的學術群體內部能夠達成共識。
世界上試射成功的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是蘇聯的Р-7(蘇軍的暱稱是Семёрка,意為"老七"),北約代號SS-6"警棍"。這枚導彈於1957年8月21日從位於加盟共和國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試射成功,飛行了6000公里。
擁有可立即投入使用的洲際彈道導彈(包括潛射導彈)的國家有: 俄、美、英、法、中國。
至於南亞的印度和巴基斯坦都擁有中程彈道導彈,而且正在研發洲際彈道導彈(請參閱印度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巴基斯坦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普遍相信朝鮮正在研發洲際彈道導彈大浦洞-2導彈,該國在1998年和2006年進行的兩次導彈試射未取得明顯的成功。
在2002年,美國和俄羅斯達成《削減進攻性戰略武器條約》(SORT),將各自部署的洲際彈道導彈削減至少於1986枚。
世界五大殺手:民兵III,白楊-M,亞爾斯-M,東風-31A,東風-41
發展沿革
洲際彈道導彈的設計思想最早可以追溯到1930-1940年代由納粹德國著名火箭專家沃納·馮·布勞恩向納粹政府提議的A9/10系列。由於後來二戰德國戰敗,這些構想未能實現。最早的中程彈道導彈則是馮·布勞恩在二戰期間主持設計製造的V2火箭("V"取自德語詞Vergeltung 的首字母,意為"復仇")。V2上裝備的是液體燃料發動機和慣性制導系統,從移動發射車上發射以避免遭受盟軍的空襲。二戰結束後,馮·布勞恩和大批曾為納粹服務的德國科學家被俘,之後被秘密轉移到美國,加入了美國軍方發起的名為"文件夾行動"(Operation Paperclip)的中程彈道導彈研發計劃,在V2設計思想的基礎上研製了"紅石"(Redstone)和"丘比特"(Jupiter)中程彈道導彈。依據《北大西洋公約》的規定,美國可以將這些導彈部署在射程可覆蓋蘇聯東歐平原地區的歐洲國家。
美國和俄羅斯(前蘇聯)都是從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始研製洲際彈道導彈的。1957年8月前蘇聯首次試射成功第一枚SS-6洲際彈道導彈,美國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宇宙神"於1959年開始裝備。兩國都擁有一批火箭發展的先驅,其中著名的有前蘇聯的齊奧爾科夫斯和美國的戈達德。洲際彈道導彈已經發展了五代。
蘇聯研製的第一種洲際導彈是SS-6。它長30米,直徑4.5米,重量達254噸,可以攜載重達4100千克的百萬噸級核彈。但SS-6導彈還算不上是一種很好的洲際彈道導彈,因為導彈體積太大、使用的液體燃料不易貯存,使得發射平台易遭摧毀。因此,SS-6型導彈很快就被淘汰,轉而用作蘇聯的航天運載工具。
美國的第一代洲際彈道導彈是"宇宙神"導彈。前蘇聯研製的第二代遠程導彈是SS-7和SS-8洲際彈道導彈。此後,蘇聯又研製和部署了SS-9、SS-11和SS-13等3種型號的第三代洲際彈道導彈,解決了以往導彈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美國在第二代及第三代導彈發展上用了數年的時間,並推出了多種型號。在"宇宙神"系列導彈完全退役以前,先後推出了D型、E型和F型。全新的固體燃料導彈系列"民兵Ⅰ"A型和B型推出之後,又推出了"民兵Ⅱ"型,這些導彈進入陸基戰略導彈部隊服役,並成為主力導彈。"北極星"A-3和"民兵Ⅱ"導彈是第二代導彈向第三代的過渡型。裝備有分導式再入飛行器的"民兵Ⅲ"導彈則是美國戰略導彈系統中的第三代導彈。
蘇聯第四代洲際導彈裝備了分導式多彈頭,如SS-17導彈有4個彈頭,SS-18導彈有10個以上彈頭,SS-19導彈有6個彈頭,SS-20中程彈道導彈有3個彈頭,從而使一枚洲際導彈可以攻擊多個目標。美國第四代洲際導彈的特點是可以打擊導彈發射井和堅固目標,如"和平衛士"導彈和"民兵Ⅲ"導彈。
俄羅斯已經研製和部署了第五代洲際彈道導彈,如單彈頭的SS-25公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能突破攔截系統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和RS-24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而美國也發展出鐵路機動"和平衛士"洲際導彈和另一種小型公路機動導彈系統。隨着俄羅斯導彈命中精度和當量的進一步提高,美國的洲際導彈部隊可能還要增加機動彈道導彈力量。
防禦系統
反彈道導彈系統是指"用以攔截在飛行軌道上的戰略性彈道導彈或其組成部分的系統",包括反彈道導彈截擊導彈、反彈道導彈發射器和反彈道導彈雷達。
分類
陸基洲際彈道導彈
美國空軍(United States Air Force)部署500枚洲際彈道導彈,分布在Malmstrom、Minot及F.E. Warren空軍基地四周。這些導彈均屬於LGM-30G"民兵"III 型。"和平衛士"導彈已於2005年退役。依照《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的規定,所有"民兵"II型導彈均已銷毀,發射井也已永久封閉或拍賣。依照《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I)的規定,美國原有的絕大多數分導式多彈頭型洲際彈道導彈已改成單一彈頭,但由於美國後來退出了《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有專家估計美國約保留500枚ICBM,800顆彈頭。
美國試射的"和平衛士"(Peacekeeper)洲際彈道導彈的再入艙接近位於馬紹爾群島附近的夸賈林環礁目標地附近時的景象。圖中八條亮線為同一導彈釋放出的八個彈頭,每個彈頭可攜帶當量相當於25枚在廣島爆炸的小男孩原子彈的氫彈。
截止2006年7月,俄羅斯戰略火箭軍(Раке·тные войска· стратеги·ческого назначе·ния)部署了502枚洲際彈道導彈,包括80枚R-36M型、126枚UR-100N型、254枚白楊型及42枚白楊-M型。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炮兵部隊部署了若干枚東風5型及東風31型洲際彈道導彈。
海基洲際彈道導彈
英國皇家海軍潛艇發射的三叉戟II型導彈。前衛級(Vanguardclass) SSBN四艘,每艘備有16枚三叉戟II型 SLBM。
俄羅斯海軍發射的"R-30 布拉瓦型"(Bulava)潛射彈道導彈。
美國海軍擁有14艘俄亥俄級 (Ohio class) 彈道導彈潛艇 ,每艘裝備24枚三叉戟II型 (Trident II) 潛射彈道導彈 (SLBM),總數為336枚。
俄羅斯海軍目前有13艘彈道導彈潛艇服役,包括6艘667BDR型(北約代號德爾塔級核潛艇、6 艘667BDRM型(北約代號德爾塔IV)和1艘941型(北約代號颱風級核潛艇),總共裝備了180枚SLBM。每艘667BDR型裝備16枚R-29R型SLBM,每艘667BDRM型裝備16枚R-29RM型SLBM,941型則用來測試R-30 布拉瓦型 (Bulava) SLBM(供下一代的955型北風之神級核潛艇使用)。
法國海軍有四艘SSBN,其中一艘是較舊的可畏級(Redoutable class),其餘三艘是較新型的凱旋級(Triomphant class)。這些潛艇每艘攜帶16枚M45 SLBM,並且計劃在2010年左右升級成M51 SLBM。
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擁有一艘或兩艘092型SSBN,裝有12枚單彈頭的巨浪1型SLBM,究新服役的094型潛艇 SSBN,裝備12枚巨浪2型SLBM (可能配備分導式多彈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