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庶吉士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徐显卿宦迹图

万历徐显卿宦迹图·中秘读书》
表现的庶吉士徐显卿在翰林院读书的
场景

庶吉士,亦称庶常,名称源自《书经·立政》篇中“庶常吉士”之意,是中国两朝时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科举进士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使其可先于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见习生或研究生[1]

沿革

明太祖洪武十八年(1385年)时开始此制[1],选进士于六部及翰林院之下观政。翰林院、承敕监等近傍衙门[2]之下者称庶吉士,六部之下者称观政进士,行人司下设行人。之后观政集中至翰林院就学于文渊阁。明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状元探花榜眼,授予翰林修撰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庶吉士分翰林、六科两等[3]

雍正以后,选馆更为严格,由皇帝主持之朝考决定。庶吉士一般为期三年,期间由翰林院内经验丰富者为教习,授以各种知识。三年后,在下次会试前进行考核,称“散馆”。成绩优异者留于翰林,授编修检讨,正式成为翰林,称“留馆”。其他则被派往六部任“主事行走”、“御史行走”,或者外派各地方任官,通常是知县,此类庶吉士亦有“半个翰林”之称。

明代的翰林为朝廷储备高才之地。明英宗后有惯例: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故此庶吉士号称“储相”,成为庶吉士的都有机会平步青云。清朝时汉人大臣中,亦多出于庶吉士。

“翰林”匾额

鲁迅祖父周福清曾任庶吉士,
其故居今存之“翰林”匾额
图片来源:Aaa8841

参考来源

  1. 1.0 1.1 黄振良、陈炳容 (2006年12月). 《金门第一才子 许邂》. 金门县金城镇: 金门县文化局. pp. 188-197页. ISBN 978-986-00-7778-0.
  2. 《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二(洪武十八年三月)丙子条:以第一甲赐进士及第丁显等为翰林院修撰,第二甲赐进士出身马京等为编修、吴文为检讨、李震为承敕郎、陈广为中书舍人;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危𤩽为卫府纪善、李鸿纲为谭府奉祠正、杨靖为吏科庶吉士、黄耕为承敕郎、蹇瑢为中书舍人、邹仲宝为国子监助教。瑢后赐名义。其诸进士,上以其未更事俗,优待之,俾之亲政于诸司,给以所出身禄米,俟其谙练政体,然后擢任之。其在翰林院承敕监等近傍衙门者,采《书经》“庶常吉士”之义,俱称为庶吉士。其在六部及诸司者,仍称进士。
  3. 《双槐岁抄》:宣德癸丑冬,命吏部选在外庶官有文学者六十八人,令内阁试诸廷,择知县孔友谅、进士廖庄等七人改庶吉士,历事六科。是时合三科进士选二十八人,与修撰马愉、编修林文、评事张益同进学文渊阁。庶吉士分翰林、六科两等,惟是年为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