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行博物馆
简介
十三行博物馆是台湾第一个考古博物馆,当初是为了保护国家二级古迹的“十三行遗址”而兴建;十三行文化属于北台湾地区的铁器时代,时间大约在距今1,800~500年前,是目前台湾唯一确定拥有炼铁技术的史前居民。
十三行博物馆设有遗址出土各项重要文物常设展、特展厅、考古学习体验室,详细介绍了有关十三行文化、圆山文化等台湾过往的遗迹与背景。 一千多年前,淡水河左岸的居民住的是干栏屋,用的是人面陶罐,日常饮食则是取自大海里的鱼虾贝类。 他们的生活方式不是今日的我们能够想像,但是从十三行博物馆则可窥知一二。 1955年,一架空军飞机行经八里上空,因为飞机上的罗盘出现磁力异常的反应,因而发现了十三行遗址。接著地质学家、考古学家前来探勘,发现了这里是史前遗址,也成立了这座考古博物馆。
博物馆以饶富趣味的方式,详细介绍了由遗址所发现的十三行文化,让我们知道十三行人在千年以前过的是什么的生活;同时还不定期举办特展,有时介绍淡水河发展的历史轨迹,有时也会有富含科学教育意味的考古探索,无论是哪一种,博物馆都尽量设计得轻松有趣,让游客在娱乐之馀,也能吸收到丰富的知识,同时还能启发孩子对历史的兴趣。 经历了馆内丰足充实的心灵飨宴之后,也别忘了给自己来些味觉上的感官享受,“十三行ㄟ咖啡”提供了香醇好喝的咖啡及绝佳的观景视野,如果不想待在室内,博物馆顶的“鲸背沙丘”,也能让你观海、赏夕阳、还可以远眺对岸渔人码头的点点渔火,感觉很不错喔![1]
位于淡水河口南岸八里区内的十三行遗址,在民国46年勘查后定名,为国定遗址,保留有距今1800年至500年前的台湾史前铁器时代文化,据考古专家研究,其人种可能与平埔族中的凯达格兰族有关。陆续发现出土的重要文物有陶器、铁器、炼铁炉、墓葬品等,另外还有墓穴、聚落等遗迹。 从十三行遗址出土的遗迹,可以证明当时的居民已有炼铁的知识和能力,且开始应用银、铜器,遗址中也发现金饰、鎏金青、铜碗、银器、铜币、铜铃、铜碗等罕见遗物,因此学者推测当时已有和外界交换物品的贸易经济行为。
民国87年,政府正式开始将十三行遗址保留地兴建为“十三行博物馆”。馆中保留并展示先民遗迹,希望将珍贵的史前遗址介绍给所有的游客,此外也设立时光空桥,并不定期举办各种特展,希望民众在游憩淡水河岸的同时,也能跨越时光亲身体验十三行文化的历史轨迹。
十三行博物馆的建筑原始构想,来自于考古发掘及先民乘船渡海来台的意念,曾获各种建筑奖奖项,是近年来颇受注目的建筑。十三行博物馆一侧面临蔚蓝的淡水河,另一侧则是青郁的观音山,为眺望淡水八里河海的最佳地点,优美的风景绝对让人不虚此行。
游览十三行博物馆的同时,淡水河口天然潟湖的挖子尾红树林自然保留区也可以规划为行程的一部分,不论就近观察红树林和螃蟹、水鸟、鹭鸶群等等丰富的自然生态,或是选择搭乘渡船,享受蓝色公路的优美河海风光,骑乘脚踏车,漫游于八里左岸等活动,都别有另一种风情。[2]
交通资讯(交通资讯常有变动,出发前请先向各交通场站确认。)
自行开车
国道1号-五股交流道下-县道107甲线-省道台64线-省道台15线-文昌路-博物馆路。
大众运输
搭高铁或台铁至台北站下-转搭台北捷运至关渡站下-转搭新北市公车(红13路)至十三行博物馆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