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金属撞击乐器。用在军中,作用是给出停止击鼓的指令。《周礼·地官·鼓人》:“以金铙止鼓”。铙的形状类似于铃,但体型较大,口呈弧形。体阔大于体高,直立倒置,下有执柄,持槌敲击发声。

按《说文解字》,铙其实是一种小钲[1],行于殷商,为早期乐器。殷墟妇好墓出土五件成一组合,是为燕飨祭祀之用礼器

文献记载

商周的铙不单用于军旅,且可用于祭祀和宴乐。 殷墟妇好墓出土有五柄成组合的铙,这是至今发现铙组合的最高数字,是为宫廷使用的乐器。《宋史·仪卫志》和《辽史·乐志》载,北宋和辽时,铙曾用于皇帝仪仗中的鼓吹乐里。当时佛教所用铜钹称为铙,宋代马端临《 文献通考》载:“ 铜铙,浮屠氏所用浮沤器,小而声清,世俗谓之铙,其名虽与四金之铙同,其实异”。(宋代《 乐书》所载“铜铙”条同此)。浮屠, 梵文佛陀之译名。这种铙不是《周礼》所载金铙或西周以来植鸣的大型铜铙或编铙。两代,铙已用于地方戏曲伴奏,清人李斗《 扬州画舫录》载,昆曲伴奏曾用大铙

形制变化

铙的形制变化不大,约有以下几种:

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柄粗。

甚阔腔式,腔阔大于腔高甚多,柄末。

端有一道加厚的箍。

微阔腔式,腔阔和腔高接近,或腔阔稍大。

演奏方法

演奏时,双手各执一面互击,有平击、侧击、闷击等手法。用于 苏南吹打等民间器乐合奏, 昆曲粤剧等地方戏曲和舞狮、舞龙等民间歌舞伴奏。

活动用途

铙常用于佛教道教音乐和文娱宣传活动中,在舞狮、舞龙、各少数民族歌舞、 藏戏、 壮剧、 粤剧、 河北梆子等 戏曲伴奏和各少数民族器乐合奏中,都是离不开的乐器。

乐器发展

铙的构造与相像,为一钵形金属体,用响铜制成,中部隆起部分似帽,帽根向内凹进 ,铙面较薄并呈弧形,边部翘起,帽是铙的固定点,帽顶中心钻孔系以绸布,以便用手持握,两面为一副,相击而发音。铙与钹的区别是:铙面薄而翘,帽小而顶平,帽径约当 全径的1/5~1/4;钹面厚而平,碗大而顶圆,碗径约当全径的1/2。故民间将碗大的称钹,帽小的称铙,大小相同的铙与钹,铙音低于钹而余音较长。铙有大铙和中铙之分,规格较多,各地大小不一。铙的制作与钹相同,要经过配料熔炼、锻打成型和冷砸 剪边,最后在帽项 钻孔系以绸布完成。铙的 音色、音量和传远度,取决于响铜成分、面积、厚薄、边沿部分的弧度和帽的大小。鉴别铙的优劣,以铙面光洁、弧度适度、 圆度准确、边缘厚度一致为佳,中间的帽形大小和两面的音高也要相同[2]

视频

铙 相关视频

挑战文化人-铙
“铙中之王”——象纹大铜铙!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铜铙!

参考文献

  1. 铙,古汉族军乐器,流行于商代晚期,凤凰网, 2018-5-31
  2. 铙—执钟,世界大学城,2012-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