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金品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馬蜂窩 的圖片

金品三(1887年-1927年),外文名:George Edwin King,英國人,醫療宣教士。

傳教士(亦譯宣教士)一般指西方國家的宗教組織向海外派出的,傳播天主教[1]、基督教的人員。1622年,羅馬教廷設立了負責向新大陸傳教區的教廷傳信部[2](今萬民福音部)。

人物簡介

金品三於1887年11月20日出於中國陝西漢水一隻行船上。其父金輔仁(Mr. George King)是內地會最早期的宣教士之一,於1875年7月14日抵達中國,先後在甘肅、陝西和湖北等地工作。母親鄔貴貞(Miss Harriette Black)也是內地會宣教士,於1883年10月31日到達上海,然後被分派到陝西宣教。在那裡與金輔仁相識相愛,二人於1885年3月17日在上海結婚。1887年8月底,金氏夫婦乘船沿漢水抵達陝南的安康。他們原想租賃或購買房屋傳道,但因當地人反對而不得不於11月乘船離開安康。金品三就誕生在此行漢水的船上。

金品三在英國完成了六年小學教育。1899年金輔仁以醫療宣教士身份重返中國,被派往山東煙臺,擔任內地會芝罘學校醫院駐院醫生,金品三也隨之進入芝罘中學求學。金輔仁於1902年退休,金品三隨父母回到英國。

1910年12月,金品三從內地會《億萬華民》雜誌上得知中國宣教工場急需醫療宣教士,內心大受感動,遂響應神的呼召,於1911年1月以醫療宣教士身份再到中國。接受短期語言訓練後,被暫時分派到河南開封福音醫院協助柯維則醫生(Dr. Sidney H. Carr)。他一面跟隨柯醫生熟習醫院業務,一面加緊學習中文,有時還跟醫院的學生到開封附近的農村傳福音。期間他與高建成醫生(Dr. Kao Gin-cheng)成為莫逆之交,後來二人在拓展西北醫療宣教工作上同工多年。

1912年3月,金品三轉往山西平陽(今臨汾)善勝醫院工作,在那裡度過二年愉快的時光。在醫院裡,他常常接觸中國同工,與醫學生一起用餐,有時和他們一起到平陽附近農村傳福音。他在醫療工作上盡心盡力,在福音事工上充滿愛心。故於1914年,金品三被賦予更大的責任——前往甘肅蘭州負責興建一所新醫院——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

1913年4月,一位富有的美國人威廉·博德恩(Mr. William Borden)預備奉獻自己來華作宣教士,向中國西北的回民傳福音,卻不幸突患腦膜炎而遽然去世,年僅25歲。臨終前,他把自己的一大筆遺產捐贈給內地會。為實現他的宣教心愿,內地會決定在蘭州建立一所「博德恩醫院」(Borden Memorial Hospital)來紀念他。內地會早在1885年就在蘭州建立了宣教站,向漢、回、藏等民族傳福音。

金品三於1914年2月到達蘭州,同年底,他在黃河北岸買下一大片土地,1915年初開始動工興建醫院。金品三一面行醫傳道,一面監工,至1918年4月,全部建築工程竣工。在竣工典禮上,甘肅省長親自為醫院大門正上方的「博德恩醫院」金字牌匾揭幕,蘭州市13個清真寺的阿訇亦皆親臨或派代表來觀禮。

博德恩醫院的落成,不僅成為甘肅全省第一間西式醫院,也是全省唯一的醫院。醫院設備相當完善,有門診室、手術室、化驗室、藥房、男病人床位80個、女病人床位40個。又有三所醫生和護士住宅。此外還有特別病房、廚房和其它設備,專供回教徒病人使用。五年後他們開始收容痲瘋病人,到1926年又增設了一所痲瘋病院。

1915年2月6日,金品三和夏裕恭小姐(Miss Christina Shaw)結婚。夏裕恭是婦產科護士,來自澳洲悉尼。她於1912年10月26日到中國,被分派到陝西西鄉宣教。因為博德恩醫院急需護士,便於1914年4月底從陝西轉到甘肅,成為金品三的得力助手,二人因此也相愛結婚。1916年,他們的女兒瑪麗(Mary Fern)出生;1918年1月,他們又得一子約拿單(Jonathan)。產後金師母罹患肺炎,不幸去世。

當初金品三赴蘭州時,只從山西善勝醫院帶了一位醫學生劉萃賚 (Liu Shui-lai)作他的助手。劉萃賚年少時曾吸食鴉片,後來在西方宣教士的幫助下戒除鴉片煙而悔改歸主。隨後進入教會學校讀書,再進入善勝醫院作醫學生。1915年12月,金品三的摯友、敬虔愛主的高建成醫生也從河南來到博德恩醫院,幫助他料理整個醫院的工作,成為他不可多得的左右手。不久,來自英國倫敦25歲的巴樂德醫生(Dr. R. C. Parry)也前來加入他們的團隊。他們不僅駐守醫院,並且常常外出巡回醫療佈道。1916年10月,巴樂德醫生應省長之請,南下濤州(Taochow,今合作市),遏止了當地一場類似肺炎症狀的流行病。高建成醫生曾西行進入青海省接近青藏高原的西寧市和貴德縣。金品三醫生則於1916年2月帶著吳寶瑛和另一位醫學生,向東南經過狄道(今臨洮)和伏羌(今甘谷),直抵秦州(今天水)。所到之處,他們為人看病、手術、傳福音,贏得了各地各族人民對他們的尊敬與愛戴。最後,他們到達秦州之西北的馬營鎮進行醫療佈道,夜宿於一個小客棧中。半夜時分,遇賊偷竊,金品三捉賊時,被賊人連刺數刀,幸得眾同工趕到,一起將賊制服並交官。金醫生被連夜送往蘭州醫治,方得保全性命。那個圖財害命的賊人本當重判,但金醫生本著耶穌基督的愛寬恕他,當庭提出「不要治罪,請予釋放」的要求。在他的堅持下,該賊人最後被當庭釋放。金品三的寬廣、博愛之心,由此可見一斑。

金品三非常注重當地醫護人員的培養與訓練。他首期招收了12名醫學生,每天上課六小時,其餘時間實習,有空時還帶他們出去派發福音單張和聖經,或傳福音,目的是訓練他們作醫生傳道人(Doctor-Evangelist)。1919年聖誕節,首屆共有九位醫學生畢業,其中吳寶瑛醫生留在醫院協助發展院務,成效卓著;另一位來自陝西省漢中的邵德福(Siao Deh-fuh),回家鄉建立了一所基督教醫院,同時還擔任教會執事,成為醫生傳道人的典範。1923年初,又有第二屆14名醫學生畢業。

為養育兩個幼兒,金品三於1919年1月在上海與文濟華小姐(Miss Ivy Ethel Wallis)結婚。文濟華於1888年6月3日生於英國,在格拉斯哥(Glasgow)接受教師和護理訓練之後,於1912年11月5日抵達中國。隨後被分派到河南賒旗店(今社旗縣)宣教。婚後,她先後生養5個孩子,其中兩個不幸夭折。

1920年11月22日,金品三攜家返英述職。離開蘭州四周後,甘肅省發生了百年不遇的大地震。因震中在甘肅省東南部,故博德恩醫院無大損毀。但靠近震中的靜寧縣災情嚴重。應該縣縣長邀請,巴樂德醫生立刻帶人前往,在臨時帳篷醫院裡夜以繼日,搶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1922年11月,金品三從英國返抵蘭州,繼續擔任博德恩醫院院長之職。在院務方面,因巴醫生要返英述職,金品三就把許多職責交給吳寶瑛和劉萃賚二位中國醫生分擔,由吳師母擔任護士長從旁協助。另外他們又在蘭州市中心增建一所擁有120張病床的診療所。

1924年秋,金品三在素有「小麥加」之稱的河州(今臨夏)特別為回民設立了一所新醫院。該地有三萬多回民,在醫院開張僅兩周內,就為260多病人看病,做了14個大手術,20個小手術。許多漢、回、藏人在住院治療期間聽到福音,或成為慕道友,或受洗成為基督徒。

當時在甘肅省西部有數千麻瘋病患者,素來無人關心他們。1923年之後,前來求醫的麻瘋病人漸多。金品三看到這個需要,在麻瘋會(Mission to Lepers)的支持下,於1925年在蘭州興建了第一所麻瘋病院,所收治的麻瘋病人中有漢人(Chinese)、回民(Moslem)、回回人(Turki) 、藏族(Tibetan)和韃靼人(Tartar)等。鑑於醫院治療麻瘋病的果效,甘肅省政府也予以支持,使得金品三他們能夠在離河州20哩外的山谷興建起一座麻瘋村(Leper Colony),經過治療後的麻瘋病人可移居此村,自食其力。看到有些麻瘋病人得到醫治,生活有了改善,有些人同時還接受了基督福音,在黃河裡受洗歸主,金品三心中倍感欣慰。

1927年,因國共兩黨交惡,政局混亂。為安全故,歐美各國使領館發出命令,叫各地外國僑民撤離。同年5月,金品三奉命率領全省宣教士及其眷屬,離開蘭州向沿海撤退。全隊共有38位成人和12個兒童,分乘預先訂造的八艘大型羊皮筏子(Skin Raft),預備先由水路沿黃河從蘭州到內蒙古的包頭,再轉乘火車到沿海各地。

皮筏子在波濤洶湧的黃河裡漂流,經常會遇到湍流、漩渦和淺灘,險象環生。經過內蒙古地段時又遭遇劫匪強索「買路錢」。因此他們改為夜航,但卻常常擱淺。6月5日,行經曲折的河套水段時,八艘皮筏子竟全部擱淺。金品三率眾下水搶救,當他傾盡全力將最後一艘皮筏子推至深水中後,終因體力不支,被捲入漩渦中而遇難,當時他還不滿40歲。一路同行的米道榮牧師(Rev. R. W. Middleton)難過地說: 「金醫生為了幫助別人而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他是一位德高望重、氣質非凡而又勇敢的人,他把自己的生命完全擺上,奉獻給了中國人。他的離世對我們所有人都是極大的打擊,對博德恩醫院的同工打擊尤甚!」

為拯救中國人的身體和靈魂,金品三醫生服事中國人16年之久,生於斯,也死於斯,且葬身在中國的「母親河」黃河裡。遺下師母和她腹中的遺腹子,並兩個兒子和三個女兒。但金師母堅定地選擇留在中國,繼續其夫君未竟的事業。她先在山東煙臺芝罘學校工作,後來到河南省太康與其姊文扶華(Miss E. Wallis)一起傳道,服務中國人將近33年之久,直到1945年10月才離開中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