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袁家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袁家騮 ( 物理學家 )
物理學家
出生 1912年4月5日
國籍 美國
職業 物理學家
知名於 參與建造第一台高能質子加速器 證明了宇宙線中子成分的起源 揭開了共振子物理穿越輻射的原理 首次證明強子共振的存在
知名作品 《物理的本性》
《粒子物理研究與科學技術的交互作用》。

袁家騮(Luke Chia-Liu Yuan,1912年~2003年),華裔美國物理學家,袁世凱次子袁克文之子,與夫人吳健雄都是美國著名物理學家。袁家騮在「中子的來源」「高能質子加速器」「共振物理學」領域成就非凡,由於成就卓著,他曾兩獲美國科技大獎。吳健雄更是首枚原子彈研製人員中唯一女性,被稱為「東方居里夫人」。他倆的兒子袁偉成,也是物理博士。[1]

袁家騮,1912年4月5日出生於河南安陽,祖籍周口項城。1932年畢業於燕京大學物理學系,1934年獲該校碩士學位。1936年赴美入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研究院研讀,1940年獲該校博士學位。1942年起在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所工作,任普林斯頓大學物理研究員,任布魯克黑文國立實驗室物理研究員、高級物理研究員,袁家騮夫婦於1954年加入美國國籍,僅生一子袁偉成,也是一位物理博士。1973年,回國省親,停留53天。此後,夫婦多次回國訪問講學,曾受到周恩來鄧小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接見。1979年退休後仍擔任該實驗室顧問。1986年9月,袁家騮回項城袁寨故里省親,受到家鄉人民的熱烈歡迎。1979年退休。2003年在北京逝世。

1972年曾獲美國古根海姆獎金 。1979年受聘為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學術委員會委員 ,1981年受聘為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名譽教授,1983年受聘為台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董事會主席,1984年受聘為南開大學名譽教授,1986年接受南京大學名譽博士學位。

人物生平

1912年4月5日袁家騮先生於河南安陽誕生。其父袁克文袁世凱的庶出兒子,因為寫下「絕憐高處多風雨,莫到瓊樓最上層」詩句影射洪憲帝制,最後被軟禁而失寵。袁家騮先生因此遠離北平,和母親長居老家農村。袁家騮先生13歲時,到天津南開中學讀書;僅一月有餘,他轉入新學書院,這是英國倫敦傳教會辦的學校。

1928年他考進工商大學就讀工程學;

1930年他轉入燕京大學物理系,師從中國著名物理學家謝玉銘教授。他對無線電特別有興趣,利用課餘進行無線電通信的研究。

1932年畢業,再入該校研究院攻讀學位;

1934年獲得碩士學位。在時任燕京大學校長的司徒雷登的促進下,他獲得國際學舍獎學金。

1936年入美國的,入加利福尼亞伯克萊大學研究物理所求學。同年8月的一天下午,在學生會主席Victor楊的引薦下,吳健雄見到了袁家騮先生。他帶吳健雄參觀了物理系,會見了系主任柏基這位為柏克萊成為美國物理重鎮做出重要貢獻的人物,從此打消了吳健雄東去密西根大學的計劃,兩人成了同學。

1937年,轉入加州理工學院當助教及攻讀博士學位[2]

1940年袁家騮獲得博士學位。

1954年加入美國國籍。

美籍華人、世界著名高能物理學家袁家騮先生,於2003年2月11日下午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91歲。

人物貢獻

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教授馮端先生評價袁家騮先生和吳健雄女士:他們具有「第一流實驗物理學家所具備的難能可貴的素質;對於物理學有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洞察力,從而設計出精巧的實驗使大自然俯首貼耳,泄露它的天機;又能巧於動手、敏於實驗,將頭腦中藍圖變為實驗室中的設備裝置;能與合作者融洽相處,最大限度地調動他們為共同事業奮鬥的積極性;更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克服前進道路上的重重障礙和困難,決不半途而廢;再加上以謹嚴的治學態度來對待每一項實驗結果,使之顛撲不破,經得起多方面的考驗。」也許正是如此,袁家騮先生像吳健雄先生一樣,在科學領域裡做出了鮮為人知的顯赫貢獻。他研究的領域非常廣泛,涉及到無線電定向探測器、宇宙射線、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測系統等。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3]

  1. 早年研究無線電技術和原理,在超高頻無線電測向和自導裝置的最佳航線諸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2、在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工作期間,主要從事宇宙線中的中子來源研究。當時,人們普遍認為:宇宙線中的中子是來源於宇宙空間,其依據僅僅是探空的氣球所獲得的數據顯示上升3萬米的高空,中子的密度還能夠增加。而中子實際的壽命只有半小時。如此看來,發生了明顯的矛盾。袁家騮先生和Ladenburg提出了質疑,詳細地審查了探空的實驗結果,大膽地認為其中可能存在問題。他們指出:高空的大氣稀薄,探測器和高壓電源相連,在低氣壓下必然產生火花放電,導致出現了中子信號的假象。他們將中子探測器和高壓裝置全部充氣密封,徹底避免火花放電。同時,用氣球、飛機和設計性能優異的遙測和接受系統進行探空研究,測量大氣中慢中子的分布,測量各個高度的中子的絕對強度,研究宇宙輻射中的中子生成率和絕對中子強度隨高度的分布,結果發現:升至1.5千米時,中子密度達到峰值;再提升至3萬米時,中子的數量減少到原來的十分之一。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他們的結論是:宇宙線中的中子是在地球的大氣層中產生的,地球上空的中子是初級宇宙線在大氣中產生的次級粒子。這就徹底地推翻了中子來自宇宙空間的錯誤論斷。
  2. 在美國布魯克海文國家實驗室工作期間,參與當時世界上能量最高的3GeV高能質子加速器的籌建工作,並負責設計和建造高頻系統。同時,他先後進行了粒子探測器、高能加速器和高能物理等方面的研究。他應用閃爍計數器描跡儀採集了數據,研究用閃爍探測器確定了粒子的位置,探討固態探測器在高能物理研究中的應用諸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成就。
  3. 被稱為他一生最重要的貢獻,是在高能物理領域的研究。他從事正負π介子、正負K介子的生成及能譜測量,不同高能條件下的p-p、p-p、π-p、π-p、K-p、K-p反應截面、散射截面及總截面的測定等實驗研究。科學史上承認袁家騮先生是最早用π-p散射證明了π介子和質子有共振現象的科學家。上世紀60年代,他用X射線穿越輻射探測超高能粒子,成功地研究了相對論性帶電粒子產生的穿越輻射X射線總能量與粒子的能量成正比。他在研究過熱超導顆粒的穿越輻射效應時,改進了穿越輻射探測器。正如馮端先生所言,我們懷着喜悅和欣慰的心情在評說以上卓越不朽成就的同時,透過這些它們所留下的歷史軌跡,「看到了後面站着的人」——那就是永垂不朽的袁家騮先生!

研究領域

涉及高能物理、高能加速器和粒子探測系統、宇宙線、無線電定向探測、調頻雷達系統等。他第一個證明了地球上空中子不是來自太空,而是初級宇宙線在大氣中產生的次級粒子。

1949年在布魯克黑文國立實驗室負責設計並建造了國際上第一個特殊高頻系統(要求頻率在1秒內增加13倍),

1953年這台當時全世界能量最高的質子加速器運轉成功。他是最早將電子學運用於高能粒子探測的一批物理學家之一,還是早期運用閃爍計數器描跡儀和用自動化方法收集數據較有成效的研究人員 。編著有 《物質的本性:高能物理學的目的》和《實驗物理學方法·原子核物理》等。

社會任職

袁家騮先生先後任加利福尼亞理工學院研究員,美國無線電公司研究實驗室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布魯克海文國立實驗室高級研究員、顧問,還受聘為歐洲、法國、前蘇聯和中國的研究所和大學客座教授、名譽教授和學術委員會委員。他曾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被聘為台灣同步輻射研究中心董事長主席。

1972年11月6日,他陪同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西歐核子研究中心,從而成為新中國建立後代表西方與中國物理學家直接接觸的第一人。

獲獎記錄

袁家騮先生於1972年榮獲古根海姆獎金。

視頻

一代物理巨匠袁家騮,不得已入美國籍,卻將一生奉獻給中國物

袁世凱的孫子袁家騮

參考文獻

  1. 打破打破愛因斯坦宇宙守恆定律,新浪網,2018-03-23
  2. 張懷亮. 吳健雄傳. 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3. 袁家騮和他的科學貢獻,科學人網,2004-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