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梭菌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艰难梭菌(英语:Clostridium difficile),又称难辨梭菌、难辨棱状芽孢杆菌(c-diff),是梭菌属的成员,因对氧十分敏感,很难分离培养,故得名。它是一种厌氧性革兰氏阳性杆菌,在体外环境下会形成孢子体,经由口腔进入人体肠胃道移生繁殖,依病者体状,有严重程度不同的症状,从最轻微的没有症状、轻微腹泻、到伪膜性肠炎,严重造成肠穿孔甚至死亡。
概述
认识梭菌属
梭菌属成员很多,有些对人具致病性,如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和肉毒梭菌。产气荚膜梭菌产气是一种常见的引起食物中毒的细菌。可引起伤口气性坏疽、食物中毒、肌肉坏死、梭菌蜂窝织炎等,破伤风梭菌可引起破伤风,肉毒梭菌可引起肉毒中毒,典型临床特征是急性弛缓麻痹,先从双侧颅神经阻碍开始,包括面部、头颅和咽部的肌肉,然后对称性下降,包括喉部和肢体肌肉。由于舌或咽部肌瘫痪可引起的呼吸困难,隔膜和肋部的瘫痪可能引起死亡。
厌氧性细菌
艰难梭菌是厌氧性细菌,厌氧性细菌是指那些在无氧条件下要比在有氧环境下生长好的细菌,而人的肠道正好是一个相对无氧的环境。如果过度服用某些抗生素,艰难梭菌的菌群生长速度加快,影响肠道中其他细菌,引发炎症。这种细菌会产生肠毒素和细胞毒素,是一种能引起伪膜性结肠炎的厌氧梭菌属细菌,也是一种导致住院病人腹泻的常见细菌,病征由轻度以至严重的腹泻。
发现
艰难梭菌于1935年首度发现,但直到1977年发现本菌与临床长期使用某些抗生素(氨苄青霉素、头孢霉素、红霉素、氯林可霉素等)引起的伪膜性结肠炎有关才被重视。它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中,如土壤、干草、沙、一些大型动物(牛、驴和马)的粪便,及狗、猫、啮齿动物和人的粪便,除此之外还大量存在于水和动物的肠道中。
症状
腹泻
许多使用抗生素的患者都会有腹泻的状况产生。其中,大约70-80%的腹泻是单纯抗生素造成的副作用,但是其中有约20%是由艰难梭菌感染(Clostridium difficile)所造成。并非所有人接触到艰难梭菌都会感染。在正常的人体肠道内,因有益生菌抑制其生长,所以鲜少造成不适。
婴儿的粪便中常含有艰难梭菌,为新生婴儿肠道中正常菌群,大约50% 12月龄婴儿的肠道中有艰难梭菌,2岁以上儿童的带菌率大约为3%,但此菌在健康成人中出现频率较低,无症状带菌的成人在瑞典是1.9%,在日本为15.4%, 根据美国的统计,艰难梭菌相关腹泻(C. difficile associated diarrhea)2008年的感染率是2000年的两倍,而死亡率在这段期间有四倍的上升。死亡率快速上升除了因为病人严重度增加外,也与一种具高毒性的艰难梭菌菌株(type B1/NAP1/027)广泛的散布于北美洲有关。[1]
感染族群
艰难梭菌感染到目前为止仍然不易确诊。但是某些特定族群人会比较容易感染:
- 年纪较大 (>60岁);
- 目前或近期(1-2月内)使用过抗生素;
- 长期居住于医疗相关机构;
- 接受肠胃道手术;
- 使用氢离子阻断剂。
因此上述族群的病人若一天内腹泻超过三次,且没有其他可以解释的原因,必须考虑艰难梭菌的感染。
诊断方式
目前常用的诊断方式有:
- 细菌培养暨毒素测试(Toxigenic culture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将粪便检体置于厌氧环境下培养出艰难梭菌菌落,再检测其菌落是否产生毒素;不产生毒素之菌落并非致病菌。然而此检验对实验室人力及设备之需求较高,且需要48小时以上才能得到初步结果,因此较无法即时得到诊断。
- 艰难梭菌毒素测验(Clostridium difficile toxin test):目前一般使用免疫萤光法侦测艰难梭菌所分泌之毒素A及B。其优点为操作简单、快速、其诊断之特异性高(约99-100%),但敏感性不足(30-50%)。
- 谷胺酸去氢酶试验(Glutamate dehydrogenase, GDH test):GDH为艰难梭菌所分泌之代谢性酵素,相当敏感且可快速侦测细菌的存在,但无法区分此菌株是否有释放毒素的能力。
- 聚合酶连锁试验 (PCR):其敏感性与特异性相近于细菌培养暨毒素测试,且更能快速得到结果,但缺点为价格昂贵。各个医院要采取何种检验方式,须以个别实验室的能力以及费用来作考量。
医疗
临床上对于感染艰难梭菌感染病患的处理,首先是停止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并补充水分及电解质。对于艰难梭菌的治疗,首选抗生素是metronidazole及口服vancomycin。美国感染症协会(IDSA)建议是病人的严重程度来选择不同抗生素治疗,非严重病人metronidzole或口服vancomycin治疗,效果相当。针对严重病患,建议口服vancomycin治疗。
台湾现况
现有的文献显示台湾的艰难梭菌感染发生率并不高,且目前为止也没有发现高毒性的菌株。但是因艰难梭菌不易培养,加上国内医院并无常规检验粪便艰难梭菌毒素,所以可能低估了实际的感染人数。近年来,因为此菌在美国造成重大的影响,国内才慢慢对于此菌有较广泛的接触及认识。随著诊断技术进步及临床医师对艰难梭菌的警觉性增加,我们应该可以早期发现艰难梭菌的感染,进而给予正确的处理。
防治
对于艰难梭菌而言,预防胜于治疗。我们应避免非必要之抗生素使用及确实落实感染控制措施,以避免院内传播。对于环境清洁,可以使用10%次氯酸钠来清除环境中的艰难梭菌及孢子。但是最重要的,是严格执行抗生素管制措施,减少抗生素滥用。对于身上带有艰难梭菌的病人,最好能将病人转到单人病室隔离,若无法执行,可退而求其次的将病人集中管理。
此外,病人、家属或医护人员手部清洁需要使用肥皂或chlorhexidine湿洗手,不能只用酒精性干洗手,因为酒精性干洗手无法杀死艰难梭菌的孢子。护理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接触隔离的措施,包括使用手套、隔离衣及医疗用品个别使用。
相关讯息
台湾一名年约3岁的小弟弟,因罹患发炎性肠道疾病持续腹泻血便而住院,又诊断出被高度抗药性的困难梭菌感染,经常规抗生素治疗无效,仍反复感染,于长庚医院接受“便便疗法”,健康粪便捐赠者是自己的姊姊,以内视镜方式将姐姐的肠道菌丛植入该病童肠道,狂腹泻、血便症状缓解许多,也顺利改善肠道菌相的平衡。此案例为该院迄今接受便便疗法的最小年龄病患。
2018年9月卫福部发布“特定医疗技术检查检验医疗仪器施行或使用管理办法(简称特管办法)”,新增微菌丛植入术治疗严重或反复性困难梭菌感染(rCDI)。这项治疗技术是透过将健康捐赠者的肠道菌丛,以灌肠、内视镜或口服胶囊方式植入病人肠道,以恢复其肠道菌相平衡,达到治疗效果。目前开放施行适用于反复性或常规治疗无效之困难梭菌感染病人。[2]
影片
参考资料
- ↑ 使用抗生素后腹泻 怀疑是困难梭菌搞鬼亚东纪念医院/感染科
- ↑ 3岁弟染“困难梭菌” 狂拉肚子、血便 姊捐粪救奏效三立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