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也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胡也频 | |
---|---|
出生 | 1903年年5月4日 |
国籍 | 中國 |
别名 | 胡崇轩 |
职业 | 作家 |
知名于 | 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 |
知名作品 | 《圣徒》《活珠子》等 |
胡也频(1903年—1931年),福建福州人。幼年入私塾读书,因家庭生活困难,曾两度辍学。
15岁时到一家金银首饰铺当学徒。
1920年春到上海,进入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后,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胡也频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在同住公寓的大学生的影响下,胡也频对古典文学和外国文学发生了兴趣并阅读了许多作品。
1924年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
同年夏天,与丁玲结识并成为亲密伴侣。
大革命时期,由于他远离时代斗争的中心,思想较为孤独和苦闷,此时期的文学创作笼罩着伤感和虚无的情绪。
1928年春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
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但两刊很快即夭折。[1]
1930年5月,由于鼓动学生进行革命而被省政府通缉。他返回上海,参加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后当选为“左联”执行委员,并任工农兵文学委员会主席。同年他还被推为“左联”代表,参加了在上海秘密召开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写作了长篇小说《光明在我们前面》,热情歌颂了共产党人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
1930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2月7日被杀害于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2]
目录
人物简历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五月四日,胡也频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戏剧世家,下有四个弟弟和一个妹妹。胡也频幼名胡培基,五岁时入私塾读书。
民国七年(1918年),十五岁的胡培基到福州“祥慎金铺”当学徒。
民国九年(1920年)春,胡也频到了上海,改名为胡崇轩,进浦东中学读书。
民国十年(1921年),胡也频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海军学校停办,他流浪到北京,以给公寓老板做杂事维生。
民国十三年(1924年),胡也频参与编辑《京报》副刊《民众文艺周刊》,开始在该刊发表小说和短文。夏天,胡也频与同年来到北京的丁玲相识。当时丁玲正为心爱的弟弟夭折而痛苦万分,“由于生活窘迫,丁玲不久离开北平,返回湖南老家。胡也频闻讯后,向朋友借钱追到湖南,当他风尘仆仆出现在丁玲面前时,丁玲被深深感动了,爱情之门豁然开启。因为胡也频的单纯、执着与热情感动了丁玲,丁玲因此接受了他的爱。
民国十四年(1925年)秋,胡也频与丁玲结婚。
民国十六年(1927年)冬,胡也频结识冯雪峰。
民国十七年(1928年)春,胡也频到上海与沈从文共同编辑《中央日报》副刊《红与黑》,并在该刊发表诗和小说。不久《红与黑》副刊停办,他又与丁玲、沈从文从事《红黑》和《人间》两个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
民国二十年(1930年)十一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代表左联出席在上海举行的全国苏维埃区域代表大会,并被选为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的代表。
民国二十一年(1931年)1月17日,在东方旅社出席第一次全国工农兵代表大会预备会议时被国民党逮捕,2月7日与"左联"会员柔石、殷夫、冯铿、李伟森同被秘密杀害於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3]
轶事典故
沈胡之交
民国时期,刚刚登上文坛的沈从文曾经和胡也频有过一段真挚的友谊。当时,因为投稿,沈从文在北京结识了《京报·民众文艺》的编辑胡也频,两个人由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沈从文在自己居住、写作的“窄而霉斋”里,用白开水招待了与他志趣相投的胡也频。后来,沈从文和胡也频、丁玲一起搬到沙滩附近的汉园公寓,每到月底,房租和伙食费总是让沈从文的生活颇为窘迫。这时,胡也频通过熟人,把沈从文的文章转给了周作人,发表在《语丝》上。不久,沈从文的最初的两本书分别由上海的北新书局和新月书店出版。但是,沈从文与胡也频、丁玲一起,希望有一个自己的刊物。为此,他们于1927年4月和1928年2月分别离开了北京,到上海去寻求发展。
人物评价
郑振铎:凡是认识也频的人,没有一个曾会想到他的死会是那样的一个英雄的死。
谷玥:工农兵文学的先锋。
许浩然:胡也频是中国现代诗坛一位颇有创作实绩的诗人。
季羡林:胡也频,这个在中国近代革命史上和文学史上宛如夏夜流星一闪即逝但又留下永恒光芒的人物。
个人作品
名称 | 文体 | 时间 | 出版社 |
---|---|---|---|
《圣徒》 | 短篇小说集 | 1927年 | 新月 |
《活珠子》 | 短篇小说集 | 1928年 | 光华 |
《鬼与人心》 | 戏剧集 | 1928年 | 开明 |
《往何处去》 | 短篇小说集 | 1928年 | 上海第一线书店 |
《诗稿》 | 短篇小说集 | 1928年 | 现代 |
《消磨》 | 短篇小说集 | 1928年 | 尚志书店 |
《也频诗选》 | 诗集 | 1929年 | 红黑 |
《牧场上》 | 短篇小说集 | 1929年 | 远东 |
《三个不统一的人物》 | 短篇小说集 | 1929年 | 光华 |
《四星期》 | 短篇小说集 | 1929年 | 华通书局 |
《别人的幸福》 | 戏剧集 | 1929年 | 华通书局 |
《一幕悲剧的写实》 | 中篇小说 | 1930年 | 中华 |
《到莫斯科去》 | 中篇小说 | 1930年 | 光华 |
《光明在我们的前面》 | 长篇小说 | 1930年 | 春秋 |
创作特色
综述
胡也频的创作思想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认为胡也频前期创作再现了底层民众生活,批判了国民的愚昧;中期创作表现了贫穷知识分子的生活和乡土气息的双重变奏;后期作者转变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支持者。
前期
胡也频前期作品主要是短篇小说,散文和杂感。胡也频早期的创作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对底层人民生活潦倒的穷困生活再现,另一方面是对黑暗社会的反抗和对于美国民的批判。
中期
中期是胡也频创作的丰收阶段,这一时期创作了大量作品。而且创作主题和思想比前期有了明显的变化,胡也频中期的创作思想内容和主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主题思想是对爱情的歌颂,主要作品是大量诗歌。另一个主题是表达知识分子的物质和精神双重苦闷与困惑,主要是一些短篇小说,第三个思想是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文学创作。
后期
胡也频的创作转型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坚定的社会主义支持者。
家庭成员
妻子:丁玲
儿子:蒋祖林
后世纪念
胡也频故居
胡也频故居位于福州乌山天皇岭南侧(原卖鸡弄)。建于清嘉庆年间,为单进单层木构建筑,四面围墙,穿斗式木构架,四扇三间,七柱出游廊,占地面积274平方米。后门小路可通乌山。
1991年由福州市人民政府列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故居分七个展区,分别是:童年的记忆、少年的漂泊、青年的追求、最后的斗争、久远的缅怀、光辉的一生和传承的事业。
胡也频故居的修复和展示陈列项目是福州市鼓楼区委、区政府纪念胡也频烈士牺牲80周年,为建党90周年献礼的重点项目。
2009年4月,胡也频故居修复工程全面启动,同年9月竣工。
2011年完成故居展示陈列工作,以纪念和缅怀福建人民的伟大儿子胡也频烈士。
2011年6月28日,胡也频故居在福州乌山南麓揭牌,并正式对市民开放。胡也频故居作为追思先烈,弘扬革命精神的公共场所向广大市民和青少年学生开放,充分发挥了故居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视频
1、龙华烈士-胡也频
2、从文小姐蜕变为武将军前,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曾有一段青创时光
3、丁玲致胡也频
参考资料
- ↑ 丁玲与胡也频、冯雪峰、沈从文等人的多角恋,搜狐网,2017-05-26
- ↑ 胡也频 ,360百科
- ↑ 【艺术手册】开明版《胡也频选集》序言的“隐秘事实” ——胡也频“济南之行”史实梳考,搜狐网,2017-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