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大公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大公廟,又稱開基老大公廟,是位於台灣基隆市安樂區嘉仁里的陰廟,祭祀泉漳械鬥去世的民眾[1],由基隆各姓氏輪流主普,演變成今日的雞籠中元祭。

沿革

老大公廟過去無專門的廟史記載,直到1983年周東和擔任管理委員會總幹事職務後,深感無法使民眾無法了解雞籠中元祭的活動意義,便投入搜集及編撰工作。

依周東和所述,早期開發基隆時,漳州人先進入崁仔頂一帶平地定居(即現基隆市區的孝一路一帶),移居較晚的泉州人就沿基隆河七堵、暖暖一帶發展,兩方商定以魴頂(今南榮公墓)為界,但在咸豐元年(1851年)八月,因土地界線及水道灌溉等問題,在魴頂發生大規模械鬥。當時械鬥死亡民眾有一百零七名,後有一名基隆慶安宮的沙門也因此過世。

周東和表示兩方遺體合葬於蚵殼港河畔(即今成功二路)立墓祭祀為「老大公墓」。「老大公」代表「老死」、「先死為大」、「男性」。兩方決定按自咸豐五年(1855年)起共同組成十一字姓輪流祭祀。 

日治時期,日人為慶祝大正天皇登基,於老大公墓的所在處建高砂公園,由楊火輝募捐移葬於安樂區石山(今嘉仁里山坡),1918年完成。為祭祀方便,居民集議建請日本政府在高砂公園撥地,並以音樂堂名義興建永久性鋼筋水泥、三層樓的主普壇,至1929年完工,在基隆大空襲時遭盟軍炸損。1957年,重修主普壇又增一層。

1960年輪值林姓主普邀集各姓建廟,向市府申請一萬元建廟,廟址為樂一路76巷37號。舊主普壇位於仁五路與中山高速公路出口左側,市長陳正雄時開始改建商業大樓。1971年6月2日,新的主普壇以民俗文物館在中正公園動工,由市長蘇德良主持。次年3月3日,基隆市公產出售審議委員會以每坪公告地價二萬零八百元、市價五萬元一坪出售仁愛區新店段四小段一之三二六號的舊主普壇一百六十七坪土地。新主普壇於1974年農曆七月一日竣工。

由於廟宇建于山坡上,長期無人維護致地基坍塌,經羅福全、劉東海奔走,於1975年成立整建委員會,慨捐興工整建,改稱「開基老大公廟」。1980年,各姓各出一萬元修建。

民俗相信將仇人的頭髮、骨灰、八字放在陰廟的骨瓮里可咒仇人,所以廟方在1983年將骨瓮以花崗岩封閉。

2001年票選為台灣歷史建築百景[2]

視頻

老大公廟 相關視頻

台灣陰廟傳說 外靈入侵1
基隆:雞籠中元祭熱鬧登場

參考文獻

  1. 老大公廟旅遊攻略,途牛
  2. 歷史建築百景徵選揭曉 ,華夏經緯網,2001-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