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五言律诗。

贞元二十一年(805),柳宗元因参加王叔文革新集团被贬为永州司马,开始了痛苦的谪居生活。永州位于湖南、广东交界处,是一个人烟稀少、荒芜偏僻之地。柳宗元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常常触景伤怀,对自己的遭遇,感慨万千。加之,其所任永州司马的官职,只不过是一个闲散的职位,因而无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便更加重了他的孤独、愤懑之感,从这首五言古诗中,不难看出作者的这种情绪。由标题可知,诗是写作者在一个秋日的早晨赴南谷路经荒村的所见,并且以人的行踪为线索逐步展开。

诗的首联点明题旨,渲染气氛,奠定此诗荒寂的整体格调。颔、颈两联写景,对仗工整,且富有变化,如颔联“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如果将“黄叶”“古木”“溪桥”“荒村”在位置上进行调换,恰与颈联中的“寒花”“幽泉”“寂历”“断续”一一对应。另外,此诗在炼字上颇为精审,“黄” “古” “寒”“幽”诸字,既是景物的实际特征,又体现出作者的心理特征。

作品原文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杪秋霜露重,晨起行幽谷。

黄叶覆溪桥,荒村唯古木。

寒花疏寂历,幽泉微断续。

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麋鹿?

白话译文

秋末大地铺满浓霜寒露,

清晨起来行经幽深山谷。

片片黄叶覆盖溪上小桥,

荒凉村落只见一片古树。

天寒山花疏落寂寞,

深涧泉水若断若续。

我久已忘却技巧心计,

为何仍然惊动了麋鹿?

词句注释

1、南谷:在永州郊外。

2、杪(miǎo)秋:晚秋。杪,树梢。引申为尽头,多指年、月或季节的末尾。

3、幽谷:幽深的山谷。

4、覆:遮盖。

5、唯:只有。

6、寒花:即秋花,寒秋的山花。

7、疏:稀疏。

8、寂历:孤寂,这里指花不繁茂。历,单个。

9、幽泉:深山中流出的泉水。

10、微:指泉水很小。

11、机心:机巧之心,奸诈之心。《列子·黄帝》:"海上之人有好沤鸟者,每旦之海上,从沤鸟游。沤鸟之至者,百住而不止。其父日: '吾闻沤鸟,皆从汝游,汝取来吾玩之。'明旦之海上,沤鸟舞而不下也。"沤鸟之所以不下,是因为其父有机心。

12、何事:为何。

13、麋鹿:又名四不像,一种珍奇动物。

作品鉴赏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首联写诗人在晚秋时节,冒着早晨的霜露,走在幽深的山谷之中,字里行间流泻出一种跋涉之苦。其实,诗人现实的生活道路也是如此。首句的“杪秋”本已点明季节,但作者却仍嫌不足,在句尾又以“霜露重重”加重笔墨,进一步渲染了秋之已深。次句的“幽”字,则是强调了诗人所行山谷远离市井,幽深僻静。[1]

接着,具体写经荒村所见。厚厚的黄叶覆盖着小溪上的桥面,荒村唯有古树处处可见,寒天的野花,稀疏零落,大地更显得空旷。山谷深处的泉水声微流缓,水声时断时续,更衬出大地的寂静。几句诗,写尽了南谷秋色和荒村的荒僻景象,给人以衰败、寥落之感。

诗人处境险恶,眼前如此萧疏荒寂的景色,很自然地触动了他的身世之感。作者在《始得西山宴游记》中曾这样说道:“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他也想驱除胸中的郁闷。可是,今天南谷之行却没有使他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的轻松,反而更加重了他的孤独落漠之感。诗最后写的“机心久已忘,何事晾麋鹿”,表面上的超脱放达之态,实际上却反映了欲遣愁绪而不能,从而愁上加愁的心境罢了。

全诗紧扣题目,以标题中的“荒”字笼盖全篇,使诗人笔下的画面,涂上了一层惨淡之色,霜露、幽谷、黄叶、溪桥、古木、寒花和幽泉,无一不在它的笼罩之下,因而有力地突出了荒村的特点;而这个特点,又处处不离“杪秋”这个季节,使景物都具有浓厚的时令特色。

诗人笔下的景色写得真实、自然,同时又处处渗透着诗人的主观情憬。诗人特有的心境与眼前寥落衰败的景象相互交融,达到了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名家评论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顾璘曰:意高妙。唐汝询曰:此叙山行之景,因言机心已忘,则当入兽不乱,何为惊此麋鹿乎?此乃辋川落句翻案。

《古唐诗合解》:寒花之态,疏淡而寂寥,幽泉之声,微闻其断续,此皆天地自然之妙。

《唐诗笺要》:清空莹澈。子厚诗在渊明下,韦苏州上,朱子谓学诗须从陶、柳门庭入观,此数作益信。

宋·蔡绦《西清诗话》:柳子厚诗,雄深简谈,迥拔流俗,至味自高,直揖陶、谢。

宋·黄彻《君溪诗话》卷三:子厚《晓行》云:"机心久已忘,何事惊麇鹿。"又《放鹧鸪词》云:"破笼展翅当远去,同类相呼莫相顾。"惜乎知之不早尔。

近·高步瀛《唐宋诗举要》卷一:《金楼子·兴王篇》日:"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依麋鹿以为群。叔齐起害鹿死,伯夷恚之而死。"此与《列士传》言伯夷、叔齐不食经七日,天遣白鹿乳之,夷、齐念此鹿肉食之必美,鹿知其意不复来,二子遂饿死,同一怪妄不经,然正机心惊鹿之一证也。姑存之。

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年—819年)[2],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 。汉族,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市)。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 并称 “唐宋八大家”。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唐代宗大历八年(773年)出生于京都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

柳宗元出身于 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贞元九年(793)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元和元年(805)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任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区),在此期间,游历永州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钴𬭁潭记》《钴𬭁潭西小丘记》《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元和十年(815)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819年11月28日)卒于柳州任所。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骈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哲学著作有《天说》《天对》《封建论》等。柳宗元的作品由唐代刘禹锡保存下来,并编成集。有《柳河东集》《柳宗元集》(中华书局1974年版)。

视频

唐宋八大家之柳宗元(七)与大自然对话

参考资料

  1. https://so.gushiwen.org/shiwenv_17dcdcae915b.aspx 秋晓行南谷经荒村] 古诗文网
  2. 柳宗元简介 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