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草阁生发原液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汉草阁生发原液 |
药品名称: 汉草阁生发原液 是否处方药: 否 主要适用症: 脂溢性脱发、 神经性脱发、遗传性脱发 用法用量: 外用, |
汉草阁生发原液是由油茶饼粕(茶麸):有助于头发生长,亦可以去头屑,使头发保持乌黑浓密、修复受损发根,给发丝补充养分使其壮健。[1]
乌麻:富含天然黑色素,增强新生细发的抵抗力;苍术:增强毛囊的新陈代谢能力,有效改善毛囊活性;侧柏叶:促进头皮处毛线血管循环;
灵芝:调节代谢平衡,促进和调整免疫功能;
何首乌:营养发根,令头发自然乌黑,健康亮泽;
墨旱莲:促进毛囊生长发育,长出新发。
产品辅方
干姜:将中药营养成分引至头皮,帮助更好吸收;
珍珠透骨草:滋养发囊,使毛囊获得充足的营养;
锁阳:益精血,坚固发根;
桑葚:补血滋阴,让头发乌黑亮丽;
巴戟天:激活头皮活力,促进新生细发生长;
虫草:益肾,补精髓,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人体微循环;
适用症状
脂溢性脱发、神经性脱发、遗传性脱发、产后脱发、病理性脱发、化学性脱发、物理性脱发、营养性脱发。
用法用量
外用,对准脱发部位喷适量药液,稍加按摩至吸收即可。
制作工艺
“药力自酒出,奇效汉草来”——传承自1755年的古法“泡”制工艺乃汉草防脱生发原液的精髓所在。经历近百年的传承和创新,流传沿用至今。
所谓“百草生长见地利,四时泡制夺天工。”汉草阁追求的是品质和口碑,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其继续沿用古法“泡”制的传统方法——四时炮制,夏季150天,冬季180天的浸泡、渗透、沉淀。
自建基地
为了保证药材质量,汉草阁在云贵高原与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建立了两个药材基地,这也体现“百草生长见地利,四时泡制夺天工”的宗旨。
一、“石灰窑”(纳西语叫“Hanjike”) 海拔2678米,东经99°28′,北纬27°13′,是汉草阁第一个药用植物基地,属甸北村的集体林。典型的针阔混交林,植被总盖度达85%以上,药用植物有60%来源于庭园种植,40%来自野生采集。分布有天麻、红豆杉、五味子、丹参、重楼、秦艽等珍稀濒危药用植物。
二、“镇鼓台”(纳西语“Zhengutai”) 位于鲁南村地界内的天然林,海拔2800-3100米,东经99°29′,北纬27°09′。灌木层和草本层发达,植被总盖度达90%以上。药用植物有30%来源于庭园种植,60%来自野生采集,10%来自当地集市。分布有天麻、苍术、乌麻。
发展历史
汉草阁生发原液,于1767年清朝刘启轩(公元1717-1763年)始创,并冠以其别院“汉草阁”为品牌字号。汉草阁是全国中药行业具有数百年历史的著名老字号,它传承清朝宫廷御用配方的精华,致力于古法泡制防脱生发养发药酒,以“汉草阁生发原液”为著名代表。创始人刘启轩苦钻医术,刻意精求各类乌发密法型配方,分门汇集成书。
1935年,党政割据、长江特大洪灾等天灾人祸使药材生产量大跌,由于长期药材供给不足,汉草阁被迫停业,但汉草阁人依然坚持对汉草防脱生发原液的改良;
1940年,抗日战争节节胜利之余,药材的供应量也有了上升,汉草阁在北京恢复营业; 1946年,汉草阁中药提炼泡制中心正式成立,开创了古法泡制工业化的先河;
1947年,为尽量保证中药的供给,经过多年的联系与组织,汉草阁与云贵高原当地林业部门合作,建立了两个自己的药材基地,坚持“百草生长见地利,四时泡制夺天工”的宗旨,凭借着真材实料的配方和严谨的古法“泡”制经典工艺在中药市场上脱颖而出。
直到新中国成立,全国局势稳定下来后,汉草阁在北京的发展得到逐步平稳的发展。但在1966年遇上了文化大革命,汉草阁为最大程度地减少影响,选择迁至广州。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前,汉草阁在广州的经营跌跌荡荡,后来迎来了改革开放,汉草阁的业绩也节节上升。
虽有成就荣耀祖上,但汉草阁人仍保有自己的原则和保持积极负责的态度,一直坚持对中药材料和制法的严格要求。从品牌形成之初,汉草阁就十分重视药品质量,并且以严格的管理作为保证。
在严谨传承古法的同时,汉草阁不断探索新理论,寻求对“汉草防脱生发原液”的新发展。
1983年,汉草阁研究中心进行了“利用茶麸制护发精华液”的试制工作,并于六月试制出第一批样品,并通过了广州市卫生防疫站、广州市工业产品检验所、中国人民解放军157医院、中山大学信息情报研究室等单位的联合鉴定。
1996年,研究中心的油茶饼粕于育发领域应用之技术入选《世界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国卷】。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汉草防脱生发原液”治疗脱发的效果,同时见证着汉草阁开创了新的历史里程碑。
近十几年,随着我国的脱发人群不断扩大,脱发成了影响人们工作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汉草阁研究中心表示“要不断优化产品配方,要不断改进产品的制作工艺、要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效果,做一个为社会负责、为脱发患者负责、为自己负责的优秀品牌”。
参考资料
- ↑ 多吃肉,可能导致脂溢性脱发 ,新浪网 , 2011-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