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孝或孝义、孝顺,是儒教传统提倡的行为,指儿女的行为应尊重父母、家里的长辈以及先人的良心意愿,不至于行差踏错而使他们蒙羞,是一种稳定伦常关系表现。所谓“百行孝为先”,反映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的观念[1]。
孝是儒家家庭伦理的核心,且很多故事皆以“孝顺”为主图,《廿四孝》是这些故事中最为知名的其中之一[2]。华人彼此间常常会很有不一样的宗教信仰,但孝顺的观念在华人之间是共通的,据史学者裴达礼(Hugh D.R. Baker)所言,对家庭的尊重的观念,是各种信仰的华人间唯一的共通点。
目录
釋義
孝的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孝養、孝承等。孝指為了回報父母的养育,而對父母的肯定,從而尊重父母的指令,基本上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行事。但若父母行為有所偏差時,就應規勸,不可盲從父母的命令,以免陷父母於不義。
儒家《孝經》開宗明義章曰:「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后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由此可見中華文化孝的觀念不止於孝敬父母而已,孝敬是孝道的開始。《孝经·諫諍章第十五》:“當不義,則子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孝乎?”。《廣至德章·第十三》:“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论语》中,子夏向孔子请问什么是孝。孔子说:晚辈常保恭敬和悦的神色是最难做到的。“孝”字在《论语》中,一共见于14章。其中为孔子所言,且与孝的定义有关者,共有5章。
《弟子規》有自孔子《論語·學而第六》:「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而發入則孝一章。
道家《莊子·天運》孝的觀念:“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老子在《道德经》提到:“六亲不和有孝慈”,“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印度及其他亚洲地区也有类似的伦理概念,另外孝敬还可以推广为一般对年长的人的尊敬和和顺,比如对媳妇对公婆,对长辈亲戚(比如姑、伯、舅、姨等)等。
视频
孝 相关视频
参考文献
- ↑ 家训十德之【孝】 人生在世,孝为第一,中国文明网 , 2016-4-29
- ↑ 廿四孝图里的故事,美篇 ,201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