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好奇號(英語:Curiosity)是一輛美國宇航局火星科學實驗室轄下的火星探測器,主要任務是探索火星的蓋爾撞擊坑,為美國宇航局火星科學實驗室計劃的一部分。
好奇號[1]在2011年11月26日北美東部標準時間10:02於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進入火星科學實驗室航天器,並成功在2012年8月6日協調世界時05:17於伊奧利亞沼着陸。好奇號經過56,300萬千米的旅程,着陸時離預定着陸點布萊德柏利降落地只相差2.4千米。
好奇號的任務[2]包括:探測火星氣候及地質,探測蓋爾撞擊坑內的環境是否曾經能夠支持生命,探測火星上的水,及研究日後人類探索的可行性。
好奇號的設計將是項目中的火星2020探測車任務設計基礎。2012年12月,好奇號原本運行2年的探測任務被無限期延長。
2014年6月24日,好奇號在發現火星上曾經有適合微生物生存的環境之後運行滿一個火星年的探測任務。
2018年11月12日,由地球24名科學家組成的團隊,利用延遲15分鐘指令發送,控制與駕駛距地球約1億2,600萬千米的好奇號,駛往預定位置。
命名
由兒童和青少年命名火星車是NASA的慣例。2008年11月18日,一項面向全美五歲至十八歲學生的為火星車命名的比賽開始。2009年3月23日至29日,普通公眾有機會為九個進入決定的名字進行投票,為火星車的最終命名作為參考。2009年5月27日,NASA宣布六年級的華裔女生馬天琪(Clara Ma)的「好奇」最終贏得了勝利。
任務
好奇號的大小是勇氣號、機遇號和鳳凰號的兩倍,重量是其五倍。它將會採集火星土壤樣本和岩芯,然後對它們可能可以支持現在或過去微生物存在的有機化合物和環境條件進行分析。
成果
2013年9月19日,根據從好奇號得到的進一步測量數據,NASA科學家報告,並沒有偵測到大氣甲烷(atmospheric methan)存在跡象,測量值為0.18±0.67 ppbv,對應於1.3 ppbv上限(95%置信限),因此總結甲烷微生物活性概率很低,可能火星不存在生命。但是,很多微生物不會排出任何甲烷,仍舊可能在火星發現這些不會排出任何甲烷的微生物。
2015年9月26日,美國航空航天局科學家報告,火星探測器好奇號發現火星土壤含有豐富水分,大約為1.5至 3重量百分比,顯示火星有足夠的水資源供給未來移民使用。
視頻
好奇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疫情期間如何操控好奇號?NASA曬員工遠程辦公照片 ,搜狐,2020-04-15
- ↑ 好奇號還有一項神秘任務,在外星迎接來客,價值不高 ,搜狐,2019-05-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