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卜公碼頭
圖片來自pixnet

卜公碼頭,是原位於香港中環的一個渡輪碼頭,名稱取自香港第十二任總督卜力爵士。

目錄

第一代碼頭介紹

落成

卜公碼頭前身是畢打碼頭(位於畢打街盡頭的碼頭),今畢打街干諾道中交界,1961年興建於仁大廈(原址今遮打大廈),由於配合中環填海工程,需建成新碼頭,卜公碼頭於1900年12月29日落成,並由第十二任港督卜力主持開幕禮,並正式起名為卜公碼頭(Blake Pier)。

加建上蓋

早期的卜公碼頭並沒有上蓋,在立法局議員的要求下,政府於1903年加建了臨時的草棚蓋,但因日久失修,當局於1909年從英國引進鋼製篷頂,當時全球的鋼結構工程科技仍屬萌芽階段,整個鋼結構工程的設計、生產和裝置均由英國引進,是香港首座在採用低炭鋼鐵結構件的建築物。

由卜公碼頭在1900年落成至1925年期間,一直由香港總督及其他政要往返港島時使用,並且用作舉行歡迎或送別儀式,直到1925年被新落成的皇后碼頭取代。碼頭被用作曾接待清朝醇親王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英國亞打王子愛德華王子、港督彌敦盧押梅利等顯要。

拆卸及重建

第一代碼頭於1965年5月13日拆卸[1],上蓋隨後轉移至摩士四號公園的露天圓形劇場。2006年末該上蓋再次轉移至赤柱美利樓旁,重新裝上按原卜公碼頭樣式興建的新碼頭,名為赤柱卜公碼頭

第二代碼頭

第二代卜公碼頭於1965年5月15日啟用,全長五百八十呎,建築費約二百萬港元[2],其上蓋建有花園,是當時中環少數綠化地帶之一。

該碼頭1993年拆卸,而原址進行中區填海計劃第1期,渡輪服務則移往中環碼頭

軼事

根據香港歷史掌故鄭寶鴻指出,香港第一個固定的報紙檔就是位於中環第一代卜公碼頭旁邊[3],呈八角形設計。

過往渡輪服務

參考文獻

  1. 工商晚報, 1965-05-13 第3頁
  2. 華僑日報, 1965-05-15 第9頁
  3. 探古尋源:報紙檔 (專題短片). 無綫新聞. 2019-10-20 [20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