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群島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 原圖鏈結 圖片來自ETtoday |
南沙群岛(拼音:Nánshā Qúndào),古稱万里石塘,又名斯普拉特利群岛,是四大群島(東沙、西沙、中沙、南沙群島)中位置最南、島礁最多也分布最廣的群島,陸地面積約11平方公里,但總面積為82萬平方海里,因位於許多東南亞國家鄰近海域,為爭議最多的地區,多達六個國家對其聲稱主權,一般所稱的「南海主權爭議」即是在此區。
地理位置
南沙群島地理上位于北纬3度40分到11度30分和东经109度30分到117度50分之间,群島由 230多座小島、沙洲、暗礁和環礁組成,南北長500多浬,東西寬400多浬,總面積約245,000平方浬。主要岛礁有:美济礁、渚碧礁、永暑礁、太平岛、西月岛、中业岛、南威岛、郑和群礁、九章群礁、中业群礁、道明群礁、双子群礁、尹庆群礁、弹丸礁、万安滩和曾母暗沙等。此群島西鄰越南,東接菲律賓,南倚馬來西亞、汶萊,北續中沙、西沙群島與海南島隔海相望,其中太平島即是南沙諸島中面積最大者,太平島長 1,360 公尺,寬 350 公尺,環島長 2,850 公尺,面積約0.51平方公里。[1] 又南沙群島地处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的国际航道要冲,是扼守马六甲海峡、巴士海峡、巴林塘海峡、巴拉巴克海峡的关键所在。
地质地貌
南海的地質構造複雜,主要以大陸架、大陸坡、中央海盆三個部分呈環狀分布。其中南沙群島形成於南海陸坡區的南沙台階,處於多山的海底高原上,區分為島、沙洲、暗礁、暗沙、暗灘等,共有200多個。南沙群岛跨过四个地貌与地质构造单元,分别是:
- 南部的曾母暗沙与南、北康暗沙位于北巽他大陆架东北部,构造上属西北加里曼丹地槽的一部分;
- 东部的舰长礁、指向礁、都护暗沙与保卫暗沙等,则位于南沙海槽西北坡,与加里曼丹岛、巴拉望岛相望;
- 西北的礼乐滩、双子群礁以北,渚碧岛、永暑島与日积礁,属于南海中央深海盆地。
- 群岛的大部分则处于多山的海底高原,大小海山顶部有许多珊瑚礁,并大都形成环礁,少数为台礁[2]。
常設仲裁法院於2016年7月12日之菲律賓控告中國案仲裁書中,指南沙群島是岩礁而非島。台灣和中國大陸對該仲裁均表示不予承認。[3]
氣候概況
南沙諸島大多屬熱帶海洋性氣候,地處赤道無風帶,終年高溫,四季如夏。11至4月平均氣溫為攝氏26度,5至11月平均溫度為35度,是台灣少數不受颱風直接侵襲的領土。
夏季西南風強勁,且時受颱風外圍環流影響,雨量豐沛,冬季反之。南海夏季盛行西南風,溫暖的黑潮洋流沿越南東岸循大陸沿岸北流,經台灣海峽入東海,其水溫可達攝氏28度至29度。冬季盛行東北季風,寒冷的親潮洋流反向由東海經台灣海峽流向南海,經越南東岸南下,到南海南部其水溫常在25度間;北部受大陸氣候影響,有時可降至攝氏15度至20度。
主权争议
南沙群島海域蕴藏着大量的矿藏资源,油气资源尤为丰富,有“第二个波斯湾”之称,加之其戰略位置,故鄰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中華民國,皆有部署軍力在此地區。而汶萊與印度尼西亚虽然宣稱擁有部分海域的主權,但没有實際駐兵。[4]
參考文獻
- ↑ 南沙群島地理位置,南部分署全球資訊網
- ↑ 高俊国,刘宝银. 《南沙群岛空间融合信息分析与示警:群礁发育、军事区位、警示系统》. 海洋出版社. 2009: 2–3页. ISBN 9787502773083.
- ↑ The Republic of the Philippines v.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檔,存档日期2016-04-26.,Permanent Court of Arbitration.,2016年7月12日
- ↑ 李明峻. 爭奪石油利益 南海風雲再起. 第648期. 新台灣新聞週刊. 2008-08-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