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庭故城遺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北庭故城遺址,當地俗稱破城子,位於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昌吉回族自治州吉木薩爾縣以北約12公里的護堡子。此地是唐朝政府設置的北庭都護府府城遺址。城池到明朝初年荒廢。
建設沿革
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此地為車師後部王庭所在地金滿城。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戊巳校尉耿恭屯田車師後部金滿城,屯田士卒數百人。
兩漢時,金滿城(吉木薩爾)一帶成為車師後國。
魏文帝黃初三年(公元222年)仍設西城長史和戊巳校尉(治所高昌)管理西域,並封車師後部王壹多雜為守魏侍中,號大部尉。使用魏的印信,和中原保持親密的關係。
唐太宗貞觀十四年(公元640年)討平高昌後,經其地設庭州,發展成為天山北麓的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有重兵駐守。
貞觀二十二年(公元648年),任命西突厥開國主室點密五世孫阿斯那賀魯為瑤池都督府都督,稱「可汗浮圖」。
高宗永微四年(公元653年)賀魯率眾叛亂,顯慶二至三年(公元658-659年)叛亂平定,隨即撤銷瑤池都督府,並在庭州設立金山都護府一起分管西域。
武后長安二年(公元703年)在此設北庭都護府,下轄金滿、輪台、蒲類(後改後庭)、西海4縣,與安西都護府以天山為界分疆而治。
景龍二年(708年)升為北庭大都護府,轄天山以北、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西達鹹海廣大地區的軍政事務。後改北庭節度史,所轄瀚海軍駐此,貞元六年(790)陷於吐蕃。
九世紀中期高昌回鶻王國建立後,稱夏都,為其政治中心之一;又稱「別失八里」,意為五城。
元代在此設別失八里行尚書省、宣慰司、元帥府。15世紀前期毀於戰火。
清乾隆四十年 (1775)在此曾經出土唐碑,嘉慶二十五年 (1820)徐松曾調查城址,發現金滿縣殘碑。
19世紀以後,英、日等國先後派探險隊在此調查挖掘。
1928年,西北科學考察團對故城進行調查發掘。
1979~1987年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進行調查發掘。
1988年,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10年,被批准為首批全國23個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一[1]。
2018年10月,被評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
遺址價值
西大寺塑像是研究回鶻雕塑重要的實物資料,壁畫有千佛、菩薩、供養比丘像,護法和經變故事等,畫中有回鶻文和漢文題記,是研究新疆古代宗教、藝術、語言文字的珍貴資料。
其中「八王分舍利圖」等壁畫代表了回鶻佛教藝術的最高水平。該寺在佛寺形制、塑像和壁畫方面具有獨一無二的回鶻特點,尤其是佛寺的平面配置形制,尚未發現有與之完全相同的例證,為研究古代西域,尤其北庭地區的宗教、文化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
在故城中發現的一件陶棺,棺頂部有一個帶人頭形紐的蓋子,對研究當時居住在這裡的民族和風俗具有重要價值[2]。
視頻
北庭故城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北庭故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國園林網, 2010-11-11
- ↑ 北庭故城遺址遺存文物 北庭故城遺址是怎樣保護的,中國歷史網,2019-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