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冕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冕寧縣,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地處四川省西南,涼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東依小相嶺與越西、喜德兩縣毗鄰,南與西昌、鹽源兩縣(市)接壤,西隔雅礱江、氂牛山北段山脊與木里、九龍兩縣交界,北至菩薩崗與石棉縣相連。總面積4420平方千米。

冕寧地處攀西大裂谷地帶,安寧河和楠椏河發源於境內,雅礱江從西南蜿蜒而過,被譽為安寧河畔米糧倉,是「國家糧食生產大縣」和「生豬調出大縣」,已探明有開採價值的礦種30多種,其中稀土儲量位居全國第二[1]。冕寧是革命老區,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紅軍長征經過冕寧,建立了紅軍入川後的第一個革命政權——冕寧縣革命委員會,第一支革命武裝——抗捐軍,在這裡朱德總司令在《中國工農紅軍布告》中首次提出了「長征」概念,也是在這裡劉伯承小葉丹「彝海結盟」。

歷史文化

彝海結盟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5月21日,紅軍巧渡金沙江後,劉伯承率領的中國工農紅軍一方面軍先遣部隊到達冕寧,其先頭部隊在拖烏喇嘛房受阻。22日,紅軍先遣隊宣傳隊隊長肖華通過通司(翻譯)向阻撓的彝族武裝喊話:「紅軍是窮人的隊伍,從這裡經過是借道北上抗曰。」經過通司聯繫,雙方進行交談,彝族首領果基小葉丹提出要以彝族最古老的結盟儀式:歃血結盟和劉伯承結為兄弟。

兩個異族兄弟在這裡寫下了中國紅色革命里程中燦爛的英雄主義佳話。這是中國革命歷史上中國共產黨的領袖人物惟——次和少數民族兄弟以這種形式走在了一起。隨後,毛澤東同志在冕寧縣東街一座趙姓大院(現城鄉鎮東街8號)會見了彝族首領代表果基達涅。

在紅軍離開冕寧時,劉伯承將隨身攜帶的手槍贈給果基葉丹,果基葉丹把自己的黑騾子送給劉伯承。並派出4個彝族嚮導為紅軍帶路,護送紅軍,紅軍大隊人馬順利地通過了彝區,揮師北上,為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贏得了極其寶貴的時間。

1995年8月1日,在中國工農紅軍過冕寧60年的時候,「彝海結盟紀念碑」落成。紀念碑的碑名由江澤民總書記題寫,紀念碑介紹碑文用彝、漢、英三種文字書寫,紀念碑群體雕塑由劉伯承、聶榮臻、果基小葉丹和參加結盟儀式的當地彝族群眾代表沙馬爾各4人組成。雕塑基座高3.5米,人像高5米,基座寬2.2米,台階高6層,寓意着35年5月22日結盟和60周年紀念活動。

挑花

冕寧民間藝術種類豐富,有雕塑、繪畫剪紙、紙紮、扎染等多種門類,其中尤以挑花藝術獨具特色。挑花藝術富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生活氣息,民間又叫掐花、縫花,具有很強的裝飾性和實用性。

泥塑

冕寧縣西街泥塑世家李榮祿、李翌、李桔三父子,秉承家傳泥塑木雕技藝並融合創新,重現了懸塑、人體脫模及室外空心泥像、滾金壁畫等古代造像、壁畫技法。北京潭拓寺、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青城山、眉山三蘇祠、浙江普陀山以及寧夏、甘肅、雲南、重慶等地留下了眾多的雕塑壁畫作品。

藏族《趕馬調》

冕寧民間歌曲蘊藏豐富。其中藏族民歌《趕馬調》[2]尤為突出,因在趕蓄力運貨、出行或賽馬途中演唱而得名。那高亢而不失婉轉、奔放而不失優美的天籟之音,仿佛令人置身於仙境。《趕馬調》主要分布在冕寧的和愛、青納、聯合、回龍、回坪、惠安等鄉鎮。

文化部深入鄉村,收集、整理、搶救、挖掘,通過嚴格、規範的申報程序,冕寧藏族《趕馬調》於2008年被評為州級、2009年被評為省級、2010年被評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歌手伍德芬、伍春花、趙仙芝分別被申報為藏族原生態民歌《趕馬調》國家級、省級傳承人。

視頻

冕寧 相關視頻

冕寧街拍~冕寧
四川:1999年的涼山州冕寧縣、瀘沽鎮

參考文獻

  1. 冕寧培育稀土開採全國樣本,央視網,2011-7-21
  2. (涼山州冕寧縣)藏族趕馬調,四川新聞網,2018-08-15